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记忆是淡淡的,却又浓浓的,像陈年的老酒,使人微醉或沉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圆恩寺胡同的旧事,模糊的多于清晰的了,耳边总能响起挑担子卖小金鱼、卖驴肉、剃头师傅的吆喝声;眼前总能闪现偶尔驶过的小轿车,稀稀拉拉而过的自行车以及三三两两的人群。只有当圆恩寺影剧院电影散场时才能涌现出喧闹人群,似乎瞬间又恢复了一贯的寂静。 整整五十年前,我在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开始上学,家就住后圆恩寺胡同西头的甲7号,也就是现在的28号。当年朝北开的大门,是一个拱形的门洞。胡同特别的安静,因为当时这里首长的住宅比较多,普通的住家很少。 当时的甲7号是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服务处管理科工人班所在地,负责所辖首长房屋的水电等维修。父亲当时是管理科副科长,本院的最高“领导”。这个院集中了办公室、食堂、仓库,院落不算小。 刚开始我家住在一栋灰色长条形二层灰色小楼的二楼。那楼坐南朝北,楼梯在中间,二楼还有室外走廊,一共有八间房,我家住东头一间,其他房间包括一楼全是库房。每到五一、国庆,在这楼的走廊上往南看,可以清楚地观看天安门的焰火。 我家这间房,朝北的窗外,一棵榆树的叶子,伸手可得,榆钱长成了,捋下来就能吃,甜甜的,拌棒子面还可炒食。 1960年,爷爷奶奶来北京定居,我们就搬到院子西北角的一个四合院。那时进家得先进头排房子,一并三间,中间是穿堂门,接着才是小院和建在高台子上的北房。屋前对称两个花坛,爷爷种了些扁豆、向日葵什么的,还养了鸡。有只大公鸡,老站在屋外窗台上,生人来了就鹐人家,人见人“怕”。小时候怎么看这个院都像个庙,一直疑心是否就是原来的圆恩寺。 由于父亲的关系,后圆恩寺胡同的公馆,差不多我都进去过。路南的甲7号对面,现在是21号院,当年是位领导人居住,只到过前院,房屋窗框是红色的,雪白的纱帘非常抢眼。此院往东,现在的19号住的也是位副总理。小时候常在他家院里玩,打打闹闹,一通的疯跑。再往东一个小红门,是一位将军的家。将军家往东就是圆恩寺影剧院,现为17号,儿艺培训中心。 当年影院前有院子,街边是宣传栏和两个大门,售票处在稍西一点。大人们晚上常带我去看戏,多是京剧,又唱又打,拉琴敲锣打鼓,很是热闹。 影院往东又是工人班的院子,是食堂,食堂往东现在的13号院是茅盾故居。当年茅盾住在这儿的时候,我也只进过前院。茅盾院子斜对面是民主党派施复亮的宅子,现20号,作曲家施光南的父亲。院子不大,进去是走廊,不远的右首一排房子,似乎是主人居处。院里花团锦簇,幽静典雅。施复亮宅往西是锅炉房,负责向几位首长家供暖。锅炉房院西边也是个红门小院子,时任农工民主党主席季方的住宅,季公馆西边还有两个首长的院子。 施复亮院往东是一排车库,门前空地,现在盖上房子了。车库对面路北,是个大院,中西合璧,西式二层小楼,花园水池,长廊绿树,鲜花环抱。解放前蒋介石居京时住过,还特地从大门以东铺了柏油马路。这地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南斯拉夫驻华大使馆,经常看见使馆传达室一个高个子外国男子门里门外转悠。此院西侧是波兰驻华使馆的家属院,常有外国小孩子开着脚踏玩具车在马路上玩耍。 路南车库东有个小院子,往东是原10号院,现16号院,当年民革中央副主席熊克武住。由于认识他的二公子熊仲华,经常去玩儿。大门朝北,进门影壁左转北侧是一排平房,好几间,工作人员、警卫等居住。院里垂花门边东侧一个沙坑,熊仲华经常在这儿练跳高跳远。垂花门里是正院,院内十字形甬路边是四个花坛,东房前有个葡萄架。整个小院绿色清新,沁人心脾。南房的客厅很大,东西还各有间卧室。和这几间房相通的房子,连起来共有八九间,这种格局的四合院,似乎在京城并不多见。客厅南门外又是个单独的院子,较狭窄,大树高高的,连着西院的几间屋舍。 熊克武家住东是民宅,民宅往东就是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家的北门,这个院的正门在前圆恩寺胡同。 这个院里坐北朝南是幢二层灰楼,楼内简洁但不失华丽,楼前道路的空闲处满是草坪和树林。路北,民主人士卢汉的家往东,就是当年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大楼。进门一直往北可穿行至菊儿胡同,往东接着还是个大院子,是个大单位的宿舍,再往前就到了胡同东口了。 胡同东口路南的院子,当时14号。我上中学时,大概是1964年吧,我家从甲7号搬到14号这个院子。 这个小院门口有对石礅子,雕刻着狮子,不过现在已经没了踪影。进门左拐是一个小四合院,我们住北房三间,东、西、南房是招待所。父母住东头,屋门对面是间小厨房。爷爷奶奶到哪儿都忘不了种瓜种豆,于是一到夏天,这个小院上空就搭建起绿色的顶棚,垂下的丝瓜一根根碧绿诱人,还有扁豆什么的,遮天蔽日,夏无酷暑,生活起来十分的惬意。后来,爷爷病逝,不久,我们也搬家了,童年少年时期,就此也戛然而止了。 我敢说,后圆恩寺胡同是北京最美最有历史的胡同之一,这里的院子各具特色,简直可以成为四合院博物馆了。这里的那种和平、静谧、悠闲,让人至今无法忘怀——在甲7号和小伙伴们上房打枣,被大人们呵斥的情景历历在目;在胡同里花五分钱就能看场“小电影”,生意人手持一个小方盒子,有孔向里看,自己摇着小摇把,情节生动的故事涌现眼前;1959年国庆节,赶上下雨,从甲7号蹚着路边的流水,往胡同东口的交道口南大街走,去看受阅的坦克、军车,高兴的雨伞都忘了打…… 如今,院子多数已经物是人非。虽然胡同还在,而且基本完好,那些格局各异的四合院也还在,只是不知新主人为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