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封箱开台·元旦戏·窝头会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舒培华

  北京是京剧的故乡。北京人,尤其是上了点岁数的老北京,茶余饭后常津津乐道于梨园往事,其味、其史、其实、其趣,不知迷醉了几代人。中国民俗节日离不开戏曲,尤其是传统的第一大节——春节。快过年了,说上两段充满年味透着吉祥的梨园旧闻,聊供谈资,藉过戏瘾。
  封箱与开台
  旧时梨园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一过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也称小年),各戏班都要在演完本年度的最后一出戏之后,把放置服饰、道具的衣箱封存起来。行里人谓之“封箱”,而这场“告别”演出则称之为“封箱戏”。我存有一张由四小名旦之一毛世来主办、1940年2月1日(即农历腊月二十四)出版的《戏剧报》,头版头条就是《孟幼冬今晚封箱》,副标题为“庆乐演出击鼓骂曹”。其下还有一则消息:《赵啸澜明晚封箱·演反串法门寺》。把封箱一事放在如此醒目位置并广而告之,足见媒体的关注程度。而戏迷最关心的是这场封箱戏,因为为答谢观众一年来的捧场,各戏班的名角无不倾情奉献,演出拿手戏、“双出”或难得一见的“大反串”。
  戏班无论大小,在“封箱”之前都要举行一个带有神秘文化色彩的仪式,或简或繁。先是“跳灵官”,就是由四个扮成灵官的演员跳舞,然后给祖师爷上香行礼,最后给戏箱贴上“封箱大吉”的封条。自“封箱”始,辛苦了一年的演员们终于拥有了六七天的休息时间,其间或探亲会友,或置办年货,一直歇到正月初一,恰如今天的放长假。
  科班与此稍有不同,像荣春社,腊月二十三演封箱戏,二十四、二十五还要练两天功,二十六封把子、毯子,二十七日下午才开始放假。大年三十全体学员务必回科班,因为晚上这顿饺子必须在师父跟前吃。
  到了初一这天,戏班中的所有演员,无论家里出什么事,甚至一年也演不了几场戏的年老体衰者,都要登台演出。这是因为他们始终把“初一不演戏,一年都不顺”当作恪守不渝的信条。一般在上午九点多钟打开衣箱,旧称“开台”,演出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左右。“开台”时依旧要举行仪式,较之“封箱”更为隆重热闹。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孩提时的我曾赶上过一回,但记不真切了,印象中只记得有个捧着大金元宝的人在台上跳来扭去。有“活关公”之称的京剧大师李洪春先生对此有详述:先上四个灵官,拿着灵官鞭在没有台毯的台上跳完后,检场的(在舞台上布置或收拾道具的人)在台中摆个铁盆,内有钱粮纸马。检场的背着身子用“吊云”的手法,撒一把火彩把盆内钱粮纸马引着。四灵官用长竿挑着鞭炮,就火引着放起来。响过之后,场面起“急急风”,撤盆,灵官下。上两个童儿,扫干净台上的鞭炮。紧接着放台毯,上加官(由老生或小生担任)。加官头戴加官脸子(面具),穿红袍,手拿加官条子,边跳边展开条子,上写“恭贺新禧”等吉祥语,然后把它放在台中间的高桌上。桌上有两顶盔头,上首是纱帽,下首是金貂。盔头下有一红盘,内有一副对联,用绦子压着。加官放下条子,展开“开市大吉”的上联。加官下,上财神(由花脸或小花脸担任)。财神戴财神脸子,穿绿蟒,拿着金元宝。他跳完之后,放下元宝,再打开金貂下“万事亨通”的下联。这时戏班老板用红漆盘子托着上联交给台下的上首掌柜,戏班大管事用红漆盘子托着下联交给台下总堂头。掌柜和堂头接过对联后,马上贴在剧场后排的两根柱子上。随后堂头高喊:“开戏喽!”一年的演出就此开始了。
  元旦戏
  过去管春节叫“元旦”,初一至十五演的戏统称“元旦戏”。按照梨园行的老规矩,元旦戏忌悲苦,无死杀,以吉祥喜庆为佳。
  老年间,戏班大多把《鸿鸾禧》(又叫《豆汁记》)作为开台第一场戏,自然是为了讨个吉利。演出与今大不相同,第一个出场的不是莫稽,而是四红旗引红鸾星上,然后坐于高台之上往台下四处观望,以至于每个观众眼里都有一个红鸾星,而每一位看客也都映入红鸾星眼中,时人以为大吉大利。及至民国后演此戏还上红鸾星,尤其是堂会戏非上不可,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才渐渐退出舞台。
  春节期间常演的戏码有《御碑亭》。此戏又名《大团圆》,透着喜庆和谐。据说,光绪年间的某一年,有11个戏园子同时上演《御碑亭》,至今引为美谈。还有一出谭门本戏《定军山》,更名《一战成功》,也是春节时必演的,但不带“斩渊(夏侯渊)”。就连戏名中的字与“死”、“杀”谐音的,也要在更名之后方可演出,如《战长沙》改名《关黄对刀》,《甘露寺》改名《龙凤呈祥》,以取悦观众。此外,像丑角的《拾黄金》,武行的《神亭岭》,生行的《黄金台》,旦角的《玉堂春》,都是应节当令的好戏。元旦戏一直演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以承应灯节的戏收场。
  窝窝头义务戏
  旧时梨园行有个好传统,那就是每年年底唱一次大义务戏,俗称“窝窝头义务戏”,戏迷多呼之“窝头会”,将所得票款用来救济贫苦同行,给他们凑点过年钱。此善举由梨园公会(京剧演员的公会)一手操办。
  梨园子弟一年要参加多场义务演出,或赈灾,或募捐,或扶贫。而每年腊尾为救助贫苦同行的义务戏之所以称为“大义务戏”,一是京城名角荟萃一堂,剧目繁多,各标一帜,盛况空前;二是戏演的时间长,从晚上7点开锣,一直唱到次日天亮;三是每次演出都安排在西珠市口能容三千多观众的“第一舞台”。
  为什么又叫“窝窝头义务戏”呢?北京人都知道,棒子面做的窝窝头是穷人用以果腹的主食,它表明贫苦同行所分得的这点钱,也只能够吃顿窝窝头的。
  演出当日,凡是在梨园公会的贫苦伶人先到后台签名,等候分钱。一旦钱不够分,就由在外地演出的名角负责补齐。梅兰芳先生就是经常给汇款补齐的一位。
  每年例办此事之时,凡在京名角无不争先恐后,热情有加,不计戏码,不计排名,以参加义演为荣。而强强联手的结果,使得难得一见的群戏、冷戏或反串戏惊现于舞台,以至于戏迷们争睹为快,场场爆棚,大呼过瘾。正如翁偶虹先生所说,每场演出收入不少,由于官绅层层盘剥,大部分款子流入私囊,分到贫苦艺人手中的也只能够吃一顿窝窝头而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5:16 , Processed in 1.08683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