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京西胜景石景山

2002-12-1 12:00| 发布者: 邱崇禄

    石景山位于首钢公司厂区内的西北隅,它“东临帝阙,西濒浑河”,异峰突起,雄踞在永定河东岸。山峰之下永定河水,自西迤逦而来,向南蜿蜒而去。夕阳下的河边,雪白的鸭鹅自由自在游弋嬉戏。一望无际的河滩上,一群群摇头甩尾低头觅食的牛羊,在绿草茵茵的地上留下斑驳的身影。

    山名故事

    石景山在历史上各朝代有过石径山、骆驼山、石经山和石景山等多种称呼的名字,而每个山名都给我们留下一段美丽动听的传说。

    古时的石景山有一条山石古径可达绝顶的金阁寺,因寺中香火极盛,人们往来山上山下。老人策仗而行,小童嬉戏而上。年深日久踩踏出山间的石径小路,故而被称为石径山。

    石景山还因其形状似驼峰因而得名骆驼山。清《天咫偶闻》载:“石景山,正临浑河由西而来。侧面视之,形正如伏驼之负物。驼黄色,所负青色。所以西山之下,明驼络绎如贯珠也。”

    石景山上有一块二十余米的巨石,传闻此石是庙宇中僧人们经常刻经的场所,刻完的石经版藏于山中的洞穴中,故又名为石经山。

    石景山西临浑河,孤峰耸立,峭岩突兀,井洞幽深。登临山巅的晋唐古刹金阁寺,极目远眺,远处的西山在云雾里飘忽不定。收目近瞧,山脚下,浑河一道,自西荡山而来,向南挥然而去,山水之间的优美景色尽收眼底,因而石景山之名由此而来。

    美丽的石景山,给我们留下美丽的传说,而美丽的传说,又给我们留下许多古老动听的故事。

    庙宇众多

    石景山上曾经建有大量的庙宇,有的金碧辉煌,有的灵幽秀美,其显著的特点是佛道两教和谐并存,构成了石景山特有的宗教文化景观。

    石景山顶部的金阁寺曾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它建于晋唐时期。明正德十二年,太监朱宁重修金阁寺,曾改名为石径山寺。据《明武宗实录》载:“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上微行至石经山,经玉泉亭数日乃还。石径山寺,朱宁所营建也,穷极壮丽,乃邀上幸焉。”万历三十七年,石径山寺被募捐重修,易名净土寺。寺院中的塔高十余米,整座塔呈现唐代的建筑风格,南有石道可攀登上塔,砖筑青石塔基雕刻着大力神王和梵花。塔的四周各有四个方形和圆形的神龛。清人于敏中所写的《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山巅有塔。塔下南北为城关,南门额曰舍利宝塔。高约四丈余,四正作方屋如阁,四隅作圆屋如亭,内皆塑护塔神像,盖即金阁寺塔。”金阁寺是石景山佛教建筑群中的标志性建筑。它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比京西门头沟的潭柘寺建立的时间还要早。“先有金阁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石景山半山腰的玉皇殿,殿庑高大,金碧辉煌。玉皇殿内供奉着道教最高的神仙——玉皇大帝,他是道教至高无上的鼻祖。玉皇殿建于唐代的武德年间,在明代由万历年间的大太监王体乾捐资重新修缮,并改名为天主宫,殿前耸立的石碑就是重修时所立。

    石景山上道观寺庙众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应属位于山南坡建于明正德年间的碧霞元君庙。碧霞元君庙,明太监钱宁始建于正德年间。钱宁是明武宗正德皇帝近侍太监,深得宠信,赐皇帝姓,朱宁、钱宁实为一人。钱宁在正德年间修建的碧霞元君庙和重建的石径山寺,描述上均用了“穷极壮丽”四字,足见二建筑规模宏大。碧霞元君殿依山而建,顺山势递增,周围苍松翠柏环绕,呈现出非凡的气势。

    明清以来至民国期间,以碧霞元君庙为中心的石景山庙会每年都在此地举行。据说阴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的诞辰,石景山庙会是围绕着庆祝碧霞元君诞辰举办的。石景山庙会在阴历的四月十五前后三天进行。届时,山道两旁商棚鳞次栉比,山上山下往来赶庙会的香客络绎不绝,他们烧香拜佛,求子求福,祈盼天仙保佑。

    明世宗嘉靖帝继位后,因嫌钱宁引诱前朝正德皇帝整日耽于淫乐,积恶太多,以“诱帝微行”罪名处死钱宁。仅杀其人还不足以泄心头之恨,嘉靖帝遂派御史三员将其所建的庙宇悉数拆毁。现存的石景山碧霞元君庙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太监董常侍重建。虽不如钱宁所建“穷极壮丽”,但仍吸引附近众多的善男信女前往焚香祈祷,求子求福,企盼吉祥富贵、福寿子禄。

    碧霞元君庙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有《重建石景山大殿碑记》的碑文记载修缮的经过。清末至民国初期,该地还成为外国人租借休息的别墅之一。《西山名胜记》记载:“此处为西人租住,然西人甚和蔼,不禁游者,盖亦因此处游人不轻到故也。”

    “七七”事变之后,日寇侵占华北,石景山成为日军监视山下炼铁厂的制高点,山上古建筑遭到空前的破坏,碧霞元君庙也难逃厄运。解放后,石景山回到人民的怀抱,碧霞元君庙也得到了新生。

    古楼、古井与古洞

    沿石景山南坡宽阔的道路攀援而上,首先看到是道旁的一口古井。古井用铁栏围护,井口双眼,井台与地表持平。两井口直径各约30厘米,整座井筒直径大约2米。从井口架设的辘轳来看像是一口畜力提水的古井。古井被丛生的杂草和青蔓枝叶遮盖,黑洞洞的井口深不可测,就像它久远的年龄一样无法猜测。年老的古井,带走了它曾经的风尘岁月,同时,也把它的脉络之根深深地扎在石景山中。今天,古井也成为考证石景山悠久人文历史的依据之一。从古井所处的位置看,应是碧霞元君庙古建筑群落中僧人们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双眼井

    走过古井不远,路南一座二层过街楼似的建筑,就是东天门。他耸立在道旁的台基上,坐西朝东,高十余米。一层大约7至8米的样子,虎皮墙身,中间是拱形门洞,门洞为内砖外石,宽约近2米,高约3米,进深约5米。石质的门额无字,门洞两侧虎皮墙山上镶嵌着刻工精美的楹联石。二层高约3米,3间砖木结构。坎墙上是木制的格窗,房顶为单檐硬山卷棚顶,灰筒瓦。坐落在路旁肃穆庄严、古朴凝重的东天门,像哨兵一样,审视着山下的一切。过了东天门不远是碧霞元君庙和碧霞元君殿的建筑群落。

    沿碧霞元君殿西行,是明许用宾撰书的《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的碑亭,碑上云,“金阁寺自晋唐以来所藏石经,碎而言断,岩穴鲜有藏焉。”站在碑亭之下抬首望去,石景山峭壁如刀削斧砍一般,峭壁之上“石经山”三字依稀可辨。

    孔雀洞位于峭壁之下,洞上石额从右到左雕刻着孔雀洞三个大字。石额的上方,有两株从墙缝间顽强生长出来的古柏,婀娜多姿,酷似孔雀的尾巴。进入孔雀洞,洞中有五、六平方米,穹顶上雕凿的痕迹一沟沟、一坎坎历历在目、触目惊心。迎面墙上的佛龛里,是一尊站立的石佛。右手自然垂落,左手屈肘腰间,左腕上的佛衣轻盈飘洒,整座石佛像体态丰满、生动传神、气度不凡,呈现唐代的石雕艺术风格,只可惜历经岁月的风雨,佛像面部的五官和右手被无情地洗去。面对石佛像,古人雕凿艺术的鬼斧神工,让我们今人叹为观止。清于敏中写成的《日下旧闻考》里记载:“石径山孤峰特立,洞皆凿石而成。……山有石经台、普观洞、普安洞、还源洞、孔雀洞诸胜。”

    沿崖壁东行,券墙门一旁的是还源洞。据专家分析,还源洞系道教文化所开创。石景山上的所有佛洞依山而建,雕凿而成。在诸多石洞上方的岩壁缝隙间,顽强长出的很多古柏,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树干斑驳,树叶苍翠葱茏,生机盎然,在山壁间的甬道上洒下一地绿荫。

    孔雀洞迤东的平台上,是本来洞,透过闭锁门的缝隙,看到墙上刻工精细的阿弥陀佛像端坐在莲花座上,神态安详平和。洞旁的通风窗被设计成古钱币的形状,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具。本来洞是原金阁寺众多的佛教洞窟之一,佛教禅宗有一个分支——牛头宗。牛头宗主张“本来无事”,本来洞因此得名。本来洞旁的双眼古井为2004年出土复原,井口绿茸茸的苔藓,验证了它经历过风霜雨雪的年代。

    石景山,这座“仙山”目睹了中国北方最大的钢铁厂在这里拔地而起,见证了北京钢铁工业的历史、首钢公司建设的沧桑,从此开启了它和钢铁联姻的传奇,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曲折历程的一个缩影。曾经庙宇众多、香火缭绕的石景山,也渐渐变得孤寂,不被世人所知。

    如今,一座山和一部钢铁史的天然交融,成为石景山文化的一部分,正在悄悄的向我们走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00:14 , Processed in 1.09596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