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朱棣与长陵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高文瑞

精心选址

  十三陵是位于京北昌平山区的明代帝王陵墓群。这里埋葬着明代十三个皇帝,凝结着京城皇家陵墓文化全部内容。

  在封建时代阴宅与阳宅选择的相似之处,都讲究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历史状况,除去自然条件外,还有一个“德”字。因为皇帝认为这关系到封建家族的统治长久。

  墓地要有山。十三陵所在的位置正附和中国山形走势,即从昆仑山自西向东而来。太行山一脉相承,向东至山海关入海。北京西山便在这一走势之中,群峰连亘,正当北部,揽护京城。军都山便在其中,山峰中有一岗阜名黄土山,就进入了明代永乐皇帝朱棣的视野。

  长陵明楼
  长陵神帛炉
雕刻精美的石栏

  朱棣长年驻扎在北方,当然知道北平的军事意义,夺取政权后,便决定迁都北平,永乐五年七月皇后徐氏去世,便开始考虑万年永固的大事,让礼部选择陵址,以示定都北平的决心。直到永乐七年,还没选择到满意的陵地,皇后徐氏未能下葬。这时江西术士廖均卿遍阅诸山,在昌平县反复勘察,认为黄土山是最佳的地方。礼部尚书听取了他的意见,立刻推荐给皇上。朱棣当时决定马上动身,实地考察后非常满意。

  关于选陵还有不同的版本。有书记载,宁阳人王贤,少年时遇到异人相面说他有官运,能至三品,教授给他看风水的青囊书,从此精于青乌占卜之术。永乐七年,正赶上朱棣选陵,有关部门便让王贤担当此任,选得黄土山为吉壤。选陵有功,王贤便当了官,后来做了顺天府尹。有细心人查阅了当地府志等相关书籍,对此做了考证:王贤确有其人,生在山东,字惟善,永乐辛卯年中了乡试,升了官,“以鄢陵训道擢户科给事中,升光禄寺少卿”,不久又提升为顺天府尹。志书中却没记载他精通青乌之术。所以,这些传说难以核实真伪。可能反映出当时有一技之长的人,赢得皇帝的满意,也能得到相应的待遇。

  朱棣相中黄土山自有其道理。正好附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地势。前有凤凰山如朱雀,后有黄花镇如玄武,左有龙山即青龙,右有虎山为白虎。有山还要有水,正逢东山口、西山口两大河流汇入朝宗河,长30余里,犹如玉带环抱于前。

  朱棣建陵之山旧名黄土山,又名东榨子山、山场。以前这个地方称康家庄。元代称康家坟,长陵墓穴向东百余步,有一土丘,一位姓康的老人葬在这里。经调查,这位康老是正常高寿而亡。朱棣说,人之常情,不要去掉。坟就留在墓地旁。仅一土堆,经过几百年,现无任何痕迹。最初,陵址还有其他选择,许多大臣建议,用京西檀柘寺的地基建陵。唯独朱棣坚持用黄土山。檀柘寺,千年古刹。朱棣不拆庙,不迁坟,也许是为了应一个“德”字。

  定名天寿山

  于是朱棣便封黄土山为天寿山,并于永乐七年五月,在黄土山营造陵墓。

  天寿山,高大雄伟,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是陵寝之屏障,也是京师之屏障。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站在高处观看十三陵墓区,整个天寿山形箕形,向南展开,若抱若拱。环天寿山自东向北向西共有十个山口,分别为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

  箕形上有诸多大大小小的山峰,各有山名。十三个陵墓各倚岗阜。有凤凰山、皇山、黑山、石门山、宝山、史家山、金岭山、阳翠岭、大峪山,另有同名大峪山和皇山二岭等,朱氏家族以长陵为中心,在这些岗阜前营建了举世闻名的十三陵。陵墓自成一体,相距不远,格局相似,合在一起,又构成天寿山陵墓群。陵寝建筑融入山川水流植被当中,自然和谐统一,如同“天造地设”一般。

  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描写陵墓建筑群:“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英国著名史学家李约瑟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

  因此,十三陵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遗产。明代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裬恩殿内外

  朱棣的寿陵于永乐七年五月开工,任命武义伯王通监管建陵工程,授均卿官职。长陵在天寿山中峰之下,在十三陵中是最大的陵墓。《昌平山水志》载:十一年正月长陵建成,徐氏皇后的梓宫自南京运至,二月下葬。《日下旧闻考》记为“十三年九月,昌平寿陵成”。

  长陵占地约12万平方米。布局呈前方后圆。前面的方形,有三进院落。一进院,前设宫门式陵门,辟有三个券门。明朝时,门内有东神厨五间,西神库五间,清代中期后毁坏。

  向里走,为二进院的裬恩门。院内,北面正中便是高大巍峨的享殿,殿额上书“裬恩殿”。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裬恩殿”,殿门名为“裬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裬”字取“祭而受福”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

  这座大殿在明代供奉的是皇帝朱棣及皇妃徐氏的牌位,并在此举行上陵祭祀活动。裬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三重檐,殿内的柱子、大梁、斗拱等木材都是楠木。明代建造时,殿内中间的四根柱子上绘画着金莲,其余涂着漆。清乾隆五十年(1785)修葺时,发现了柱子木质都是楠木,认为无漆更好,便去除了柱子外面的漆,露出了楠木的本色。现在看上去,深褐色的柱子更加有古旧沧桑的感觉。十几米高的楠木,两人抱不过来,60根之多,历经几百年,不裂不腐,矗立在面前,足以令人震撼。这要在深山老林之中,寻找多少年,才能选出这般同样粗细、同样高大的树木!

  殿后有门三道,再行为三进院,院内有汉白玉石坊,后面有石供案,上面摆放着石五供:一香炉,花瓶和烛台各二个,都用汉白玉石做成。

  方院后面是圆形的宝城。宝城就是用砖建造的圆形城池,下面便是地宫。

  宝城下的墓主

  长陵宝山下,葬着明成祖文皇帝和文皇后徐氏棺椁的玄宫。

  朱棣在明代皇帝中是位有勇有谋之人,“智勇有大略”。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十岁封为燕王,让他坐镇北平。之后的岁月中多次征战,锻炼出文才武略,成为实力雄厚的藩王。明朝定都南京,即位后,听取削弱藩王的建议,采取了相应措施。朱棣感觉到了威胁,进行反击,以清除皇帝周围小人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向南京发起了攻击。

  朱棣为招募军队,率精锐大军外出袭击大宁。南兵大将李景隆乘北平守备空虚之机,率50万大军杀来。守城将士大多剩下老弱之兵。正阳门岌岌可危。

  徐氏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当年朱元璋听说徐氏“贞静,好读书”,被人称为“女诸生”,便亲自找来徐达定下婚姻大事。徐氏于洪武九年(1376)被册封为燕王妃。第二年成了亲,这时朱棣18岁,徐妃16岁。就是这位看来贞淑娴静的徐妃,在万分危急时刻,显示出大将女儿的风范。她令朱棣下属及官绅士民之妻一率都穿上盔甲,登城作战,投掷石块,助守城门。自己也登上城墙指挥战斗。此时,正值农历十月,天寒地冻,她令守城将士向城下泼水。这突然的一举,使攻城之兵猝不及防,又湿又滑又冷,结成冰凌,再想攀爬城墙已经很难。终于赢得时间,等到了朱棣回来。

  徐氏又很有文才,收集了天下的女宪女诫,编成《内训》20篇,又收集古人的嘉言善行编成《劝善书》,国内发行,让人们尊行效仿。帝妃二人可谓珠联璧合。徐氏成为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内助,无奈天下初定便辞世而去。朱棣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有那么多的妃嫔,在永乐二十二年去世前的十几年中,没再立新的皇后。试想,哪个能与徐氏相比呢!

  朱棣一生做了几件大事:建造紫禁城迁都北京,派郑和七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也有“诛联十族”,是非功过自有评论。陵址的选择对于朱氏家族也是一件大事。天寿山真是宝地,荫护着朱棣和他的子孙走过了200多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05:31 , Processed in 1.11688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