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益康”与复羊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李滨声

  川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现在北京,经久不衰,今天仍然很火,可是少有人知晓第一家川菜馆是哪一家,引进者又是谁。
  年纪在六十以上的人或许知道在北京最早的一家川菜馆不是西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也不是前门外的力力餐厅,而是开设在东单洋溢胡同内路南一个民居小院的“益康食堂”。
  引进者是金墨玉女士。这方面我也是近两年才偶然得知的,是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的刊物《北京文史》上有所记载才晓究竟。
  “益康食堂”门前并无广告牌匾,三间北房里才见字号,“益康食堂”四个字,是齐白石写的,未经装裱镶在一个玻璃镜框内挂在墙上。
  益康食堂接待的都是常客,老画家张正宇、张光宇就更经常了。介绍过益康,再说复羊。复羊(王复羊)是我年轻时的朋友、同事,小我10岁,记得他刚到北京日报的时候还没有选举权呢,因不满18周岁。王复羊毕业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到北京日报工作在美术组。他美术基础很好,最擅长插图,到报社“下马”就打响了,记得他第一次为《文化生活》版一篇稿子所作的插图是一个姑娘在井台上摇辘轳把儿汲水,很是精彩。当时北京日报每周一有编辑部自身评报制度,王复羊那插图被评为好稿。之后工作一直有着绚丽光彩。现在再说说一个是菜馆,一个是画家,有什么联系呢?原来其中还真有段可歌的故事。
  日月如梭,王复羊转眼也二十有二了,男大当婚,到了该成家的时候了,自然与相恋已久的同学准备结婚。不料那年(1957年)气候不正,暴雨骤至将影响佳期。所幸其未婚妻不畏狂风暴雨坚持与王复羊登记结婚。那“婚礼”就是在益康食堂举行的。这个“婚礼”很简单,只是五六个好友为新夫妇祝福,每人出一元钱请他俩吃一顿饭。两位新人既没戴花也没穿什么新衣服,更没有相互三鞠躬(也没洞房,只是确定了关系)。
  这是一个特殊婚礼。这段故事,我曾写进《我的漫画生涯》。从维熙在他的《走向混沌》中也有记述,非常有趣。
  王复羊与他的妻子婚后不久,一同下放去了青海,那年他22岁。
  光阴似箭,转眼又22年过去了,王复羊和他的妻子终于又回到北京,这年王复羊44岁,年纪尚轻又逢盛世,才华大展。他被任命北京晚报编委、美术摄影部主任。相继又担起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和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等职,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与王复羊五十年代住在同一宿舍,上班在同一办公室,后来劳动在同一处所:中苏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八宝山大队。分工稍有不同,我与从维熙常被派为大队副业去挖坟坑,王复羊一直在白砂队敲打碎石,从被分配活茬上也反映出他在特定的情况下,态度正常得到照顾。的确,王复羊这个年轻人心态平和,在任何境遇下从不怨天尤人,总是默默无闻地在当前的岗位上作奉献。
  王复羊作为漫画家并不好诙谐,比较内向。有时偶然幽默,作用非凡。有这样一件事,我考虑再三还是想述诸笔端说明王复羊凡事无怨无悔、豁达的精神境界。
  八十年代初王复羊与妻子由青海回到阔别22年的北京,王复羊在北京晚报上班了。原是画家、美术编辑的妻子,在青海时是文联副主席,可是随王复羊回到北京却没有单位能为她安排工作,因为其原来的单位某出版社早已不存在了。因此只好在北京日报美术组临时帮忙义务劳动。
  王复羊与妻子回到北京无家可归,带回来的行李不得不暂时寄存在北京日报托儿所的地下室。有一天中午王复羊的妻子去取换季的衣物,发现地下室不知什么时候跑水了,淹了他们的一大部分行李。她回到北京日报美术组痛哭起来。不免也发点儿牢骚抱怨北京日报对他们的归来照顾不够,同时可能联想到因为“所谓王复羊的问题”,她也随之失去二十多年的大好时光,情不自禁脱口而出说:“北京日报应该赔偿我的青春!”恸哭不已。大家不知如何劝解的当儿,王复羊笑容可掬安慰说:“青春怎么赔偿呢?是要叫北京日报和你结婚吗?”这一意外的话,气得他妻子反而破涕而笑,“骂”道:“你混蛋!”大家不由得也为这以幽默化解了矛盾的场面大笑起来。我还笑出了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9 09:45 , Processed in 1.07926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