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京城古井探秘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魅力科学

    王府井大街,作为北京这座城市的中心地带,它永远是一派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然而,在这条大街的北端,总有些人们好奇地朝一个地方驻足观望,目光所及,原来竟是一口坐落在此的铜盖水井,通过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口井出现于明朝中叶以后,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曾经被湮没,之后在一九九八年的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时被发现和保护起来,那么,这口老井的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故事?它和历经沧桑的北京城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王府井大街始建于元代,最终形成规模在明永乐年间。史上还曾得名“十王府街”和“王府大街”,从这些名字中不难听出,这条街因曾有众多王府聚集而得名。不过后来,此地逐渐演变为了以“井”字为中心的地名——王府井,而这一井字,指的正是我们刚才所看到的那口老井!那么这口井究竟因何而闻名?它又有什么特别之处,而被载入地名之中呢?这一切,还要先从水井和老北京人的关系说起……

    最初,老北京城——蓟城的起源就是在莲花池附近、一条著名的永定河冲积扇溢出带上,这里的地下水极其丰富。经考古发掘,仅在会城门至宣武门、和平门一线,就发现了151座从东周到西汉时期的瓦井。到元大都时,城区各坊遍布水井,有很多以井命名的胡同,可见,居民的饮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井水。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凿井之风大开。北京城内外城约有胡同两千一百余条,平均每十条胡同就有六眼井。

    这一景象正应了当时京城流传的一句俗语:有水必有井,胡同随井走。可见,昔日京城百姓与水井的密切关系。甚至曾经有人说,胡同一词,本身就是水井的意思。

    关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水井,具体来说,当时的内城有701眼井,外城有557眼井,内外两城合计有1258眼水井。这些井的名字很有意思,它们有按数字排列的,如一眼井、二眼井、七井胡同等,有与方向有关的,如东井、西小井、南井胡同、北井胡同等,还有按大小区别的,如大井胡同、小井村、双井等,有按材质划分的,如铜井、金井、板井、八角琉璃井等,有与姓氏有关的,如马家井、姚家井等,更有与形状有关的,如坑眼井、龙头井等。在这些水井中,有几口井在史料中被频频提起。

    在史料记载中提及率最高的水井之一,是安定门外今转角楼处的一口“满井”。《帝京景物略》中对其作如下描述:安定门外满井,循古壕而东五里,有一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一年四季向外涌流,润泽良田,人称“滥泉”。

    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对此井也有记述:此井“径五尺余,清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石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井旁苍藤丰草,掩映小亭,都人探为奇胜”。大意是说井旁风景的秀丽使这里成为京城一处风景胜地。

    此外,同样在相关史料记载中频频出现的水井,还有,天坛内的祈年井、陶然亭西侧的姚家井,当然,也包括如今赫赫有名的王府井。这些井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与其它水井相比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诉讼上面提到的这些水井中,如今,除王府井等少数几口水井外,其余已找不到任何遗迹,只有透过古书上的文字来想象那种生意盎然的画面。那么,它们频频被载入史料,并被人们称颂不绝,难道只是因为它们的秀美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吗?还是这背后另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这还要从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说起……

    故事还要从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的一座桥说起。传说这座桥是为纪念一个人而修建的。

    相传,明修北京城时,皇帝要把所有的大水湾都填平,龙王爷得知了这个消息后非常气愤,于是就和龙母化身两个老人,把城中的水抽干放在两个水篓中,左边是甜水篓,右边是苦水篓。龙王推着一辆小车准备出西直门,这时大将高亮被派去追赶龙王龙母要回水源,高亮赶上了龙王,向车上的水袋猛戳一枪。立刻山崩地裂的一声响,高亮调马便跑,快到城门时,高亮回首一瞧,见洪水滚滚,白浪滔天,一个浪头把他连人带马冲进了长河。高亮为北京城保住了水源,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他被淹的地方修起一座白色的小石桥,取名“高亮桥”。可是,慌乱之际,高亮却扎破了左边的苦水篓,从此,北京城虽然有水了,但大多都是难以下咽的苦水……

    以高亮此人命名的“高亮桥”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高梁桥”。这段传说便是如今许多老年人所熟知的“高亮赶水”,虽然它只是个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但它的流传却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自明代起,北京城的地下水质已大不如前,这时的水井大多都是苦水井,而甜水井已极为罕见,这也是仅有安定门外满井、天坛祈年井、陶然亭姚家井、王府井等少数几口甜水井被频繁载入史册的原因,这几口水质上佳的甜水井已成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珍宝,所以,王府井不单是因王府,更是因甜水井的存在而出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明代起京城水质变差的事实,除了传说之外,还有一个因此而兴起的行业为证!它是什么呢?

    住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都知道,当“吱妞-吱妞”的小车声越来越近时,只听到一声“甜水——”的叫卖,人们就赶紧跑出院子,有的拿现钱,有的交水牌,卖水人拔开水桶上截水的木塞子,清凉的甜水就从大管子流向各家的水桶和大盆。

    这个场景描述中的“卖水人”便是旧时北京城特有的职业送水人。这些送水的多是吃苦耐劳的山东人。《清代北京竹枝词》一书中写道:草帽新鲜袖口宽,布衫上又著磨肩,山东人若无生意,除非京师井尽干。如今,送水人不再有了,水井也多填平了,但那些以井为名的胡同,依然印证着那段历史。

    关于这个有着时代特点的行业,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背景,随着北京城人口的增加,官井逐渐由私人承租过来,又随着旧时京城地下水质的恶化,承租一口甜水井,便意味着管辖了几条胡同、几百家人的吃水、用水问题,于是,有人把甜水井的主人称为“水霸”,这个承租水井的行当就叫做“井窝子”。早先,井窝子的主人也要自己参加劳动,后来居民逐渐增多,井窝子的主人便开始雇用伙计,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送水人了。

    至于靠买水来过日子的百姓们,通常会将家中的水分为三部分,即甜水、苦水和混合水,甜水冲茶待客,苦水洗衣,苦甜混合水煮饭。旧时京城百姓们用水的艰难可想而知!

    然而在明代以前,很少有京城井水多苦的记载,而明清以后却屡见不鲜。这又是为什么呢?京城中的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呢?让我们从曾经的水乡——海淀说起。

    说起位于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区,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清华、北大等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颐和园、圆明园等风景秀丽的皇家园林。但是,如果了解了海淀名字的由来,便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巨大变迁。

    海淀区,早在几百年前曾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泽之地,“淀”是指水聚积之处。“海淀”这个名字,就是指当时这里水网遍布的地貌。海淀区的中心海淀镇西侧更是因为流泉萦绕湖泊成群,水域辽阔。而纵观海淀镇附近的地名,如万泉庄、柳浪庄、大河庄、稻香园等等,能发现其中都包含了这个信息。

    然而,我们现在又去哪里寻找他们的踪迹呢?几百年后,海淀地区的水和从前相比已经大大减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几百年前,不单单是海淀,整个北京都曾是一片河网纵横,溪流交错的美丽水乡。而从明清时期起,很多以水命名的地方却逐渐不见了水的影子,那么,究竟是大自然的改变,还是人为的干预,让这么多的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关于京城水源的大量减少,明清时有不少记载。从《北京历史地图集》上对比元至正年间、明万历-崇祯年间、清乾隆年间、宣统年间直至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区地图,就可以直观地看到什刹海(积水潭)水域面积的逐渐缩小。元朝时作为南北大运河终点、一度船桅林立的“海子”,到明清时已被大片的街道和稻田蚕食。元朝时曾为南北漕运带来辉煌的通惠河,到明清时已是运行维艰,难以为继。然而,明清时京城水源的减少虽为事实,但其实,这种局面的形成却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明清时期京城水量的明显减少,其实是长年累积的结果,造成这一巨大变化的,一方面是因为明朝修建北京城时对水系所做的重大调整:1、将什刹海东边的一段通惠河划入了皇城,致使漕运码头只能移至今东便门外的大通桥;2、在北边的昌平兴造皇陵,将其附近泉流水脉皆视为龙脉而禁止采用,导致通惠河上源只能单纯依赖玉泉山—昆明湖一带的西山水系。另一方面,西山水系水源的天然减少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上述这些变化固然有社会因素(比如政策带动、人口增加、城市扩张等)在起作用,但京城的母亲河——永定河主流被彻底移出原有河谷是其地貌改观和水环境变迁的地理基础。

    由于整体水源的减少,使得地下水的补给严重不足,水源循环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了井水水质的恶化。那么旧时京城百姓用水艰难的状况何时能够得到有效改观呢?

    京城的百姓一向对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北京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幽州,又加上与居民息息相关的生活用井大多为苦水,所以,在一些民间传说和古典小说中,北京曾被形容为“苦海幽州”。这种情况从明代起,困扰着祖祖辈辈的北京人,直到近代以后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才逐步扭转了这种百姓吃水难的局面,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更使普通百姓也喝上了洁净放心的水!

    这个让百姓生活大为改观的新事物,就是我们现在再熟悉不过的自来水。实际上,自来水厂最初出现于清宣统年间,水厂设于东直门外,当时,在东直门外一片荒野上耸立起高高的大水塔,鹤立鸡群,十分引人注目!那时安装自来水要花“现大洋”好几十块,因此,只有少数大户人家才安得起自来水。直到解放后50年代初,政府把自来水引进到胡同里,一般在胡同的中部设一自来水水管,尽管这时还是公共的自来水管,但京城百姓吃水艰难的局面已有了实质性的转变!

    如今的北京城,不仅人们用水的便利程度今非昔比,各种河道治理的工程也正在逐步还原着一个碧水粼粼的秀丽北京。其中,最为振奋人心的是,密云、官厅、十三陵、怀柔几大水库的建立,使得京城的水源供给,由原来主要的永定河拓展为东北方向的潮白河流域。此外,恢复古老水系风貌的工作也正在进行!2006年,沉寂了三十余载之后,天安门城楼东侧的古河道——有外金水河之称的菖蒲河终于苏醒了……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碧水映蓝天的怡人景象,已成为京城中人们所熟悉的一道优美风景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7 20:00 , Processed in 1.11289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