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中心地带,由北及南,有一串翡翠宝珠般的水系,装点得京城分外美丽,她们是积水潭、什刹后海、什刹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北海又称太液池,与中海、南海一起被围在皇城之内,又称内三海。积水潭等水面因为在皇城之外又称外三海。今天的外三海只是内三海的三分之一面积,而八百年前的外三海至少比内三海大三倍,并且在北京城的建设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外三海的名字也在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迭中不断变化着。 北京,辽代时为其南京,金代时为其中都,位置位于现在北京城中心的西南方向。积水潭这组水系那时是在京城外的东北方向,由于那时北京地区的水资源十分丰沛,水量十分浩大,在积水潭一带形成了巨大的荒野水泊。辽、金时代在今天的北海周围曾进行过建设,如建寺庙,建离宫,挖北海的泥土堆建琼华岛,造太液池,建瑶屿仙阁。积水潭这片水泊根据季节和水量的变化,面积也随之改变。由于上游水流冲刷下来的淤泥的堆积,水泊的深度并不很大,故而多雨季节水泊水量增加,水泊面积巨大,枯水季节,水泊面积缩小,水下高的部分便显露出来,形成港湾、湖汊。这一片水域连成一片,并不分开,亦无名称。水泊旁的人们开垦土地,种植水稻。 元朝灭掉金朝后摧毁金中都,并决定在此建元大都。元大都的位置选在了金中都的东北方向,都城比金中都大了一大圈,它的中心地区便是这片巨大的水泊。修建皇城时不可能把巨大的水泊包括进去,只选择了辽、金时期作为离宫区域小一些的水泊——太液池、中海、南海等内三海作为皇城的一部分。北面皇城墙外的大片水泊则是元大都城的一部分。蒙古族习惯于把大的水泊称为海子,北面这片广大的水面没有圈入皇城之内,不像皇城内的水泊有了自己的名字,它们只被称为海子。 海子的水源是来自西北山区的泉水,很多泉水汇流在一起流至“七星泊”,即今天的昆明湖,再从西北向东南,经过紫竹院、动物园等处水泊,再经元大都西城墙流入城内的海子。 海子里的水通过石闸经皇城北墙流入太液池、中海、南海,向东南流去。海子里的水还有一个出口,这便是万宁桥处的石闸。元代伟大的水利学家郭守敬为了解决从京杭大运河运来的粮食能够直接水运到大都城内,以免陆路运输之苦,开挖了通州大运河到元大都城海子的河道,并在大都至通州之间的河道上建设了十处闸坝,因为大都城的地势高出东南方向的通州很多,通过闸坝调控水位,使漕运粮船逆流而上,从通州一直开入大都城内的海子。与此同时,郭守敬为了海子内能够停泊大量漕运粮船,引昌平的白浮泉泉水入海子,增大海子水量,并开挖海子,将人们俗称“积水滩”的浅水洼子变深变阔,将挖出的淤泥运往琼华岛堆积,或堆积在海子的南北两岸。在海子的西部北岸即今天积水潭西北角处建海子总码头,供大量漕运粮船停泊。水往低处流,郭守敬的水利技术却使漕运粮船顺利地逆流运入大都,使元世祖忽必烈龙颜大悦,亲自命名这条大都至通州的人工河为“通惠河”,这项技术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在今天看来也是充满智慧的。 元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其经济、商业中心,依照大都“面朝背市”的设计原则,大都的商业区在宫城之北,即今天的钟鼓楼一带,钟、鼓楼西面的海子码头停满了装着南来货物的船只,装货、卸货、进行贸易,热闹非常。火热的经济活动带动了海子周边区域的繁荣,一时间海子周边建起了无数货栈、酒楼、集贸市场,颇为壮观。此时的水泊只称海子,并没有别名。也有人说因为石闸调节了海子的水量、水位,海子亦称“石闸海”。 到元代以后,海子的水域日渐缩小。 元末之际,天下大乱,明朝大将徐达杀到元大都城下,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弃城北遁,向大漠逃去。徐达占领大都和朱棣重建北京城时,将北城墙向南移了五里,即今天德胜门一线,同时,向东扩建的皇城将一段通惠河含括在内,通州与都城内的水路运输从此中断,加上几十年的航道淤塞,泥沙堆积,通惠河基本上废弃了。与此同时,海子也失去了它往日的功能,人们再也不需要它那么深、那么大,海子的面积慢慢地缩小,周边不断盖起寺庙、民居、王府、商铺、酒楼。随着填“海”工程的进展,连成一片的海子已变成三个水泊,德胜门以西的水泊称为“积水潭”,中间的水泊由于其西岸建有“什刹海寺”,被人们称为“什刹海”,最东面的水泊由于长满了荷花,被人称为“荷花塘”。 明亡之后,清定都北京,随着人口的增加,不断地填“海”造地,外三海这片水系进一步缩小。原来什刹海北岸位于今鼓楼西大街旁,填“海”造地使北岸南移。积水潭、什刹海、什刹前海南岸不断北移,外三海逐渐缩小成一长条瘦窄的水面。 除了人为填“海”的因素外,西北部山区泉水流量逐年减少,上游水道长久失修淤堵也是什刹海水域面积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清末至民国时期尤其明显,一些干涸的水泊、河道不得不被陆续填平,这种状况甚至一直持续到解放后,如李广桥一带,河道改建成了马路,即现在的柳荫街;前海西半部分被填平建了什刹海体育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河道的修浚,情况有所好转,前海甚至一度成为“什刹海天然游泳场”。由于前海南临北海公园后门,东临商业繁华的地安门外大街,夏天可以游泳,冬天可以滑冰,并被冠以“什刹海天然游泳场”、“什刹海冰场”,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认为前海即什刹海,后海、积水潭倒被人们忽略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过清淤,加砌岸边,竖起栏杆,并增加什刹海的水量,使什刹海的面积终于固定下来,又一次焕发了青春。今天的什刹海,春、夏、秋、冬,景色各是不同,岸边密布酒吧、商铺等等,成为很多游人“胡同游”的首选之处。在新版地图上这片水域的名字分别被称作前海、后海、西海,但人们大多还是愿意称其为什刹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