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直住在朝阳门内路北的豆瓣胡同五十四号。每过春节,都要穿新衣戴新帽,伙同一帮小朋友,欢蹦乱跳地随着大人们去城外的东岳庙烧香磕头,求福求安。 记得那是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当时我十岁。出了朝阳门往神路街走的时候,刚过护城河桥,就看见远处大街当心,搭起一座高高的杉篙架子,比路两边的电线杆子还高。上面的横梁上,悬挂着一个又扁又圆的五彩大纸盒子,下边拖着长长的细纸穗子,随风摇摆着。在大圆纸盒的南北两边,还有长长的两条宽宽的大红绸子,上面是金粉写成的大字。听大人们说,那是路北几家纸铺的字号以及祝福大家新春吉祥如意、万事亨通的贺词。 赶路的人群,三三两两簇拥着,手举把香,身背贡品,像潮水般向东岳庙拥,真是摩肩接踵啊。在嘈杂的喧闹中,我看着那高高挂起的“盒子花”。大人们说,这“盒子花”是要等到正月十五晚上才点放呢,现在挂出来是为招引人的,也是为那几家出资的店铺做宣传的。 从那天起,我们这些玩弹球、扇洋画的小伙伴们,不管输赢,张嘴闭嘴,都离不开“盒子花”,都渴盼着正月十五晚上,再一块出城看“盒子花”去。 终于熬到那一天了,连元宵都顾不得吃,大伙儿齐刷刷地集合一起,有的揣着豆包年糕,有的塞着杂拌花生和瓜子。一群小伙伴说说笑笑,顶着圆月,夹在人流当中,一会儿就挤到了“盒子花”架旁的高坡上,这时四周已是人山人海了。 在一片欢闹之中,只见几个身穿大红袍子的人,手举火把,点着了长长的纸穗,火向上烧,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响过后,“盒子花”底砰地一声炸开,落下闪闪发光的大串图画来:先是“喜迎财神”,接着是“麒麟送子”、“五福捧寿”、“王母娘娘蟠桃会”和“牛郎织女”,再下来是“刘海戏金蟾”、“哪吒闹海”和“孙悟空大闹天宫”……“盒子花”一层一层地往下落,观众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和小伙伴们更是跳着、叫着、打着、闹着,指指点点,早把其他忘在脑后了。 事到如今六十年过去了,虽已人入古稀,也再没见过高高挂起的“盒子花”,可那“盒子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能一层灭了又接一层、那么好看的闪光图案为什么能发出点点的五色亮光,这些疑问依旧总萦绕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