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故居和他办的《京报》馆位于宣武区骡马市大街路的北魏染胡同30号和32号。故居南临骡马市大街,北与南柳巷南口相接,东为红线胡同、西为四川营胡同。邵飘萍故居与京报馆原进出同走京报馆大门{30号}。后报馆工作人员与家属双方都觉出入不便,于是,邵家将封闭砖砌的旧门32号打开,作为家人、亲友出入。新开的门是一狭长通道,约20多米长,过通道北拐为后院,东边的一排房子,是京报馆编辑部,三间北房是《京报》创办人邵飘萍的工作室和会客室。 邵飘萍,名振青,浙江金华人。他少年时喜欢读各地旧报刊杂志,提倡“新闻救国”,认为只有利用报刊喉舌,大声疾呼,才能唤醒人民的觉悟。1905年邵飘萍由杭州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回到金华,在一所中学教书,他的主要工作是为上海报纸写通讯,并成为《申报》的特约通讯员。辛亥革命以后,他因办报抨击袁世凯被捕,释放后东渡日本留学。1916年归国后被《申报》聘请为驻京特派记者来到北京,两年后,1918年10月5日,自己办起了《京报》。《京报》报馆最初设在宣武门外珠巢街。每天出版六版,并有副刊画报版,很受市民的喜爱。五四运动时期,邵飘萍在京报上连续印发特刊,亲自撰写了20多段评论,强烈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支持学生、工人、市民的爱国行动。 “五四运动”时,由于《京报》以尖锐的笔调,深刻揭露反动军阀的黑暗统治,揭露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卖国丑行,使军阀政客恨之入骨。于是,段祺瑞政府查封了《京报》,邵飘萍又一次逃亡日本。任朝日新闻特邀记者。1920年,安福系军阀段祺瑞政府倒台,邵飘萍才重返北京,同年9月7日,邵飘萍在新址魏染胡同重建了《京报》馆,《京报》复刊后,他锐意革新,使《京报》成为表达民意,与帝国主义作斗争的有力工具,成为北方进步舆论的重要阵地。京报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国际上宣传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国内支持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上海的五卅运动和三一八学生爱国反帝运动,毫无畏惧地站在人民大众一边,与祸国殃民的反动军阀展开了坚决的斗争。邵飘萍经常利用京报表达民意,撰文揭露军阀的劣行,当局的反动,文章嬉笑怒骂,全然不避风险。 二十年代的老作家成扶平、等主办的笑社一直为京报的副刊撰稿。因这些文章生动幽默,并针砭时弊,披露社会上的种种怪现象,所以,京报销路很好。京报每月在京报馆内设宴一次,邵飘萍每次在席间必向笑社成员表示感谢。人们对这位仪表堂堂、目光炯炯的中年社长,给笑社成员的印象是:满面春风,平易近人。 这一时期,他在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讲课,认识了正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毛泽东后来在陕北和美国记者斯诺讲话时,高度评价了邵飘萍,认为邵飘萍是个“具有热情思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1924年,邵飘萍经罗章龙、李大钊介绍参加了共产党,成为党的秘密党员。《京报》更加鲜明地表示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色彩。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飘萍除了在《京报》连续发表数篇文章进行声讨外,还刊登被段祺瑞血腥镇压屠戳的死难者照片。他还亲自参加北京市民众举行的追悼会,登台发表讲演,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各派反动军阀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激励报馆同仁在险恶的环境中秉笔直书,表达民意,邵飘萍手书“铁肩棘手”四个大字悬挂在编辑室的门楣上。这就更加引起了反动势力的痛恨,必欲置邵飘萍于死地而后快。 1926年3月26日,段祺瑞执政政府公布了邵飘萍在内的48人的黑名单,要求逮捕归案。1926年4月 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入北京。张作霖以前曾企图收买 邵飘萍,遭到邵飘萍的严词拒绝。邵飘萍斥责张作霖为奉民公敌。所以,张作霖一直怀恨在心。张作霖在进北京后的仅数天 ,便以“勾结苏俄,宣传赤化”的罪名下了逮捕令。22日,邵飘萍得到消息时,此时正在东交民巷的俄国使馆内。4月24日,张作霖收买了新闻界的败类张翰举,故意放出和缓的风声,用“风浪已过,平安无事”等语诱出邵飘萍。邵飘萍急于回报馆处理馆内事物。在回报馆的途中在骡马市大街被军警诱捕。报馆也被封闭。两天后,4月26日,邵飘萍未经审判,以“宣传赤化”罪名,被押赴天桥刑场枪决,年仅40岁。临刑前,邵飘萍言词侃侃,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立而不跪,根本不象一位温文尔雅的文人。邵飘萍因其以卢布党的罪名被杀,故邵飘萍的亲友不敢认领尸首,而由北平市外五区警察署用火匣子[最简单的薄木板棺材]埋在永定门外西侧城墙下。不久,邵飘萍的生前好友,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韩世昌捐出二百块大洋,拜托其师侯瑞春出面为邵飘萍收尸并料理丧事。由于反动当局对韩世昌收尸这一举动未加干涉,所以邵飘萍的亲朋好友得以重新装殓邵飘萍的遗体。韩世昌将邵飘萍的灵柩停放在前门外煤市街的大马神庙,社会人士称韩世昌这位梨园表演艺术家为“义伶”,称赞韩世昌不畏邪恶,不畏权势,见义勇为,是真正的大丈夫。邵飘萍被枪杀后,章回小说家陈慎言为邵飘萍之死写了一部长达三十万字的《断送京华记》,书中大骂奉系军阀,文字陆续发表在他自己出版的中华新报上。 两年后,其夫人汤修慧又在北京复刊了《京报》。后至1936年停刊。 京报馆由一座坐东朝西的近代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和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京报馆就在魏染胡同路东30号,面阔七间。临街一面用西洋式砖壁柱装饰,大门为古典式门廊,楼后[东]的四合院为京报馆编辑部的一部分。有北、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北房两侧有耳房。 京报馆南侧就是邵飘萍的家,门牌32号,穿过狭长的通道,北拐便入邵飘萍故居的头道院,头院有北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有北房五间,东西房各一间。故居建筑紧凑,布局合理。 邵飘萍的夫人汤修慧女士在《京报》馆东面的邵飘萍故居中一直住到1986年3月去逝。1985年夏天,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叶祖孚先生曾去京报馆旧址和邵飘萍故居看望汤修慧老人,报馆门口还保留着邵飘萍当年手书的匾额。狭长过道里那棵高达的椿树生长得更茂盛了。 2000年,笔者曾到浙江金华黄初平祠学习两年,与金华鹿田黄大仙祖宫主持施清纯道长,多次到婺江边的婺州公园内邵飘萍墓前悼念和追思,以悼念我国早期新闻报业的开拓人。邵飘萍墓十分洁静,邵飘萍墓碑正中镌刻《邵飘萍烈士纪念碑》,1986年4月,陆定一书。邵飘萍塑像高3-2米,并刻有邵飘萍简介、生平。墓前时有鲜花献于墓前。 1984年五月北京市政府已将邵飘萍战斗的阵地------京报馆这座二层小楼和邵飘萍故居定为了市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5:31 , Processed in 1.08284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