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等后宫宫殿及东西六宫取像于紫微垣
太和殿等前朝宫殿象征天空中太微垣在地面的投影
投影:天上星座人间城垣 布局:外朝属奇内廷用偶 数字:九五之数皇权象征 色彩:皇帝居黄皇子住绿 紫禁城“布阵”:宽严相间震人心
明永乐四年(1406年),紫禁城筹建开始,朝廷集中了全国的著名工匠,前后调集了二三十万农民军和一部分卫军。修建紫禁城的木料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的大山里采伐,石料从北京附近的房山、盘山等地开采。 为运输这些材料,严冬时节,工匠们在通往北京的道路沿线相隔1里左右的地方凿一道沟,泼水铺成冰道;盛夏时节,则用滚木铺成轮道。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投入,都是为了建造这座举世无双的宫城。 在北京城的营建中,紫禁城是最核心的部分。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基本建成。它在建筑上的讲究和所体现的皇权震慑力,从侯仁之先生讲的一个故事中便可见一斑。 紫禁城·故事 明朝县官觐见 过五门便晕倒 时隔52年,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朱祖希仍清楚地记得,导师侯仁之先生在上课时给同学们讲过的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明朝县官从正阳门走到太和殿的觐见之路。 明朝时,皇上召见一个县官。兴奋而又忐忑的县官首先看到的是正阳门,高大的城楼给了他一个不小的震撼。走过繁华的棋盘街(现在天安门广场的位置),远远就能看见高大敞亮的大明门(清朝为大清门),他一路都沉浸在对京城壮观阔气的景仰和赞赏之中。 进入大明门后,视野忽然收缩在了千步廊里一片灰色的高级衙门中,县官的心也跟着一紧,气氛严肃压抑,之前好不容易得来的轻松心态,立马被厚重的政治紧张感取代。他低着头匆匆走过,来到天安门前的宫廷广场,仰望着高大的天安门城楼,他暗暗舒了口气。这时,他心里的念想只有两个:一是高高在上的皇权,二是壮美的建筑。 过了天安门,迎面不远处便是端门,他的神经不由得又紧张起来。穿过端门,午门在望,县官赶紧加快步伐。 等他紧赶慢赶来到午门前,抬头一望,却吓得浑身一哆嗦。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进入这个凹形建筑,被两边延伸的城墙包围住时,仿佛身处瓮中,给人一种威逼感。 县官战战兢兢过了午门,终于看见远处雄伟威严的太和门,来不及庆幸自己到达目的地,他双膝一软,晕倒在地。 释疑 建筑布局忽松忽紧 实为给人心理震撼 讲完这个故事,朱祖希笑着说:“当年侯先生可比我讲得好多了。”无论这个故事是否曾经发生,紫禁城带给官员们,尤其是外地官员的震慑力都是如此。朱祖希说这种现象在地理学上叫做感应地理。 古代的规划师们通过对皇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长短、空间大小、体量不同、形制互异进行巧妙设计,使行进在其中的人产生一种心灵感应,即对皇权的无限崇仰和敬畏,并且将凸显皇权与展现建筑美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朱祖希说,天安门与端、午门之间的空间较小,是视觉中的竖长方形空间;端门与午门之间的空间是竖直而狭窄的长方形空间;午门和太和门之间,则是一个宽阔的横长方形空间,与刚刚越过的狭长空间对比,就觉得狭长更深远,扁平更宽阔,从而加强了横向的视感。 过了太和门,从门台向北望去,太和门与太和殿之间宽广而辽阔,接近正方形的广场空间,对比太和门南面的扁平横向空间,并衬托着高耸三层汉白玉雕砌的台栏和雄伟的宫殿,更加显出太和殿的宏伟、端庄,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紫禁城·投影 天上星座 人间城垣 在建筑上充满美感,又显现皇权的同时,紫禁城这一命名,本身就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和至高无上。 宋代郑樵所著的《通志》中,称紫微、太微、天市为三垣。古人将北半球天空中的星座划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大区域,并将其想象为三大城垣,其中紫微垣位居北半球的中央。 北斗七星指向正北,在星宿中属紫微垣,在古代被认为是位于天空中心的极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此古人以紫微垣比喻皇帝的居处,是帝星所在。 紫禁城便自然成为天空三垣在地面上的投影:前朝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华盖殿(后名中和殿)、谨身殿(后名保和殿)象征太微垣;后宫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取像于紫微垣;而天市垣虽然并没有建筑,但《春明梦余录》却有记载说,明代玄武门外曾“每月逢四则开市,听商贾易,谓之内市”。 紫禁城·布局 外朝属奇 内廷用偶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紫禁城的规划与营建便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 除了天空星象的投射对照,都城内部的规划建设,更是在建筑讲究、宗法礼制、尊卑有序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朱祖希说,《易经》上的阴阳关系在紫禁城的规划布局上有明显的表现。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属阳,因此外朝主殿的布局采用奇数,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内廷宫殿则属阴,因此宫殿布局多用偶数,即“两宫六寝”: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为后来加筑);“六寝”即东西六座寝宫。 紫禁城·数字 九五之数 皇权象征 古人把一、三、五、七、九五个奇数视为阳数,把偶数二、四、六、八、十视为阴数。在阳数中又有两个数字比较特殊,九为最大,五则位居五个阳数的中间,所以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 紫禁城的建筑,在数理上同样也有讲究。外朝之殿均为“九开间,五进深”,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九五之尊”;门扇采用的是“四九”的倍数,为36扇;门钉是“九九”的倍数,为81颗。 作为外朝的正殿——太和殿,在初建时也是“九五之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时,将原来的九开间改为十一开间,重檐庑殿顶,檐角小兽由九个增至11个。进一步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意义。 紫禁城·色彩 五行思想 贯穿其中 紫禁城在色彩应用上,也反映出古人的“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意寓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 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木,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北方属水,因而墙色用黑。 所有单体建筑,也因性质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