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杂院冬趣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肖永利

  在北京城住了六十年,要说对季节的感受,那便是如今的冬天太不像冬天啦。数九隆冬,滴水成冰,天寒地冻,呼啸北风,鹅毛大雪,您体会得到吗?可是几十年前,北京的冬天确实如此。难怪林语堂在《北平的冬天》中回忆说:“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说起冬天,不寒而栗。”
  儿时的冬天,印象最深的就是寒冷。甭说夜里,就是白天,零下五六度,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无论上学的孩子,下班的大人,一进到家里,先奔火炉子,把冻得像胡萝卜似的手,冻得像红苹果似的脸,又揉又搓,嘴里哆哆嗦嗦地说:“好冷,好冷呀!”
  民谚有云: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一点不假。寒冬之寒,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京城不少街巷胡同,背阴的后房檐、雨水口,冻成冰挂,如锥似剑,你不敲打,一冬天不化。再看住家户,有玻璃的屋门窗户上,都冻上奇妙的冰花。我们院里的自来水井,尽管有热心肠的叔叔大爷盯着晚上负责“回水”,关上井里的阀门,但水管子也时常被“冻死”,非得用热水浇,甚至用劈柴、油毡头烘烤不可,否则全院人都甭想吃上水。
  那年月北京人家里没冰箱,冬天的室外就是天然大冰箱。南墙根、背阴角落,都放着一排排大大小小的瓦缸,各式各样的瓦罐、坛子,上边压着青石板、盖帘等,那就是各家各户冬储的“冰箱”。
  母亲是持家好手,打的肉皮冻、豆儿酱,蒸的馒头、豆包,炸的素丸子,冻豆腐、冻柿子、冻海棠、红果去核儿熬的消食吃的“糊涂糕”,都放在瓦缸、坛子里,随吃随取。尤其一进入腊月,离大年不远了,凭本、凭票买的肉呀、鱼呀,各家各户都存放在自家天然“冰箱”里,成了京城大杂院一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当时的写照,存放院里的物品绝对丢不了,是大杂院真实的风气。
  我今年已奔六十,逢冬天爱吃冻柿子,与儿时的喜好大有关系。尽管那时的柿子几分钱一斤,但收入也少,不可能敞开吃。孩子一天到晚活蹦乱跳,难免心火冲,吃冻柿子又甜又凉,带着冰碴儿,不亚于吃冰激凌。当年兄弟姐妹多,只能一个柿子切两半,围着暖烘烘的火炉,把化得半软的柿子放在小碟里,用小勺掏着吃。据说柿子是暖肚的,纵然冻着吃,也不会闹肚子。我如今仍爱吃冻柿子,还缘于儿时冬天玩游戏。那时大杂院的孩子冬天很少到外面乱跑,前后院的孩子常在一起做游戏。玩之前,要决定谁先谁后。往往采取大伙儿围成一个圈,一齐喊:“单辈儿我喝——蜜!”随着喊声,一齐将右手伸出,这时肯定有出手心,手背的,倘若谁的手心或手背是惟一的,那他就“喝蜜”了,可以先玩或有先挑人的权力。这里的“喝蜜”,就是由冬天北京人爱吃冻柿子而来。
  过去北京的冬天雪多,雪也大。我记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鹅毛大雪一下一尺厚,清早起来,屋门都推不开。下雪了,大人们忙着扫雪,孩子们忙着打雪仗、堆雪人,院里院外,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欢乐的笑声,也不时夹杂着“哎哟!老太太钻被窝”的哄笑声。那时京城空场多,雪后到处都成了滑雪场,护城河的冰又厚又瓷实,天然滑冰场成了男女老少嬉戏的好地方,我们坐着大人帮着做的冰车,尽情享受冬日的欢乐。
  除了冰雪之乐,在漫长的冬天里,北京人还能找乐子。冬天的屋里,最缺少的就是生机与绿色,咋办?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那个院里几乎家家都变着法儿营造着春天的绿色。在靠窗的向阳地方,好养花的养水仙、养绣球、仙人掌。贺奶奶家把大蒜瓣、白菜疙瘩、萝卜头、天门冬根利用起来,栽在浸清水的浅碗里,在和煦的冬日阳光里,慢慢长出碧绿青葱的叶茎,十分喜人;吕大伯爱玩盆景,一双巧手一份细心,靠窗的条几上,吕大伯的盆景让街坊四邻大开眼界:不同造型的“上水石”,文竹、小松树等不同的小植物,不同的景致,让大伙儿看到春天的绿色山水,忘却了屋外冬天的严寒。
  那时一进腊月,大杂院里喜兴的色彩、氛围更浓了。家家买年画贴窗花,美在屋里屋外,喜
  在脸上心上。
  那会儿过大年贴年画,贴窗花,可是一件大事。一到年底,大街上卖年画
  的到处都是,更有卖年画的挎着大包袱串胡同叫卖。院里打开一摞一摞的年画,喜气扑面,美不胜收,杨柳青年画、传统神话年画、福寿财禄吉祥贺岁年画、新中国新生活年画,街坊们你挑我选买回家,贴在早已打扫好的墙上,年的气氛洋溢满屋。有了向往美好生活、乐观豁达的北京人,北京的冬天,从来都是多色彩暖色调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6 , Processed in 1.08330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