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鸟笼 门墩儿 拨浪鼓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张善培

    鸟笼是人们养鸟玩鸟儿的装备,可以说是鸟儿从鸟巢被人类“请”来居住生活起居的家园。

    要说鸟笼就要先谈谈鸟。鸟,是人类的好朋友,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观赏动物,而且在农牧业生产、保护美化环境等方面都给人类带来很多益处。鸟类全世界约有九千多种,在我国生存的约有一千一百多种,而在北京生存的鸟类有三百多种,很多珍禽益鸟都受到保护。

    我国最早在春秋时的古籍中,就有许多关于鸟类的记载,在《诗·小雅·斯干》中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句形容宫殿里因有鸟而华丽;“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温庭筠诗),古代先人很早就有饲养鸟的习俗;历代文人也曾留下很多咏鸟的诗文。唐人斐夷直曾有首写鹦鹉的诗:“劝尔莫移禽鸟性,翠毛红嘴任天真。故今漫学人言巧,解语终须累尔身”,宋代的欧阳修亦有首写画眉的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些诗都描写了鸟的美妙啼鸣和羽毛的美丽。

    从古诗中也告知我们,古时人们养鸟主要为的是观赏禽鸟的美羽和听其的鸣唱。

    相传宋徽宗皇帝在他的皇宫内喜欢养鸟,并非常善画鸟,他欣赏并擅长画鸟的彩色羽毛之美,在画界有宋徽宗开创了花鸟画派之说。历代皇宫及王公贵族们也多饲养观赏性极佳的鹦鹉、八哥、金丝雀、画眉、百灵、云雀、仙鹤、鸳鸯、红隼、孔雀、鸽子、喜鹊等禽鸟。一些官吏和外国使臣也常用珍禽作为给皇帝进贡的贡品。一些文人雅士及富贵人家,还常将一些珍禽如珍珠鸟、红隼、鹦鹉、八哥、画眉等作为贺寿礼物,赠送给上司或亲人们赏玩,这些羽毛美丽并能发出动听啼鸣学人说话的鸟儿,一向受到古今人们的喜爱。

    清代时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时,甚至还修了个“听鹂馆”。慈禧常年住在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附近的乐寿堂,乐寿堂是慈禧上朝听政、看戏、游湖、游园都非常便捷的安乐窝。从乐寿堂东配殿可通往德和园大戏台去听戏,大戏台旁就是听鹂馆。听鹂馆墙上有很多禽鸟的壁画。相传慈禧曾传御旨:听鹂馆应名副其实,应“黄鹂鸣翠柳”。慈禧命太监派人出宫到旧京庙集市上搜寻来很多黄鹂鸟,放入鸟笼里高挂在听鹂馆,供其欣赏并听其婉转动听的啼鸣。慈禧太后还非常宠爱鹦鹉,她把驻外使臣伍廷芳从国外带回国进贡的五只鹦鹉,长期置放在乐寿堂和中南海的仪鸾殿,有专职的太监侍弄喂养,即使慈禧出宫时这宠物鹦鹉也伴随着她出行。

    老北京百姓养鸟历史悠久,约起源于明清时期。

    清代满族人非常喜欢射猎习武,在关外时专有捕鹰的鹰户人家,将捕获的鹰送清宫内务府饲养驯鹰,以供皇帝王族们围射猎物时使用。满族人在猎兽物时常顺便捕获一些禽鸟,他们将羽毛美丽又能啼鸣的鸟儿收入笼内饲养,听音观赏,调剂生活,形成最初饲养鸟类的习俗。清朝在北京建都后,把养鹰养鸟之俗从关外带到北京,当时八旗子弟们非常盛行玩鹰玩鸟,后来汉族的一些有闲阶级、文人雅士、梨园名伶、富贵人家,也将养鸟当做一项雅玩,鸟儿也成了大宅门四合院里的宠物中最受喜爱的,故有“公馆鸟”之称。听听鸟语,观赏彩羽,或仰望飞翔的鸽子,确实给生活带来不少乐趣,养鸟成为百姓休闲逸趣的一项雅乐活动,也曾成为老北京城里独特的文化特色。

    养鸟玩鸟要有装备。像盘鸽子,因鸽子喜欢群居,要给它们准备鸽笼,画眉、百灵、红子、鹦鹉、八哥等大都喜欢单独或成对生活,这就形成各式鸟笼的出现。笼,成为鸟栖息的场地。

    鸟笼大致分为南方笼和北方笼。南方笼的边条多是弧形,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六边形等,做工十分精细,以小刀刻竹见长,多涂成黑色或褐色漆。而北方的笼以圆形或方形为主,漆清漆以黄色为主调。

    从功能上分又大致分为观赏笼、饲养笼、浴笼、繁殖笼等。

    鸟笼是种非常讲究的器具,什么样的笼子装什么鸟,都有严格的规定,选择鸟笼的大小,要与所饲养的鸟类大小相适应,以适宜鸟的生活及方便人管理为原则。

    养鸟人还要为鸟儿配齐食、水罐,配好杠、盖板以及“抓钩”或“笼套”等,这其中学问众多,很有些讲究呢。

    旧京时在天桥市场及白塔寺等庙会上,都有出售鸟笼及禽鸟的集市,爱养鸟的百姓常去游观和挑选购买。

    鸟笼实际是四合院里的老物件。在旧京时,养鸟人常将鸟笼儿高高挂在庭院屋檐下或天棚里的葡萄架下。一般院子里鸟主人还没起床,那鸟儿就先“叫早了”。一声声清脆婉转的啼鸣,使整个四合院充满了生机,像八哥不但能学会多种鸟语,它还能学人说话问候主人“早安”、“晚安”。住在大杂院里的一些车夫和五行八作的穷苦百姓,也常以养鸟儿为乐趣,忙碌一天后回到家逗逗鸟,是对身心极好的调剂。各种鸟儿也常是孩子们的最爱,常在院中支个箩筐巧逮小小的麻雀,一旦捉到就成为整个院里孩童们的宠物,争相玩耍爱不释手。

    养鸟必须遛鸟,提笼架鸟行走在胡同大街上,或遛走在河边及公园里,曾是老北京的一幅旧风景儿。

    青少年时,笔者曾居住在崇文门外花市的一条胡同内,常见到遛鸟的人,手提笼抓用力抡晃甩着笼子行走在护城河边,遛完鸟后就走进羊市口里著名的“青山居茶楼”,将鸟笼挂起,边喝早茶边听鸟儿啼叫。

    旧京有些养鸟人,手提着三四个鸟笼,两个臂膀高甩,也着实费点力气呢。旧京有句俗语:“养鸟遛鸟,遛的是鸟,练的是人。”正说的是旧京养鸟人的心态。

    北京人养鸟的乐趣,主要是为听鸟啼叫,养鸟人要学会驯鸟,在遛鸟的同时,让鸟儿向大自然,向别的鸟儿、向别的动物学鸣叫。比如百灵鸟就能学十三套鸣叫,能学家雀、山喜鹊、红子、锦鸡、胡哨、燕子、家喜鹊、鹞鹰、靛颏儿、柞子、黄鸟、画眉、伯劳等鸟的叫声,还能学小孩哭、猫头鹰的啼叫呢。

    驯鸟学叫又有一套学问。在鸟学叫时一定注意别让它学“脏口”,要注意用手势阻止它学。另外驯鸟时外人不应靠前观看或逗鸟,否则,驯鸟的会很不高兴。

拨浪鼓儿
 
 拨浪鼓是老北京四合院、大杂院以及卖货郎使用的老物件,也是我国最传统、最古老的玩具之一。直到如今,每年逛庙会或出售儿童玩具的商市上,依旧可看到卖拨浪鼓的商摊。

    最早的拨浪鼓,古称做“鼗”,即战国时产生的打击乐器。《周礼·春官·大司马》载有:“小师掌教鼓”语,其注曰:“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至宋代时拨浪鼓已在三个领域里使用——一是用于礼乐,二是商业之用的货郎鼓,三是儿童喜爱的玩具。在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中,可看到画中画有拨浪鼓,其鼓柄是葫芦把,鼓形如罐,双耳类似皮条,持柄正在摇之。那时还有一种“四层拨浪鼓”——四个由小渐大的鼓叠摞连在一起,鼓下有精致的手柄,每个鼓各有弹丸做双耳,其形状颇像如今前门大街灯杆上的灯饰。

    拨浪鼓从形式上分又可为两种,一种如河南淮阳、江苏盐城及北京等地的,在鼓面上加有彩绘装饰的鼓;另一种则是在鼓身上沿鼓帮一周绘有花纹彩图的鼓。这些装饰都增加了拨浪鼓的审美特色,并从视觉上增添了玩具的娱乐特征。

    拨浪鼓在北京盛行于明清民国时期。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和《燕京岁时记》上都曾有记载。

    拨浪鼓,老北京人又称为手摇鼓、小鼓、货郎鼓,鼓的大小不一,大的直径八九寸,小的两三寸左右。拨浪鼓曾是街市上叫卖物品者使用的一种鸣响打击的工具。

    记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曾亲见摇着拨浪鼓、身背着大包袱走街串巷卖布的。由于四合院的主妇们买布挑选方便,又能买到农家自制的土布以及各种花布的布头,所以卖布货郎摇着拨浪鼓咚咚一响,四合院里的主妇们就争相跑出来选购。

    另一用拨浪鼓的是串胡同售卖木炭的小贩。黑色的炭多是由旧京的窑厂用木头专门烧制的,旧京的煤铺并不出售。旧京时的大宅门四合院的人家取暖的火盆、手炉脚炉、老式火锅涮肉烤肉,都离不开使用炭。

    当年还有爱使用拨浪鼓的,是挑担子或推排子车下乡村或串胡同卖百货的货郎,正像胡松华唱的那“卖货郎”歌中唱的,货郎带来的物品大到锅盆,小到针头线板、儿童的玩意和糖块,各种百货样样俱全,拨浪鼓一响,大人孩子们就把货郎的挑子围得满满的。

    小型的手摇拨浪鼓是古今幼童们的玩具,也是四合院里的老古董、老物件啦。古老又结实的拨浪鼓是旧时很不错的带响玩具,经常使用两三代也不会坏。

    当年没有如今这么多玩具,主妇们常手摇拨浪鼓戏逗着襁褓中的婴儿,拨浪鼓也是幼童们喜爱的手摇玩具。此外,拨浪鼓还曾是旧京时儿孙爱老孝老使用的物品。自古在家庭中传承着孝顺父母的“孝经”教育,在旧京的四合院居室的墙壁年画里,常张贴着《二十四孝》画卷,24个故事图及文字,都讲的是儿女们做善事孝顺父母的事,其中的《戏彩娱亲》画的就是儿孙手摇着小拨浪鼓博年老有病的双亲高兴,这个画图故事正呈现了年轻人尊老爱老敬老的一个缩影。

    拨浪鼓这种打击乐器与玩具,历经几千年至今不改初创之型仍受人们的喜爱,那前门大街里被装饰成灯具的拨浪鼓让人忆旧和深思。
 
门墩儿   
 
    门墩儿,是老北京四合院的另一老物件儿。

    门墩,又称门台、门座、门鼓,是我国传统民居大宅门四合院、大杂院用于支撑大门门框、门轴的一个石质的构件,它是支撑固定好门框的整体门枕石的一部分,也是整个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组成部件。门墩儿上通常雕刻着很多传统的吉祥图案和造型,因而它是我国传统文化里独特的石刻艺术品和重要文物。

    门墩、门枕石最早出现于汉代,即四合院形成的早期时,就已开始使用了。咱北京地区的门墩起源于最早蓟州郡县建制时,在北京的石刻艺术馆五塔寺以及庙宇里,就可见到辽金时期的遗物。明清两代则是北京门墩的繁盛期,不但数量多,其形状类型及图案也多姿多彩。

    北京的门墩儿类型约有箱形、抱鼓形、狮子形、虎形、柱子形等各种形状。按照我国自古几千年传承的礼制,北京居民的门楼及门墩的形状,也都按级别地位乃至富贫家庭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形状的门墩,既装饰美化了居住主人的门脸儿,凸显了主人家的地位级别,也还有驱魔辟邪、护院的意味。

    在每种门墩石质的表面都刻有很多精美的图案,借助雕刻上的人物、草木、动物、寓言、吉祥物等图案,表达对民居主人家族兴旺、长寿、富贵、和谐美满的美好愿望。

    旧时的门墩儿,抱鼓形、箱子形多用于小型四合院或大杂院的大门门框两侧,也用于大府宅内众院落门的门框旁。狮子形、虎形、柱子形门墩儿,则多见于皇族、官府机构或书香门第的府宅的四合院中的那些装饰建筑华丽的门楼门框的两端。石材雕刻成的狮、虎坐在门墩的上面,活灵活现,或蹲或伏,精细美观,犹如一对对保护神,守护着宅门。那石鼓及箱形门墩上也都刻满诸如“富贵有余”、“五福捧寿”、“喜鹊登梅”、“福禄寿”以及寿桃、梅菊兰竹等吉祥图案。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要媳妇干吗呀?点灯,说话儿,吹灯,就伴儿,做鞋,做袜儿,做裤,做褂儿,搭上腿,捂脚丫儿,清早起来梳小辫儿。”这首《小小子坐门墩》的童谣,咏唱的就是旧北京四合院院门的门墩儿趣事,笔者至今记忆犹新。幼童时经常听母亲说着唱着这首童谣,少儿时我也时常骑坐在我家四合院大门的门墩儿上,观看着旧京胡同里的风景,可以说是门墩儿伴随着我从幼儿到少年时的成长。我爱那居住过的四合院,更喜爱那上面雕刻着一双狮子及众多图案的门墩儿。虽然由于众多楼房代替了平房四合院,老胡同里民居的门墩儿已逐渐减少,但在北京保护规划的街区四合院门前,仍可见到传统古老的文物——门墩儿。
 
冰糖葫芦
 
    糖葫芦是老北京的一种风味食品,咱北京称冰糖葫芦,天津卫叫糖墩儿,南方各地则叫糖球儿。

    糖葫芦儿据说与南宋的皇帝赵惇有关。相传当年其宠妃患病,久治不愈,无奈张榜求医。有个江湖郎中揭榜进宫:“只要用冰糖与红果煎熬,每顿饭前服食五至十枚,不出半个月准能见好。”按此法服食后,果然痊愈了。后来这种服食法传到民间,老百姓把蘸了糖的红果用竹棍串起来吃,逐渐又将大小两个果儿串在一起,大个儿的在下面,小个儿的在上面,很像个葫芦,又因葫芦跟福禄两字谐音,有吉祥寓意,因而被称为“糖葫芦儿”。

    北京的冰糖葫芦最盛行于民国时期。旧京时不同地区糖葫芦粗细档次和销售方式各不相同,有好几种类型,在食品店、公园的茶点部或影剧戏院里的,那糖葫芦常摆在玻璃罩的白瓷盘里销售,其制作精致,品种众多,有山里红、白海棠、荸荠、山药、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馅的各种糖葫芦。

    最早制售糖葫芦的,要数“不老泉”、“九龙斋”、“信远斋”等出售蜜果的几个老字号店铺。清代文人纪晓岚对“不老泉”制作的糖葫芦非常欣赏,曾写有“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从不老泉”的诗句,自嘲自己的学问赶不上“不老泉”糖葫芦制作的精美。

    原址在前门大街和东琉璃厂的“九龙斋”和“信远斋”,除制作的酸梅汤名扬京城内外,其最早售卖的一颗颗单个儿红果海棠的糖球儿,也极受百姓们的青睐。民国时最有名的,还要数东安市场南门的“隆记”食品店制售的冰糖葫芦。那新蘸出来的葫芦上,金黄晶亮的冰糖贴在红果山药、海棠、橘子、荸荠上,一串串制作精美,在亮着灯光的玻璃罩内,流光溢彩,引人垂涎。

    旧时还有一种糖葫芦,是挑着担子或挎着木提盒、竹篮走街串巷吆喝卖的:“唉,冰糖葫芦哟,新蘸的。”出售的小贩,挑子一头木盘上支着竹片弯成的半圆形架子,上面有许多小孔插着糖葫芦,另一头是可当场制作用的火炉、铁锅、案板、刀铲及糖、红果、山药等工具原料。因旧京黄土街道上无风三尺浪,为防风沙,那挎篮提盒的小贩,常用白色洁布盖着以防尘土。这类的糖葫芦,品种不多,价钱适中,也很受四合院里的老少们欢迎。

    旧时有些商贩还带有抽签的赌具,笔者曾亲见过小贩在宅门门道或商铺里,用签筒子抽签,与好赌的买主玩“牌九”赌糖葫芦,碰上会赌的买主,花极少的钱能吃上十几串葫芦。不会赌的,则小贩赚足了钱,最后会送串糖葫芦给买主解解馋,皆大欢喜。

    另有一种糖葫芦,就是厂甸等庙会上孩童们高举着那种四五尺长、用荆条串起的大串红糖葫芦。那山里红上抹的是俗称糖稀的白色麦芽糖,最顶端还插个小彩旗,这种葫芦曾是旧京庙会的一道民俗风景。

    冰糖葫芦儿是老北京从秋天到春天,甚至是寒冷的严冬里随时可买到的食品。《燕京岁时记》里,记有冰糖葫芦“甜脆而凉冬,夜食之颇能去煤炭之气”。旧京宅门四合院常在隆冬时买或自制红果、山药豆等料的糖葫芦,放在庭院里冻着随吃随取。“都说那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正像那首冰糖葫芦歌,冰糖葫芦是人们喜爱的风味小吃,那前门大街的大红糖葫芦灯饰,不正是代表着北京城的一个美好的符号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05:49 , Processed in 1.06970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