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故宫太和殿大修。京华葺古多矣,惟此空前修复古老“和瑞”之气之举,令我久久萦怀! 北京建城3000余载,都800余年,文化蕴涵举世无匹。纵贯古今、遍布宫闱市井的许多地名,赫然充盈“和瑞”之气,即其最突出、鲜明的一大特征。 早在汉朝,在此燕山之麓,已置“昌平县”;明升“昌平州”,隶“顺天府”;以降皆名因“昌平”。至唐,在原渔阳县地置“怀柔县”;金改名“温阳”;元废;明复置“怀柔县”。唐以降,改原“狐奴县”为“顺州”;明废州改置“顺义县”;清属“顺天府”。金治潞县,明省县入州,隶顺天府;清因之,世称“北通州”(针对江苏境古“通州静海郡”言);民国改名“通县”。辽,改原幽都县曰“宛平”。明初,在元大都境置“北平府”,为北平布政使司治;永乐元年建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清因之……此类地名定易变迁,不一而足,无不充满“平、顺、昌、温、柔、通、义”等“和瑞”之气。 北京乃封建王朝政治文化中心;紫禁城居中心之中;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则是中心之最。此三殿之首,始名“奉天殿”;明嘉靖改“皇极殿”。其后之“华盖殿”,明嘉靖改“中极殿”。再后之养心殿,名“谨身殿”,明嘉靖改“建极殿”。三殿分别意蕴“天人”、“人际”(君臣)和国君“自身”(体内)之三重存在关系。精髓乃“天地人和”:内求“天人泰和”;外则“和合万邦”。 清初,顺治帝力图“顺治”,将三殿易名“太和、中和、保和”,至尚“和瑞”。 顺治帝易名三殿,并非心血来潮,乃势所必致:“和瑞”精髓未易,而程度加深、字面益显,宗“本”更彰先朝,此一;二,当时天下严重失“和”,欲“顺”治势必尚“和”。你看,太和殿高悬金碧楹联“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协颂平章”,不就是其情其景的直白吗? 宣扬“和瑞”之气,可谓封建王朝固“本”之策。鉴此,“和”不仅见于三大殿,而是渗透紫禁城:从建筑布局,到工料铺排;从风格色调,到名物显彰,诸如“乾清宫”、“坤宁宫”、“怀仁堂”……无不饱含“和”韵。 广而言之,整个京师城里城外,突显“和瑞”之气的大小地名,也不胜枚举。诸如: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安定门、永定门、永定河、永定路、广安门、长安街、平安里、和平门、和平里、和平街、德胜门、复兴门、阜成门……迭称“平、安、定、和……”即乃“和”韵所系。当然,地名系“和”,非止字面。如,“颐和园”之“颐”意为“保养”,谓该“园”旨在保养“和”气。又,“雍和宫”之“雍”意为“和谐”,使其宫别蕴“和瑞”。再如,“圆明园”之“圆明”,字面乃“圆镜明亮光洁”,实非写照圆貌,而义在佛语“当证三菩提,圆明一切智”之“彻悟”圆和,非止一般俗“和”。 令人感奋的是,京华地名“和瑞”之气洎今绵延不辍。党中央在此号召“构建和谐社会”,民心亦无不思“和”。北京新拟许多称谓,“和”韵跃然依旧。 新建、改建街道取名,如平安大道、太平庄、两广路等,无不蕴“和”;就连商场取名,也不乏“和瑞”。如东安、长安、双安三商场。另,西三环新建“丽泽建材城”,名出《易·兑》之“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本谓两沼泽相连,滋润万物,故万物皆悦。丽,连也;兑,喜悦。“丽泽”喻朋友亲善切磋;建材城则用以开宗明义:“和”气生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