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曹仪简的毛猴情缘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千龙

  已是耄耋之年的他童心未泯,对北京独有的民俗玩具———毛猴钟爱有加,人称“毛猴曹”,并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西单有一条图样山胡同,据说是清代宫廷建筑师“样式雷”堆放图纸的地方。今天,在胡同中已经找不到与之相关的历史痕迹了,但小巷同样孕育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在这里过着平静的生活。他是曹雪芹家族第19代世孙,1925年生于北京,平生又致力于挖掘、研究、推广毛猴工艺,凝结全部心血赋予这种传统文化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这位老人就是有“毛猴曹”之称的曹仪简。

  曹仪简,八十老叟,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老人很热情,将我迎进了他的“二风堂”。“二风堂”是红学大家周汝昌给曹仪简书屋题写的斋名,形容主人的风雅风趣。曹老兴致很高,向我聊起了他与毛猴的不解之缘。

摊前初识毛猴

  提起毛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其为何物,以为是猴的一种,像白猴、猕猴什么的。其实不然。毛猴无血无肉,只是一个手工艺品,但因其形象憨态可掬,很受人们的喜爱。老北京人都知道,早年在大小庙会、东安市场和前门一带专门有卖毛猴的手艺人。曹老说,他和毛猴有缘,从看见毛猴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东西。小时候有一次,家里人带他去东安市场,那儿有很多卖玩意儿耍货的摊铺,他走马观花,随着人流往前走,玩得很开心。在一个卖毛猴的摊位前,他的眼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挑担子的、卖糖葫芦的、推小车的毛猴,各式各样,神态逼真,生动有趣,真是好玩。他停下脚步,站在卖毛猴的摊位前不走了,家里人给他买了一个,他还是舍不得离开。回家后,他就老缠着家里人带他逛市场、买毛猴。卖猴人姓汪,看他经常来,对毛猴有兴趣,就告诉他做毛猴用的料和一些基本的制作手法,回家后他就开始琢磨,尝试着做。当然刚开始时做的不像,但家里人并没有阻止他,依然给他提供做毛猴的原料,时间一长,毛猴做的越来越像样,经常拿出来送给亲戚朋友。曹老说:“毛猴的首创者熟知中药。毛猴的四肢是用蝉蜕的四肢做成的,身体是另一味中药———辛夷,也就是玉兰花在秋天里形成的花骨朵,表面有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是保护花过冬的外衣,冬去春来,绒毛逐渐退去,花骨朵慢慢长成朵朵美丽的玉兰花。这带绒毛的花骨朵,和毛猴的身躯极为相似,真是妙用。毛猴的头用的是蝉蜕的头,正好与花骨朵相配。毛猴有时会戴斗笠,这斗笠也是一味中药,叫木通。把这几部分粘起来的东西叫白鸡,也是一味中药,全部是出自天然妙用。”

  曹老给我讲了毛猴诞生的故事。相传在同治年间,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南庆仁堂”药铺。一日,店中配药的小伙计因为没伺候好账房先生,挨了一顿臭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到了晚上,他在郁闷中摆弄着药材,无意间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得心中一动,用它做了一个人神猴形的“账房先生”。师兄弟们看了,都说像极了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小伙计这才出了一口气。无意之间,第一个毛猴也就诞生了。毛猴流传到社会后又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渐形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毛猴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关键取决于作者立意。在曹仪简的作品中,既有反映旧京迎亲、舞狮等民俗的传统题材,又有描绘打排球、踢足球、吃火锅的现代题材,还有以项羽回江东为主题的历史题材。他在继承传统毛猴工艺的同时,还发展、开拓出新的艺术境界,制作了不少鞭挞丑恶、针砭时弊的讽刺小品,如嘲讽不良风气的《向“钱”看》、《吹牛》等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立体漫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对于毛猴艺术的执著钻研也使曹仪简成了一位闲不住的老人,用他的话说就是“老得给自己找点事做,那样的生活才叫充实快乐。”

当上民间大师

  在曹仪简的“二风堂”里,有一幅清新素雅的墨宝,寓意深刻,“仪简名特艺专家属正: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这是由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题写的。谈到这幅字,曹老忆起一段往事:1986年,曹仪简在地坛庙会上摆了一个毛猴摊位,胡絜青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也来逛庙会。当她从摊位前走过时,突然眼前一亮,脱口而出:“哎呀,毛猴!”曹仪简认出了胡老,见她如此喜欢,就将一个“拉洋车”的毛猴送给了她。胡絜青回家后,对毛猴越看越喜欢,便写下这幅字托人送来。其中“仪简名特艺专家”一句,足见胡老对曹仪简手艺的肯定和对毛猴的喜爱。

  曹老做毛猴,自然很喜欢猴,他对猴的评价是“自然界的小精灵”。为了熟悉猴的习性,把握猴的神态,他还真养过一只“广西猴”。活泼顽皮的猴子浑身透着灵气,给他制作毛猴带来很多灵感,也为老人的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

  曹老认为毛猴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解闷的消遣,它还可以揭示很多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唤起许多有益的思考。直至今天,他端详起每一件作品来,仍然有抑制不住的喜悦和满足。他兴致勃勃地为我展示他的每一件毛猴作品。一把古筝置于琴桌,一头神情漠然的黄牛卧在地上,似乎对外物毫无察觉、充耳不闻,弹琴的小猴干脆歪向了一边。这件作品名为《对牛何必弹琴》。还有一件作品叫《龟兔赛跑》,它所表达的主题和人们通常认知的观念不同,作者用猴子扮成兔子和乌龟,一个已跑到终点,一个还在向前爬行,昭示“乌龟不应和兔子赛跑”,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当干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作强弩之末。曹仪简认为,毛猴虽小,但一定要有思想品位。

  他的大型作品《无虎山》,非常耐人寻味。在峰峦叠嶂、青山绿水的背景衬托下,一群毛猴兵分两路,持大刀、扛长矛列于山脚下,好不威风。险要关口、峰回路转之处,更有毛猴把守,个个怒目圆睁,荷枪实弹,严阵以待,那种过分庄严的气氛,烘托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独特主题。他的另一作品《北京的老墙根胡同》,将过去的单件民俗作品在这里组合,汇成了一个热闹的场面:耍手艺的、做小买卖的……内容丰富多彩,溢透出浓郁的老北京民间气息。这件作品荣获了“建国40周年民间艺术作品奖”,并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

  1990年,曹仪简应邀在大观园举办了个人毛猴作品展,展览设民俗篇、亚运篇、警世篇,这是他投身毛猴艺术创作的一次成果展示。曹仪简制作的工艺品上万件,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受到世界各国友好人士的喜爱,这些年他获了不少荣誉,其中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民间艺术大师”称号;此外,他还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他与毛猴的故事被收入《北京志》。

  说到毛猴的名称,还有一段趣事。曾有一位英国路透社的记者见到曹先生的作品后,很有兴趣,便问:“这叫什么?”曹先生说:“这叫毛猴。”这位记者说:“英文还没有毛猴这个单词。这种艺术品很好,我就为它创造一个英文名称吧。英文称猴子为‘蒙克’,称多毛的为‘海瑞’,英文毛猴就叫‘海瑞蒙克’(hairymonkey)吧。”取完名字后他很得意,说:“这是我发明的单词,将来一定能够进入英国大词典的。”

没有门户之见

  任何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毛猴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品,也是如此。曹仪简的毛猴艺术,传承了老艺人的技法和题材,又赋予毛猴新的涵义。有人评价说,曹老做的毛猴,达到了手工艺创作的至高境界。由于双手颤疾,曹老如今已经不能做毛猴了。我问老人有没有收徒弟,老人豁然一笑,“我从没收过徒弟,但我愿意和有此爱好的年轻人交流。我没有门户之见,来的人与我都是忘年交,我的创作心得对他们绝对毫无保留。”

  前些年,通州的毛猴爱好者王中山曾向曹老讨教工艺技法。王中山的作品主要反映田园农村生活,曹仪简鼓励他多搞创作,并帮他解决了实际操作中的难点。比如在洋车轱辘的制作上,就建议他用镀锡线做幅条,几经辅导,终于帮王中山度过了技术难关。今年初,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还派来四位毛猴爱好者向曹老学习,曹仪简高兴地说:“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琢磨毛猴技艺。”

  让曹仪简更高兴的是,西城区文化馆准备为他出书、出光盘,还邀请他走进校园给美术老师们上课,将毛猴艺术传授给中小学生。西城区文委主任张宏达认为这项活动的意义不亚于抢救和保护一个文物。他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口传心授的口头文学和民间工艺,记载着北京人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城市的历史沿革。我们着手对像毛猴这样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间工艺进行挖掘、保护,是希望能让全社会认识到这些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所在,将它们传承下去,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不断地发展、创新。”

  曹老也愁,年岁不饶人,他还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将毛猴艺术继续发扬,给后人留下些有用的素材;二是写一本有关红学研究的书。曹老用电脑打字已经两三年了,老人家形容自己打字是鸡鹐碎米,一天至少要打4个小时,而且左、右指“狂拼”起来均不大抖。作为辽东曹族的后人,曹仪简早年将家传的曹族家谱———《五庆堂曹氏宗谱》捐献给了国家。他近几年致力于整理、订正的近30万字的《重修辽东曹氏家谱》也已经完稿。

  正如曹仪简所讲,在传授毛猴艺术的工作方面,他还有很多事要做,“时间不等人啊,我的使命就是要让毛猴这门工艺‘不断气’,提高作品品位,提炼思想精髓。既然人家封了我个民间艺术大师,我就要对得起这个称号,努力将毛猴从‘雕虫小技’提升为新时代的民间艺术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15:46 , Processed in 1.10385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