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金门闸探古

2002-12-1 12:00| 发布者: 邱崇禄

  金门闸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立在京西永定河卢沟桥下游31公里处右堤的一座著名的水工建筑,它的建立在永定河水利工程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为永定河的分洪减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历史价值不容置疑。站在古老的金门闸前,精良构筑的水工设施,巧夺天工,气势雄伟,在视觉上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

  地理位置和成因

  金门闸位于房山区窑上乡窑上村东南永定河右堤,是清代永定河上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永定河史称浑河,每到雨季河水陡涨,河水湍悍,挟沙顺流而下,浑浊湍急的河水,使下游诸河相汇处水量倍增,形成壅水,致使上游宣泄不畅,河水泥沙大量囤积,造成河水泛滥河床改道,因此又有“无定河”之称。

金门闸顺水面  

乾隆皇帝诗碑 


 鸡心垛



金门闸迎水面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大水,浑河泛滥,两岸顿成泽国,百姓苦不堪言,灾民流离失所,饿莩载道。康熙帝下诏,责成一代廉吏、直隶巡抚于成龙治理浑河水患。于成龙临危受命,奉命与洋人安多(葡萄牙传教士)前往勘察,于成龙将治理工程分为三部分,一是清淤疏浚,使河道宣泄通畅;二是加固两岸堤防,筑堤束水,束水攻沙;三是疏通下游河道,使之不与其它诸河同道并注,免流壅塞。六个月后浑河治理完毕,于成龙建议改浑河为永定河,得到了康熙赞同,工程告竣之日,康熙帝赐名“永定河”。

  永定河虽经康熙三十七年大规模治理,但泛滥和淤积之患并未得到彻底根治,河床日淤严重,累有漫溢之险。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宛平县南、竹络坝北(今房山区任营村与窑上村之间)永定河右堤修建了一座草闸,名曰金门闸。并将牤牛河清水逼入永定河,实施借清刷浑的方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又将草闸改为石闸,此为金门闸建闸之始。然而,自建成之日至雍正二年(1724年),金门闸仅使用了23年时间,即因永定河泥沙量过大,河床日淤渐积,已高出牤牛河床,形成倒流之势,原“借清刷浑”之法已不复可行,闸遂废弃。

  清乾隆三年(1738年)移建减水石坝于今之位置,其名仍沿用旧称。最初建的不过是一座石砌溢水坝,溢水坝放出适量的永定河水,对附近的农业起到灌溉作用。乾隆六年(1741年)、三十五年(1770年)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道光三年(1823年)、十一年(1831年)、二十三年(1843年)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根据河底逐年淤高情况和分洪要求,逐步对溢水坝加宽加高,形成一定规模。永定河水大则闭,防浑水倒漾,水小则开,引牤牛河清水入永定河攻沙。《清史稿志二十九地理一》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建金门石闸,后废。乾隆三年移建南二汛,改减水石坝仍曰金门闸”。《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附编二》对金门闸的建设经过亦有详尽的记载。

  从遗址看当年

  金门闸自清乾隆移建改坝后,在清道光、同治和光绪年间分别对金门闸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如今我们看到的金门闸是宣统元年(1909年)修建而成的。金门闸于宣统元年(1909年)2月开工,5月底工竣,历时4个月,耗银5万2千两。至此,金门闸终在“闸废而坝百七十年后,复还其闸之旧矣”。

  金门闸在石坝面上建闸,由14座闸桥墩和15个闸孔组成,全长一百多米。上下游两侧砌有金刚墙,长28.6米,高8.5米。金刚墙东西两端呈外撇的雁翅墙,使闸迎水、顺水面形成敞口的簸箕形。南北金刚墙与雁翅墙衔接处置镇水兽4尊,迎水面为狮子一对,顺水面为神牛一对。

  闸桥墩由迎水面(东向)砌成等腰三角形以利分水的14座鸡心垛组成,每垛长6.02米,宽2.52米,高2.7米,全为方花岗石垒砌。垛顶斜置绞关石4根,每根长1.56米,宽0.32米,厚0.19米,其顶端有直径0.15米的圆孔,两孔间横放木轴用于绳,提吊闸板启闭收放,闸板是双槽木制。鸡心垛之间形成15空闸孔,每孔宽4.35米。每垛上沿有五个凹槽放方木为梁,横铺木板,板上垫三合土成桥面,桥面宽4.7米。这在当时应算比较宽的桥面了。

  闸底皆为海墁石坦坡。迎水面海墁石纵深4米,再延以灰土。顺水面海墁石纵深44.62米,其坦坡落差达5.3米。

  金门闸的金刚墙、鸡心垛、雁翅墙、石龙骨、海墁石所用块石之间皆以铸铁“银锭扣”相连。银锭扣呈束腰形,因而有“金门闸银锭扣,镇水的狮子饮水的牛”之说。金门闸占地面积约有十余亩。

  金门闸之南坝台新建汛铺房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硬山起脊,古色古香。房后院西房内存有清乾隆题诗碑及乾隆《金门闸浚淤》碑、道光《上谕》碑、同治《重修金门闸减水石坝记》碑和宣统元年《重建金门闸记》碑各一幢。

  屋中每座碑大小不一,石质不同,成一列横排立于窗前,似乎在静静的回忆陈年往事。在诸座碑中,最为引人注目当属乾隆的题诗碑了。此碑高大壮观,为上乘汉白玉,材质白润细腻。碑首雕刻有二龙戏珠,壮硕的番龙在片片祥云中张牙舞爪,翻转腾挪,吞云吐雾。碑身乾隆的题柳诗字迹潇洒奔放,笔力酋劲,诗曰“堤柳以护堤,宜内不宜外。内则根盘结,御浪堤弗败,外惟徒饰观,水至堤仍坏。此理本易晓,倒置尚有在。而况其精微,莫解亦奚怪,经过命补植,缓急或少赖。治标兹小助,探源斯岂逮。”据说碑身早年曾遭雷击,碑身断裂,后又用铁杵加固,万幸碑文还可辨认。碑座为长方形,敦厚结实。正面雕有花蕊图案和龙形饰纹,呈现出清新秀美、古朴典雅之态。纵观整座御碑,造型大方,气度不凡,彰显皇家气派,只憾曾有拓碑之人将墨渍遗留碑身,难于清除。

  乾隆亲政时,除了重视宫城绿化,还命令河兵在一些灾害较多的河流两岸广植柳树,要求栽种标准是“惊蛰后地气通,于附堤内外十丈柳隙,刨坑深三尺栽种。”除河兵外,乾隆十年曾拟定章程,奖励永定河堤防附近村民广植柳树,用以固堤防洪,这座题诗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金门闸之北现有清末防汛衙门、闸房的建筑遗迹,高低起伏的地带里随处可见遗弃的石质构件,从遗留的墙址基础上还能看出当时建筑规模的宏大。这些老基础任凭岁月的风霜雨打,还顽强的生根在那里,它们的上面布满了绿茸茸苔藓。面对此景可以想象,在与洪水决战的岁月,那些治河的先人们是怎样用最原始的工具,与洪水进行着一次次的搏击,战胜着奔腾喧嚣的惊涛骇浪,他们奔走劳碌的身影似乎就在你的眼前晃动。与我同去的老郑随手捡了一块口杯大小的灰浆块,我们两人使出浑身解数也未将其掰断,历经百年风雨,它的筋骨依然。触景生情,面对如今有的劳民伤财的“豆腐渣”工程,我们心中感慨万千。

  金门闸的修建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项不朽的工程,是古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永定河流域仅存的一处保存完整的古代治水工程,它在保卫永定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方面曾发挥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我国辉煌灿烂的水利建设史上,具有一抹浓重亮丽的色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22:03 , Processed in 1.09649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