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之年,举国振奋。看着那一座座凝结着智慧与梦想的体育场馆的崛起,想象着奥运会举办时各国体育健儿的矫健身姿,作为一个老北京人,在为北京骄傲的同时,也不禁回忆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北京胡同里孩子们的“体育岁月”。 玩儿是孩子们的天性。胡同里的孩子最喜欢玩儿的跳皮筋、踢毽、跳绳、滚铁环等,虽然集健身与游戏为一体,但毕竟还不是纯粹意义上被公认的“体育”。孩子心目中的“体育”,还得说是乒乓球、足球、篮球等能像真正运动员一样拼搏竞技的运动。 记得小时候,北京的体育场馆还不是很多,而且主要是为了举办体育赛事之用,平时能供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只有学校的操场,可放学以后或休息日又不能对孩子开放,所以胡同就成了孩子们因地制宜的“体育场”。 1961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一时间“乒乓球热”在胡同里迅速蔓延。那时候,很多家庭是买不起标准的乒乓球拍的,孩子们一般用的都是胶合板做的“光板拍”,有的还在光板上涂一层仿“胶皮”的彩色油漆,假装是个真正的球拍。如果谁要是真的拥有一只带胶粒或海绵的球拍,那是一定会在同伴中被刮目相看的。 最早孩子们打球,是没有乒乓球台的,一般都是找块水泥地或在柏油路上,用粉笔画一个乒乓球台的图形,再码上几块砖头代替球网,还有的是抬出家里的床板充作球案。后来,很多街道都在空地上用砖头砌起了水泥乒乓球台,我住的大院里就有三个这样的台子。台子的粗糙是可想而知的,有时乒乓球落在台案没扫净的杂质或凹凸处,会斜刺里突然弹出界外,我们称之为“地雷球”,这样的球不能记分而要重新发球再打。 那时候乒乓球也是很珍贵的,需要小心使用和保管。有时乒乓球不小心被踩出了坑,无法再正常使用,不知谁发明了将踩瘪的乒乓球放进碗里,然后倒上开水一烫,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球复原,这样就又可以继续使用了。而有的乒乓球因使用过久出现了裂缝,用开水烫也不管用了,就只能用胶水将裂缝粘上,这样还可以对付用上一阵子。总之,那时候能拥有一个乒乓球的孩子也不是很多,球的主人不把球用得彻底报废是决不会丢弃的。 一条胡同如果有一个乒乓球台子,那一定就成了孩子们的聚集地,不打到路灯亮起,家长们一个个过来拧耳朵是不肯散伙的。 打球一般采用淘汰制,没轮上的就在旁边排队,顺带着给上场的对手记分或助威。而谁要是能保持不败的纪录,我们叫“霸台”,那绝对就是胡同里的小球星了。 踢足球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场地一般就是胡同中较宽敞的地方,而且往往都是在放学的路上就开踢了。踢球时用书包或砖头做球门,墙根就是边线,也不用裁判,队员自然分成两拨,自我约束,都是很认真的。而说是足球,其实使用的大都是各种各样的皮球,真正能拥有一只足球的孩子简直凤毛麟角。 现在看来,胡同里是很不适合踢球的,好在那时候胡同里几乎见不到汽车,偶尔有骑车或步行的路人经过,只要吆喝一声,孩子们就会先稳住球放行人走过。但有时候球会踢到旁边人家的院墙里,甚至砸碎了人家的玻璃,那就是一个大麻烦了。另外还有个麻烦,就是踢球太费鞋,毕竟那会儿谁也买不起专业的“拐子”(足球鞋),平时穿的球鞋也好,布鞋也好,几场球下来不是鞋帮开绽,就是脚指头前踢出了洞,这样回家是准要挨骂的。可骂过之后还是要踢,所以,那时候很多男孩子鞋的前面都会打上一块皮补丁。 上中学以后,玩篮球的多起来。篮球是需要篮板架的,胡同里没有这样的条件,但孩子们总有对付的办法,比如有的是在自家的山墙或门口的大树上,用大号铅丝做个篮筐,钉上去就算篮板了。而我住的大院里有块空地,孩子们不知打哪儿抬来一根木头电杆栽在地上,电杆上绑了个篮筐,投球的难度可想而知,每次只能容下三五个人玩球,即使这样还要到处挑战,请外面的人来此赛上一场。而每次比赛,旁边还总有不少的大人小孩跟着观战,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怀念。 小时候我们还兴过一阵打垒球,规则是在学校体育课上学来的。在胡同里玩垒球,当然也要找个宽敞的地方。但说是垒球,却没有垒球棒、手套等行头,球也是普通的小皮球。打球时,击球手要一只手伸在胸前,示意投球手向这里投球,另一只手再去握拳击球,然后就是防守或跑垒,一招一式跟真的一样,颇为投入。 胡同里孩子们还有一项常玩的球类运动是羽毛球,但同样也没有规范的场地和器械。球拍大多是胶合板做的,羽毛球是一个胶头插三根羽毛的那种,弹性很足,打起来“嘭嘭”有声,稍一失手羽毛球就可能飞到房顶或挂到树上,所以打球时旁边总要放一根竹竿,准备救球之用。 这些就是胡同里孩子们因地制宜的“球类”运动了。 实际上,每到夏季特别是暑假,还有一项很受孩子们喜爱的体育运动,虽然不能在胡同里开展,却往往是胡同里的孩子要结帮搭伙一起去玩的,那就是游泳。 记得那会儿正式开放的主要有工人体育场、什刹海、陶然亭等不多的几处游泳场,另外还有可游野泳的玉渊潭运河、八一湖及后海。孩子们之所以结帮而去,主要是家长们让孩子自己去游泳不太放心,邻居的孩子相互结伴可有个照应。 记得当时我住在西四的砖塔胡同,常去的游泳场是什刹海和玉渊潭,但为了省下车钱买零食吃,我们常常都是一路上说说笑笑步行而去。到了游泳池里,小伙伴们或者你教我学,切磋泳技,或者来场比赛争个高下,有时也打场水球或是水仗,真是好不快活。而一个夏季过去,身上晒得脱了几层皮,小伙伴们经常还要比比谁更显得黑不溜秋,获胜者往往会龇着白牙十分得意。 冬天是滑冰运动开展的季节,但由于滑冰要置备冰鞋,消费成本比上述运动要高不少,在当时只能是小众玩儿的运动,现在描写那个时代的电视剧里,还常能见到当时北京滑冰场里的情景。 回忆小时候胡同里孩子们的体育活动,虽然因陋就简,也没有专业性的指导,但就是在这种自娱自乐的玩耍中,培养出了孩子们追求自信、向上、健康和友爱的生活情趣,甚至还有很多孩子先是从胡同体育启蒙,然后脱颖而出又玩到了体校、少年宫,直至走上了专业运动员的道路。 胡同曾为我们播种下了体育情结,如今,我们为北京能举办奥运会更感到由衷的自豪。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9 , Processed in 1.08248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