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北京市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旧房修缮工程。古城的保护和改造,终于走出了从“拆”到“修”的第一步—— “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城市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然而,中国的城市,尤其是文化名城,在商业化这条路上似乎已经走得太远,记忆中的古城似乎渐淡渐远。 2007年末,终于有一个城市的声音打破了城市改造商业化的定式。北京市政府决定独立出资10亿元人民币,修缮老城区内的部分平房院落。古城的保护和改造,终于走出了从“拆”到“修”的第一步。而为了这一步,北京城已经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北京老城区改造进行时 “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赛牛毛”,这是老北京民间对北京胡同数量的描述。但资料记载,1949年,全北京城有胡同七千多条,而到了八十年代,只剩下三千九百多条(老北京网对此数字存在质疑),近年,北京胡同甚至正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与消失的胡同相比,劫后余生的草厂三条胡同东段是幸运的,它等到了翻修的一天。 “房子早就该修,设施差,生活太不方便啊。”张大爷告诉记者。“老房子应该受到保护这谁都知道,但是有谁能理解我们住户住在条件这么差的房子里的难处?”张大爷住在崇文区,他家所在的胡同正是北京市计划修缮的40条胡同之一,他家所在的院子也在崇文区计划修缮的533处院落名单之中。 2007年底,北京市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旧房修缮工程。这项工程涵盖了北京市4个旧城区(崇文区、宣武区、东城区、西城区)40条胡同中除文物建筑以外的街巷、胡同、四合院等古建筑,以及近现代建筑,共涉及1474个院落的9635户居民。这次修缮工程是依据此前不久公布的《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实施的。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市四个城区的旧房改造工作都已经开始,部分院落已经修缮完成。 “这次旧房改造我们拿到了2.5亿元的启动资金。”主管此次崇文区旧房改造的崇文区文化委文物科科长王长生这样告诉记者,“崇文区将会修缮包括草厂三条至草厂十条等胡同的共533个院落。”据了解,此次旧房改造北京市共划拨了10亿元启动资金,崇文区获得了其中25%的资金,需要改造全市待改造院落的36%。 在崇文区旧房改造现场,一位居民告诉记者,“每年夏天雨稍微下得大一点儿,屋里就漏雨,年年修,年年漏。胡同的地势还比院儿里高,一下雨水就往屋里流。去年夏天就下了一场大雨,结果屋里下小雨,院子里的水还往屋里涌。” 另一位居民孙先生带记者看了还没有改造的院子里的自来水管。记者看到,除了水龙头,水管裸露的部分都被厚厚的棉被状的东西包裹着。“每年冬天都得把水管裹上,要不然夜里就得上冻,第二天早上只能用开水浇,这样保不齐就会爆裂。”孙先生无奈地说,“即使裹上水管,最冷的时候还是会被冻上。”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参与了前门地区改造工作的崇文区政协委员告诉记者:“在外人看来,胡同里的青砖灰瓦是历史的痕迹,但是住在这里的居民却付出了生活不便的代价。从某个角度来说,在改造前的院子里生活是非常痛苦的。” 根据《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此次旧房改造不限于外观和房屋结构的修缮,还会对旧城区雨污排水管网、供水户表、截污支管到户进行改造。根据这些要求,改造后的住户有望摆脱如厕难、房屋破旧、没有上下水等困扰。 “崇文区的旧房改造会100%按照《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的要求执行。水、电、厕等将引入居民家里。”王长生称,“今年6月30日前将完成所有的旧房改造工作。这是北京市下的死命令。” 崇文区某政协委员认为,建筑的保护不仅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整体保护,例如北京市要求对重点文物建“缓冲地”,目的就是要保护整体。另外,文物保护也要保护其周边的人文状况。更重要的是,《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要求对于一类院落(房屋)要采用原材料、原形式、原结构、原做法加固维修。这种“古法”修缮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建筑的原有结构和风貌。 在记者的采访中,这次北京市老城区旧房改造工程得到了大部分市民的认同。这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各地历史名城的旧城改造工程中都是比较少见的。民间学者华新民认为,“政府的'不规划'就是对旧城的最好改造。”著名文保专家谢辰生老先生在接受北京某媒体采访时说,“我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奋斗了半个世纪。我认为,这个工程简直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里程碑。” 有多少老房可以重来 “这次的老城区旧房改造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前都是企业行为,而这一次是政府行为。”王长生说。北京市建委住房保障办副主任李西燕也认为,旧城内危房改造的任务必须由政府承担,不能交给开发商,开发商会追求利润。而在以往的经验中,旧城的改造很多都是由开发商主导完成的。 前门附近鲜鱼口地区的改造可以说是开发商改造与政府行为的结合体。例如鲜鱼口地区草厂三条胡同,它的西侧靠近大街,已经被拆迁,而东侧则被列入了此次北京市旧房改造的范围内。 赵女士原本住在草厂三条西侧,拆迁后,她获得了认购天通苑经济适用房的资格。说起拆迁,赵女士感慨不已:“前门的拆迁闹了挺长时间,一会儿说拆,一会儿又说不拆。最后搞得胡同里像个垃圾场,哪儿还像住的地方!我们还算得到了安置,但是说起交通和便利,是绝对没法儿和前门比的。我的父母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他们搬了家还老念叨这儿,临搬之前还跟老房子照了相。” 据了解,前门大街是由潘石屹的“SOHO中国”参与改造的。记者在拆迁工地看到,位于前门大街东侧的鲜鱼口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三三两两的保安在闲逛着。鲜鱼口正是始创于1862年的天兴居炒肝店的所在地。互联网上,天兴居的网页上依然写着“地址:中国北京市崇文区前门鲜鱼口街95号”字样,而店址却早已被拆得只剩断壁颓垣。不仅如此,鲜鱼口内的长春堂老药铺已夷为平地。而前门地区分布的湖北会馆、乾泰寺等诸多文物单位,也都难逃一劫。 2005年北京市规划部门发布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已经将鲜鱼口地区列为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大栅栏、鲜鱼口地区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区”,“要注意保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的街巷、胡同肌理和古树名木”,“大栅栏、鲜鱼口地区的建设控制区应参照重点保护区的原则”。而前门地区的拆迁改造,显然已经破坏了一部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的街巷、胡同肌理”。 另据报道,由于租金昂贵,老前门的“土著”老字号可能有一部分与前门大街无缘。在为老字号预留的前门大街20%的门店中,其他地区的老字号,如天津狗不理包子、德州扒鸡等可能还会分一杯羹。一直住在前门大街的张先生对此颇不以为然,“北京的前门应该主推北京老字号,这才是北京的特色。天津狗不理进了北京也不能成'北京狗不理',本地的老字号文化应该最先得到保护。” 而住在草厂六条的齐大爷显然有些舍不得天兴居的炒肝,“以前天天去那儿吃早点。怎么不想呢?咳,别提了!”“老字号造就了前门,前门老字号没了,前门还叫前门吗?国际名牌外国有的是,外国人、外地人用得着上前门看这些吗?”很多前门地区的居民对前门大街国际品牌和国内老字号的入驻都颇为不满。 对于居民的看法,参与了前门地区改造的崇文区某政协委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前门地区的改造虽然听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但“新时代应该有新时代的特征。对于已经拆除的建筑,不需要做仿古之类的门面,因为这没有任何意义。既然是、现代的建筑就应该有现代的风貌。前门地区的改造是经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的。其实,这里的关键是怎么认识保护的问题。” 商业化,老城难以承受之痛 2007年3月,天津南市地区的改造正式开始。天津南市是与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齐名的中国四大世俗生活区。记者在走访天津南市附近的街巷时看到,虽然街巷边的一些民宅已被拆得破败不堪,但老天津的生活氛围依然浓郁。一处曾经的供销社门前,卖豆腐脑、炸油条的临时摊点依然吸引着来购买早餐的市民,即便这座“供销社”已成为这条街上唯一比较完整的建筑。记者了解到,不久之后,包括“供销社”在内,附近的街道建筑都会被拆迁,因为“南市地区目前尚存的28万平方米危陋平房已经与现代化的城市面貌格格不入”。 南京的夫子庙地区也在商业改造之中。2007年,秦淮区老城改造工作正式进入建设施工阶段。据报道,改造地块原为秦淮老城居民区,房屋以低矮平房为主,居住密度大。除此之外,秦淮区南门老街、船板巷、莲子营、龙蟠路东侧地块拆迁工作也已完成。这些地区拆迁后都将用于商业开发。 改造后的北京天桥,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熙攘,现在的天桥地区几乎没有商业和民俗可言,宽阔的街道和稀少的人烟,似乎根本不能和“天桥”这个名字联系起来。而天津南市,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天桥?希望这种假设不会成为现实。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6 , Processed in 1.08474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