儿科刻小儿 产科糊红鞋 衣服都得唱着卖 肉铺摆实物 酒馆挂幌子 靴子衬里藏纸条 最早广告是“白兔儿” 早于欧洲三百年
商标的出现,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由于商品鱼龙混杂,假冒商品频频出现。由于商业竞争激烈,中国古代就有了商标。不少店铺为了推销自家产品,争取生意,便开始以广告宣传自己的商号,推出自家的商标。中国古代的商标涉及医药、食品、服装、文化用品等许多领域。
刘家功夫针铺白兔儿商标
古代除了酒幌,其他行业的商家也制作商标幌子
生活类 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北宋“白兔儿” 北宋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儿”铜版,是中国最早的商标。这块“白兔儿”铜版就是用来印刷广告的,根据刘家功夫针铺的印刷广告推算,最迟应不晚于公元1127年,即北宋末年。它比1473年英国最早印刷广告的威廉凯克斯顿还早三百年(威氏印刷的是销售祈祷书广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 商标设计:铜版正中有店铺标记“白兔捣药图”,而且还有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小小一块铜版,不仅清楚地说明了店铺的名称,同时还注明店铺的经营范围、方法、质量等,形象生动,简洁明了,真可谓设计精巧。 广告词:铜版下方的广告文字说:“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谓记白。”
医药类 产科挂大红鞋为记 古代的医馆、药铺是推出商标最早也是最多的行业。从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中,可以见到许多医馆、药铺商标的影子。为了让自己的生意总有人光顾,商家绞尽脑汁,创造出了许多鲜明而又生动的商标,有些商标历久不衰,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医馆名称:银孩儿柏郎中医小儿 儿科商标设计:儿科医馆的商标是一个木刻的婴儿:“市中医小儿者,门首以木刻板作小儿,儿在中若方相模样为标榜。”
医馆名称:大鞋任家产科 妇产科商标设计:可能是接生婆喜欢穿一双红鞋,而且脚又比较大吧,《析津志》中记载:“又有稳婆收生之家,首以大红纸糊篾筐大鞋一双为记。”
医馆名称:高家眼药铺 眼科商标设计:高家眼药铺所绘药品“眼药酸”的商标:“一头戴皂色高冠,身穿橙色大袖长袍者,此人身前身后挂有成串的眼睛球,冠两侧亦各嵌一眼睛球,所戴冠前尚挑一个眼晴球,身挎一长方形袋囊,上面也绘一大眼睛球。”直到明清时期的北京眼药铺,悬挂的白木板上还是绘着几只人眼睛。
食品类 商标多实物 幌子表质优 肉铺出售生肉,一般是在案架上挂起成片猪肉。这种实物形象商标也起源于宋代。《梦粱录》记载:“瓠羹店门前,用枋木及花样沓结缚如伎艺演出扎架的山棚,上挂成片猪、羊肉,多达二三十片。”又如“酒铺多悬葫芦、坛子、碗等,这种借代物商标,在南宋临安酒肆前就纷纷张挂了。”
馒头:孙好手最有名 宋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记载,当时的名牌食品就有“北食”:樊楼前李四家、段家熬物、石逢巴子;又有“南食”:李桥金家、九曲子周家等。其中馒头最有名的是孙好手馒头。 商标设计:门前牌儿上写着:“本行某家,上等馒头点心。” 广告词:只见汴河岸上,有个馒头店。门前一个妇女,玉井栏手巾勒着腰,叫道:“客长,吃馒头点心去。”
酒:酒幌子分三幅青白相间 幌子又称望子,原指布幔,后被引申为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是旧时商店的重要标志。如酒幌、煎饼幌、理发幌、马具幌、膏药幌等。酒幌,历史上最早风行于宋代,称为酒望或酒帘。 商标设计:《清明上河图》所绘的酒幌子为:长方形,自上至下,分为三直幅,青白相间,中间一幅是青色,则左有两幅是红色;中间一幅是白色,则左右两幅是青色。 广告词:酒幌子上面可以写上“新酒”等大字,有的则写上“酒海花宗”,用以表明名牌佳酿,或写上“酿成春夏秋冬酒,醉了东西南北人”招引顾客。
水果:卖家最善察言观色 古代卖水果的商人最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使顾客不得不买。明代玉霜生万历戏剧钞本《钵中莲》,就刻画了一位在南方卖水果的商贩,当买者要买甘蔗,他就说:“甘蔗圆又长,发火又兴阳。香甜真可口,节节有商量。” 这水果商贩还向买者建议吃橄榄,买者认为味涩不要,他就又说:“橄榄两头尖,一见便流涎。入口带酸涩,越嚼越香甜。”他还建议买者将橄榄和甘蔗一齐吃:“甘蔗是长个,橄榄是尖个,阴阳相配起来,叫做‘和合双美丸’,大有补益,其味美不可言。”并要买者当面试试。
服装类
鞋业:自己名字为商标 设防伪日期 宋代东京城里的一些制靴者,在做好的靴子衬里放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由谁制造。在商品上标注制造者的名字,是为了表示自己所制物品与众不同,也是为了对消费者负责。这一做法确实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便利。 商标设计:宋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记载:从一只靴子衬里搜出一张纸条,上面写有“宣和三年三月五日铺户任一郎造”的字样。为了对这一商标负责,任一郎家里特设一本“坐簿”,无论是官员府中定制的,或是使客往来带走的靴子,都在“坐簿”上写明。同时,在靴子里面也有一张纸条,字号与“坐簿”上一样。“只消割开这靴,取出纸条儿来看,便知端的。”
服装业:“喝估衣”唱着做买卖 古代服装店或布匹店的鲜明标志就是有了商业的推销艺术,如像唱歌一样的唱卖“估衣”。最早在《太平广记》中有记载,宋代称为“喝估衣”。喝,就是“唱”。对商贩来说,唱是一个被反复证明了的极能煽情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高声地唱,才能使自己的商品引人关注,以至“喝估衣”成了一项专门的技艺。《武林旧事》就记载了这方面著名的“估衣毛三”的名字,想是毛三“喝估衣”的技巧相当的高。宋代“喝估衣”对后代影响巨大,它开启了说唱与商贩结合的先河。
“喝估衣”再现 ●明代广告 明代陈铎《坐隐先生精订滑稽余韵》就有一阕《估衣》散曲:“不分旧剪与新裁,一律都收在。绿绿红红自搭派,诉明白。宽窄长短随心爱,源流好歹。吉凶货卖,减价买将来。”
●清代广告 在清代,《燕市百怪歌》,已把“唱估衣”推为北京的一怪。“卖估(通‘故’)衣”之所以备受青睐,无非是通俗而又顺畅的词句,加上旁边有一帮衬的小徒弟,俩人一唱一和,特别吸引人。传统相声《卖估衣》将清代这种“京估衣”生动地再现出来。 甲:谁买这一件皮袄啊,原来当儿的啊。 乙:不错。 甲:黢的油儿的黑呀,福绫缎的面呀。 乙:不错。 甲:瞧完了面儿,翻过来再瞧里儿看这毛。 乙:是呀! 甲:九道弯亚赛螺丝转儿呀。 乙:不错。 甲:上有白,下有黄,又有黑,起了一个名儿呀三阳开泰的呀。 乙:不错。 甲:到了三九天,滴水成冰点水成凌,别管它多冷,穿了我这件皮袄,在冰地里睡觉,雪地里去冲盹儿吧,怎么会就不知道冷啦。 乙:皮袄暖和……
文化用品类 “潘谷墨”料好技精成名牌 古代的文化用品主要有笔墨纸砚,文人们非常在意这些用品的品质和品牌。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北宋名震一时的“潘谷墨”,之所以能赢得比别家的墨要黑的声誉,是因有以下几个条件: 一、用料讲究,采用当时最为优良的高丽煤烧制而成。 二、注重信誉,从不以次充好。 三、技艺求精,有“隔锦囊知墨”独家绝技。 四、见贤思齐,学习其他制墨者的长处。 正因如此,“潘谷墨”才成为名牌商品,也为内廷所收藏,以至有人得到几丸便当做宝贝秘藏起来。用现在的话来说,“潘谷墨”算是驰名商标了。 商标设计:用一张印有“潘谷墨”的广告纸包着,盛放在盒里。 广告词:质地坚实,选料上乘。墨质细腻,无与伦比。 色泽纯黑,举世无匹。别家仿效,纯属徒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