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让我们荡起双桨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谭乃秦

    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首歌写于50多年前。如今,当年的“祖国花朵”,也已两鬓如霜,而琼华岛的小白塔,依旧高傲地迎接着每天的曙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我家离北海不远,没事常到北海公园去玩耍,初中时又在当时“少年科技馆”的无线电班和水电班学习\/TD>
 
 
  孩子的乐园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是城内最美丽的皇家园林。那时的北海公园的游人构成,与今天有很大不同,没有一队队打着小旗的旅游团,大部分游客是前来休闲的北京市民,其中又以少年儿童居多。因为门票非常便宜,成人5分,儿童3分,一到“六一儿童节”或者暑假,这里简直成了“红领巾”的天下。

  那时北京的一些小学、初中的“队日”活动,经常在北海进行。1955年上映的故事片《祖国的花朵》,就描写了北海公园的队日活动,如今还在广泛传唱的经典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曲。

  那时的游船都是双桨木船,租金分每小时三角五和五角两种,如果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则为两角、三角。北海里还有一艘木制的平头画舫,可乘几十人,由工作人员用竹篙撑船摆渡。每到春游、暑假,海面的双桨船上,就回荡着孩子们的欢笑。

  不仅如此,北海公园还有启迪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少年科技馆和少年水电站,这更是吸引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科技少年来这里的重要因素。

  少年科技馆

  五龙亭以北的“阐福寺”,建于清康熙年间,清末大部分毁于外国侵略者的战火。解放后按照原有的格局重建了一些殿宇,1957年由北海少年之家改建的少年科技馆就设置在“阐福寺”院内。

  少年科技馆是一所综合性的少年科技活动场所,门前挂着郭沫若同志题写的牌匾。当时的中央和北京市领导都非常关心科技馆的发展,周恩来总理、康克清同志、彭真市长,刘仁、吴晗副市长等都来此视察过。

  当时北京的中小学生都可以报名免费入园,免费学习,所办的班有无线电班——制作从矿石收音机到五灯收音机;遥控班、无线电测向班——这里培养出过国内最优秀的向运动员;水力发电班、化学班、农业班、气象班、天文班、农业和水土保持班、摄影班、航模班、舰模班、射击班、钳工班……在这里学习过的科技少年后来有一些成为了国内外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骨干。

  科技馆里还有电影放映室、小天文馆及科技图书阅览室,而且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我初二年级的时候曾在这里学习过无线电,还在教练的指导下自己安装过一台“超外差”式电子管收音机。

  当年,孩子们在这里的学习生活非常丰富,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科技电影,去玩一玩“机器人”,这台方头方脑的“机器人”是南京大学制造的,可以招手说话等。也可以上院子里到一架旧苏式战斗机座舱里体验一把。到了冬日,宽阔的冰面是航模班试飞遥控飞机模型的好地方。

  另外科技馆还应时开一些科技展览和举办一些讲座。国内外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如钱学森、周培源、王进喜、吴运铎等,都给孩子们讲过课。记得我曾经听过一次人民空军击落美制U-2飞机的讲座,令人兴奋不已。

  说到展会,有1958年举办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六十年代初举办的“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战)展览与教育活动等等。1965年以后,“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一切工作的“主线”,科技馆也组织过一些阶级教育方面的展览、讲座。我也是在那时离开了科技馆。十年“文革”期间,科技馆受到批判,北海公园后来也在“文革”期间关闭了近十年。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和老师、教练被迫离开这个少年科技殿堂,“阐福寺”现在也成了北海植物园。

  少年水电站

  少年水电站隶属于少年科技馆,位置就在北海东岸的画舫斋西侧,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前苏联政府援助的,并通过电力工业部赠送给首都少年儿童。

  当时北海公园的水量丰富,从北门水闸上游有一条“浴蚕河”,经过蚕坛、画舫斋到水电站入北海,水电站就是利用这条河的自然落差发电。

  水电站苏式的大厅正中安装了一台由前东德设计的10千瓦反击式水轮发电机组,完全是按照大型水轮发电机制造,水轮机还安装了只有大型发电站才有的自动进水导叶。还设有非常正规的操作控制台及输变电站。当打开放水闸门,发电机达到额定转速的时候,戴着红领巾的“小工程师”马上启动“KT”闸,发出的电便通过变电站与园内主电网并网。每天都有不少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到这里观摩学习水电知识,而且还可以到地下厂房透过玻璃窗观看水轮机的工作状态。

  水电站的二楼回廊是水力发电展厅,陈列的图表、照片、仪器、模型向参观者生动地描述水力发电站的工作原理和发展概况。我曾经在水电班学习过半年,也当过小讲解员,对这里有着深刻的印象。后来,由于来水量的减少,这个水电站就无法正常发电了。今天这个水电站的主厂房,成了个中式茶室。

  据说当时就有人说在北海这样的古典园林里建这样一座苏联式建筑,很不协调。可是现在想起来,废掉又实在可惜,现在一些重点工程的骨干技术人员中,就有少年时在这里学习并从此爱上水电这一行的。

  少年先锋艇

  “少年先锋号”汽艇是一艘喷水式拖船,1956年由交通部赠送,“文革”前去过北海公园的人都对它有深刻印象。当时很多人平生第一次看到或乘坐的“小火轮”,就是这艘“少年先锋号”。

  这艘船的后舱可乘坐约30人,乘客绝大多数是少年儿童,驾驶员也是穿海军服,系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船走的路线是由五龙亭的码头出发,经过琼华岛,到北海大桥前调头,再回到五龙亭。每到初冬,这艘汽艇还起到破冰船和牵引船的作用,前面破冰,后面将一串串的木船拖到另外的码头去。到“文革”期间,这条船无人管理。忘记哪一年冬天了,我看到它灰头土脸、锈迹斑斑地被冻在海面上,后不知去向,令人惋惜。

  “文革”结束后,北海公园又重新开放,但科技馆,水电站却没有再回来。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北海作为首都市中心的皇家古典园林,理应保持其原貌。如今,位于北三环的“中国科技馆”和近年来重组于景山公园的“北京市少年科技馆”,则以崭新的面貌和更加现代化的方式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少年。少年水电站的遗址,也已成为了“文物”,时时刻刻向来来往往的游客述说着那个火红的年代。

  现在五六十岁的老北京读者,那个年代您也许在这座青少年科技的殿堂中学习过,至少参加过一些活动吧,您一定会留下不少美好的回忆。现在您带上子女甚至孙子在北海乘坐新式的卡通船的时候,一定还会想起那首传唱了五十年的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955年夏天,我考入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当时校园内正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儿童影片《祖国的花朵》。整个暑假期间,校园内不断回荡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直到今天,我经常重复播放这部老电影的录像,看那时我的母校校园,听那首脍炙人口的童声合唱。正是:“夜阑卧听乔翁曲,双桨红墙入梦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11:07 , Processed in 1.06780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