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十不闲莲花落堂会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张卫东

    十不闲——莲花落在清康熙年间即已流行于北京等地,它是由民间香会朝山酬神的曲子发展起来的,因为酬神献艺的香会都,是边走边练边唱,所以它成为一种“走唱”的演出形式。既是曲艺,又是小戏儿。最初,其节目多是迎合当时“神道社教”的社会,宣扬封建道德,“因果报应”等内容。如《二十四孝》、《小化缘》、《孙纪皋卖水》等等。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情歌”之类的联唱、小戏儿。如《西厢记》、  《白蛇传》、《王二姐思夫》(《摔镜架》)之类的唱段。
    演唱十不闲——莲花落的,当初皆为一些八旗子弟为了业余消遣娱乐而托言于“敬神酬神”“公益助善”,请出地方上的“太平父老”牵头自发地组成十不闲——莲花落的班子,纯系“票门”(如章哈蜊“群贤夺粹”票房),并不以此作为谋生之路。但随着清朝的“江河日下”,八旗子弟的经济生活也每况日下,所以莲花落的班子开始打破了“分文不取,茶饭不扰”的成例,逐渐出现了为挣钱而演出的“生意门”。清代,较著名的有南城菜市口米市胡同保安寺街德安堂宋子安家的十不闲——莲花落带小戏儿的班子,专应城里头的喜庆堂会(不应乡下的)。据考证,莲花落班子比子弟八角鼓班子流落于生意门较早。子弟八角鼓的生意门出现于晚清,甚至于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而莲花落的生意门则出现于清中叶。
    “票门”、“生意门”两门各有其特点。票门重在唱功;而生意门则重在表演和家伙锣鼓等伴奏上。票门的演出是清一色的十不闲——莲花落,而生意门的演出在清末时往往还加演其他曲种的节目,如大鼓、相声、戏法儿,偶尔还要加上单弦儿。名为“杂耍儿”。还有时能演时装小戏儿。
    十不闲——莲花落的曲段完全出于民间艺人的创作,其北京地方风土人情味及生活气息很浓,因此为清代大多数平民所喜闻乐见,符合一般下层劳动人民的欣赏水平,更能迎合八旗营房当差武职人员的口味。由于当时妇女不能进戏园子听戏,也只能听段十不闲——莲花落作为娱乐,所以也受一些妇女,尤其是一些老太太们的欢迎。据说,十不闲——莲花落在清康、乾以来是个红中透紫的流行曲种,很有群众基础。甚至其他曲种的名演员也时常拿十不闲——莲花落抓哏逗趣。例如:单弦牌子曲演员常澍田在<开吊杀嫂>“焰口”一段唱词中,竟将佛教《瑜伽焰口》中召请亡灵来临法会的偈子“苦海滔滔业自招,迷人不醒半分毫。为人不把弥陀念,枉在阳间走一遭”,改编成“苦海滔滔业自招,迷人不醒半分毫。为人不唱莲花落,枉在阳间走一遭”,成为笑料“包袱”,可见当年的莲花落比今天的流行歌曲还走俏。
    在上述这种形势下,十不闲——莲花落不能不反映到喜庆堂会中来。由于莲花落比较经济实惠,所以邀请这种班子的多是下等旗人,包括包衣旗人,中下层普通老百姓,而那些达官显贵由于怕失身份,虽然喜欢听它,但也不便在自家堂会上演这个曲种。咸丰年以前,大宅门、大王府、绅商富贾的喜庆堂会从来不用十不闲——莲花落。清末,由于慈禧太后对十不闲——莲花落感兴趣,曾召赵兴坦(髫髻赵)等进宫演出,且恩宠有加,莲花落才提高了身价,于是,旗人官宦人家的喜庆堂会中才加演这一曲种。
    当年,在喜庆堂会上用十不闲——莲花落的家主,有的是因为在主要家庭成员中有“门里头”的人,有的是某香会成员,有的是莲花落班子的“把儿头”(班主),一旦家里有了喜寿事或主动邀请,或班子主动送上门来,票友们也好得个吃喝玩乐的机会。
    邀请十不闲——莲花落的班子演堂会并没有什么繁文缛节的礼仪。如果是请生意门的,只是请“经济人”给联系一下即妥,戏班是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如果是请“票门”班子,可能本家也要下一份红帖。上书“某月某日为家严(或家慈)七十大寿,敬治簿酌。恭请清封万寿无疆群贤庆乐(班)福禄寿禧,太平歌词一堂,共享嘉礼。”

交场
    在喜寿堂会上不论本家请了多少档子玩艺儿,在习惯上总是让十不闲——莲花落第一个上场,所以莲花落这个班子得特别早到,布置台上(或场上)的乐器、道具,谓之“交场”,也叫“瓦场”(“瓦”字读四声,作摆字解)。
    有台的先挂好门帘台帐,以便分出前后台(不搭台的自当免论),首先将“天平”架摆在正中的一张挂着带有堂号桌帘的方桌上。所谓天平,即人们常说的十不闲架子,上面悬有锣、镲等打击乐,每件乐器均通有走线,由一人拉动,打出节奏,旁桌上还应设有写着节目的水牌、节子板、玉子板(御赐板)、霸王鞭等道具和乐器。
    一般演十不闲——莲花落的不一定有后台,演员只是在场外画妆,好在都是时装,费不了多大事。只有旦角(一律为男扮女装,从来没有女演员)须浓施粉黛,打扮得越艳越好。

拉架子
    “拉架子”即开场,通常须听本家的盼咐,再由“把儿头”催场,即开始打通儿闹台,无台的叫做“闹场”。一开场,首先根据堂会的性质,演唱些带有热烈祝贺意境的唱段,以烘托喜庆气氛,谓之“发四喜”。如给老人办寿的“发四喜”唱词共分四段(即:福、禄、寿、禧):
    福字添来喜重重,福缘善庆降端平。福如东海长流水,恨福来迟身穿大红。(“恨”字唱成“汉”音,忌恨音。)
    禄星笑道连中三元,鹿衔灵芝口内含,路过高山松林下,六国封相做高官。(“六”字唱成“陆”音。)
    寿星秉手,万寿无疆,寿桃寿面摆在中央。寿比南山高万丈,彭祖爷寿活八百永安康。
    禧字花儿掐了来戴满头,喜酒斟上呕几呕,喜鹊鸟儿落在房檐儿上,喜报登科独占鳌头。
    又如,给初生小孩办满月或一百天时,则可唱另一喜歌:一门五福,三多九如,七子八婿满床笏,胜似文王百子图。寿星佬儿跨鹤在云端舞,龙头拐杖相衬着紫金葫芦,紫金葫里面飘仙气,飞出来十万八千燕蝙蝠。”(“相衬着”一做“系着那”。)
    又如,买卖商号新张开幕或重张开幕,在开场“拉架子”时,就可以唱下面的一首喜歌:
    一上台来细留神,一边财神,一边喜神。财神怀抱着摇钱树,喜神怀抱聚宝盆。聚宝盆内到有金马驹子在,金马驹子上坐着银入,银人手托着八大字“愿您招财进宝,日进斗金”。(“台”字可按实际情况变通,无台则唱“场”)。
    清末民初,耗财买脸的本家对于“生意门”的班子,唱完“拉架子”的开场段子,照例就要递上封有赏钱的红包,表示“喜钱”。

入活
   入活即开始演唱正式唱段。一般由本家预先点好的,由于十不闲——莲花落唱段的内容多是以劝善为主,故在喜寿堂会上一般不犯什么大忌讳。但十不闲班子的班主事前必须了解本家寿星佬(寿星婆儿)和主要成员的身世、行业,甚至是有无残疾(如聋、哑、瞎等)。尤其是对被祝贺的寿星佬(寿星婆儿)要格外礼敬,在表演当中抓哏逗趣要恰到好处。如给老太太办寿,就须多唱以孝母为内容的曲段,不要有意无意地触及寿星佬(寿星婆儿)或本家主要家庭成员的“隐私”、“痛处”、“短处”。免得犯忌而遭到非议和冷遇,闹得彼此都不愉快。
    十不闲的曲段有它固定的套路,常见的如《王二姐思夫》(即《摔镜架》),全曲三本为一套,但一般堂会不见得唱全。这个段子从唱腔到内容都还有典型的十不闲独特的柔情似水的意境,虽然唱的是苏州城的故事,但带有浓郁的京城气味;虽然开头唱的是秋景(如“八月的秋风儿阵阵凉,一场白露一场霜,严霜单打独根儿草,挂的挂的扁儿呀,甩子就在养麦梗儿上……),王二姐这种对二哥哥张廷秀的怀念触景生情,并不冲淡喜庆气氛。所以,在堂会上只要一有十不闲,必要演它。有的图热闹,就点个联唱形式的大段,如《十里亭饯别》,这是根据《西厢记》故事改编的。说的是崔相国之女崔莺莺在蒲东普救寺进香,被孙飞虎围困,为书生张君瑞所救,因此,老夫人将莺莺许配给了张生,但后来老夫人嫌弃张生没有功名而反悔,只叫张生与莺莺以“兄妹相称”。结果通过侍女红娘的帮助,老夫人答应让张生进京赶考,如若金榜题名,得了功名,始能履行前约。故张生在进京赶考起程时,崔莺莺、红娘在十里长亭设宴饯别。全戏由拷红、张君瑞叹五更、起程、饯行四个部分组成,是十不闲一一莲花落在联唱上的拿手好戏。此外,还有《韩湘子三度林英》、《白猿偷桃》、《小化缘》、《游湖借伞》、《老换少》、《马思远》、《锯碗丁》、《赴善会》等,不一而足,任用主点唱。

坐席
    用主对演十不闲——莲花落演员的招待历来是等而下之的。本家办喜庆堂会对于给前来祝贺的亲友,给昆曲、京剧演员都预备成桌配套的酒席。对于打十不闲的,则让他们与本家厨子、老妈儿等仆人同桌共饭,从灶上好歹凑几个菜,那就是有什么算什么了。因久已戚俗,演员也不会挑眼。但是,中产阶级家里根本没有使唤人,一旦遇有喜事请了一班打十不闲的,也只好让他们随亲友们用一样的席面了。给亲友若用“猪八样”、“花九件”,也不会给打十不闲的预备炒菜面。打十不闲的自知攀不上罡风,所以宁愿参加小门小户的喜庆堂会,也不愿应酬大宅门的事情。
    由于时代的进步,新文艺形式(如歌剧、话剧、活报剧)的多样化,不断推陈出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亦随之更新。因此,十不闲——莲花落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即被淘汰,已成“千古绝唱”。尽管有些老年人还喜欢听它,但已是“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了。至于喜庆堂会上,连它的影子也看不到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9 23:31 , Processed in 1.11094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