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读李健吾先生文章,看他说到:“繁华平广的前门大街就从正阳门开始,笔直向南,好像通到中国的心脏。”我心里泛起一阵疑惑,为什么李先生要这样说,前门大街真的有这样大的力量,能够通到中国的心脏吗? 那是李先生三十年代写的文字。旧时的前门大街和现在大不一样。作为前门大街的象征,前门楼子是明正统二年(1437年)建的,它位于帝京中轴线的地位,除了皇宫、天安门,就要属它了,连鼓楼和钟楼都赶不上它。 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大运河的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到前门以南大通桥,即现在东便门,以后又相继扩建了外城,城市的商业中心,自然而然便从元代的积水潭、鼓楼一带转移到前门。这一地理意义上的转移,将北京城的中心从城北移至城南,水是历代城市的命脉,滋润着一座城市的成长,左右着城市中心的走向。如今,从前门一带遗存下来的的地名,比如鲜鱼口、水道子、三里河、北桥湾……仍然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想象得出当年的影子。 前门之所以称为前门,因为它在故宫的正前方,所以,那时无论皇帝和官员出城,还是一般人员进城,前门是一道标志,北京城任何一道城门都是无法和它相比的。那时的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都设在前门内的东西两侧,只隔一道城墙。前门一带热闹的原因,大部分便也在于此,外地人进京,无论是赶考的秀才,还是办事的官员,住在前门一带,自然就方便一些。前门一带店铺多,饭馆多,游乐场所多,会馆旅店多,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有具体的统计,不说其他,前门一带光会馆就有140多家。那都是各地举子或商人同乡集资盖起的院落,很像是如今的各地办事处,小小前门一带,方圆不过几里,居然修建起这么多的会馆,多像如今房地产商的圈地运动,其繁华鼎盛,足可见其一斑。前门,在历史中的老北京,就是连接着皇城内外气脉的重要地方,是隔开皇城内外的那一层窗户纸。 前门大街首当其冲是由前门楼子和箭楼,瓮城、正阳桥和五牌楼组成的配套装束,那是前门大街的凤冠霞帔,是前门大街奏响的序曲。所以,八国联军进了北京之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后回来,也得从前门进皇宫,那时前门楼子让八国联军烧毁了半截,低下的人用纸和布糊,也得糊一个囫囵个儿的前门楼子。可见,前门的重要,它是天朝上邦的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李健吾先生说它能够“通到中国的心脏”,是没错的。 最初的前门大街,没有现在南面的肉市、果子市、布巷子和北面的珠宝市、粮食店的街道胡同,更没有在它们前门盖起的店铺房子,一马平川的前门大街,是皇帝外出到天坛和先农坛祭祀的御道,黄沙铺地,清水洗尘。一直到清朝前期都是如此,康熙年间,孔尚任当时有诗为证:前门辇路黄沙软,绿杨垂柳马缨花。并不像如今弄点儿糖葫芦和宫灯造型的街灯。 前门大街的辉煌,和清朝禁止内城开设戏院和妓院也相关联。那时所有的戏院绝大多数开设在前门外,如今健在的广和楼、大观楼、广德楼、中和戏院等,都是那时候的遗存。乾隆下江南之后,带回四大徽班进京,无疑加剧了戏剧的发达。由于剧院都在前门附近,那些京剧老艺人几乎都安家在前门这一带的胡同里。早先年间说:人不辞路,虎不辞仙,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说是梨园行唱戏的名角住在百顺胡同的和韩家胡同的多。这两条胡同离前门楼子只有一箭之遥。仅看短短的一条百顺胡同,40号是著名武生俞菊笙的故居,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也曾经在那里安营扎寨;36号是文武老生程长庚故居,四大徽班之一三庆班在那里;38号是武老生迟月亭故居;55号是青衣前辈陈德霖故居。如今,这些旧址依然健在。至于妓院移出城外,造就了前门地区八大胡同的发达,造就了旧京城商业文化娱乐业的发达,前门地区想不成为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都不成。 前门大街真正的辉煌,是清末在前门楼子东西两侧有了京奉线(1901年)和京汉线(1906年)的火车站之后。国门打开,西洋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替代了几千年的马车和轿子,火车一直开到了皇上的家门口。前门交通枢纽中心的建立,无疑进一步推动了前门地区的发达,让它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前门大街特殊的历史地位与含义。前门大街,不仅仅指的是一条孤零零的街,以前门大街为轴心,东西有打磨厂和西河沿、鲜鱼口和大栅栏四条街,成并行齐整的矩形。如果按现在的功能划分,当时的西打磨厂是旅店街,西河沿是金融街,鲜鱼口和大栅栏是商业街,大栅栏西南则是八大胡同,西北则是琉璃厂文化街。彼此的分工,形成的规模,是时光筛选的结果,是脚上的泡,历史的巨足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结果。 有竹枝词明说当时的前门大街是“向夜月明真似海,参差宫殿涌金银。” 其辉煌与繁荣信是不假。前门大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块宝地,其历史的和文化的涵义,对于建设新北京保护老北京意义深重,我们要格外珍惜才是。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8:57 , Processed in 1.08475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