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岔道城遗址

2002-12-1 12:00| 发布者: 李富厚

    八达岭关城西北3华里,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岔道城遗址。

    旧时,岔道城在京城西北享有盛名,一是因其素有延庆八景之“岔道秋风”的美景,二是因其曾为京城通往大漠的重要隘口和驿站。《居庸志略》记载:“八达岭为居庸之禁扼,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禁扼、藩篱”形象地表明了岔道城乃是居庸关及八达岭的军事前哨。岔道城的作用不可小觑。若来敌攻打八达岭,岔道城守军可以拦腰一击或攻其队尾,使之头尾不能相顾;若来敌攻打岔道城,八达岭关守军可攻击围城之敌,内外夹击迫敌退兵。故有古人评论其重要作用:“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居庸关;守居庸关所以守京师。”岔道城的险要曾经使李自成起义军三天未能攻下,只好绕道石峡关攻入居庸关,进而攻取了北京城。

 

    岔道城的战略位置为何如此重要?原来,昌平西北部的南口村旧时称南口城,其实只是个边塞关口,并无百姓居住。从南口至八达岭关城(元时称北口),有一条狭长的山沟——因南北关口而称关沟。关沟全长40里,为太行山余脉与燕山的分界线。关沟内山高壑险,草深林密,沟底的崎岖小路不通马车,行人一天才能走完全程。故而南口城和岔道城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还是关沟南北两端的商贾云集之所。岔道就是从主路上分出来的岔路。关沟北口有三条岔路,可分别到达宣化、延庆、永宁。如果把关沟比作一株巨长的树干,则宣化、延庆、永宁犹如树干顶端的枝杈。

    元朝灭亡,蒙古军队退回大漠。瓦剌、鞑靼部落骑兵先后从八达岭口、白羊口、古北口等要隘南下,杀人掠物,严重地威胁着京师的安全。明朝初期,为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沿着塞外的险要地势夯筑了众多的土堡,派军兵日夜守卫,发现敌情点柴草或狼烟报告消息。长城以北的村庄名称多带个“堡”字,可能与附近的土堡有关。朝廷在财政充盈之后,又把各自独立的土堡连接成土石结构的边墙,绵延百余里。边墙的高低宽窄依山势的险陡或平缓状况而定。边墙与长城、墩台、烽火台及其它边关构成了名副其实的防御实体。

    在八达岭关城西北岔道处原有一座土石结构的堡城,相传为汉代建造。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朝廷采纳大臣王士翘加强边关军备的建议,重修了岔道屯堡。隆庆五年(1571年),加固岔道屯堡并在墙外包砌青砖而成为岔道城。从残破裸露的墙体可以断定,该城非一次性建成,的确经历了土堡、土石堡时期。长城守军驻扎在此城,故此又称为兵城。其时,岔道城设有守备衙署,守备统领三名把总,带兵788人。岔道城依北山偏东南方向的山势而建,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135丈,南北宽约56丈。该城设东、西城门(原有瓮城);北山的边墙和墩台代替了城墙;南城墙上有敌楼。西、东城门的“岔西雄关”与“岔东雄关”门额,有万历三年(1575年)题款。城墙高约2.6丈,由石条、青砖、灰浆和夯土砌筑而成。城墙顶部墁砖,外高里低。排水槽朝向城里,既不给来敌抛绳攀墙之机会,又可缓解北方少雨的旱情。

    现在,南城墙主体仍存,垛口、箭孔、敌楼全无,东西城门重修了部分外墙、垛口和箭孔,城门洞的石条地面和门外的石板桥凸凹不平,略显当年痕迹。西门内大街北侧有新修复的关帝庙、城隍庙。庙内有先民酬谢神灵演戏的戏楼。城里还有客栈、驿站、三关庙、衙署、清真寺遗址。刻满了沧桑岁月的几棵古槐,依然枝繁叶茂。它们见证了古城的刀光剑影、喧嚣冷寂。时过境迁。1644年,清军入关后,实行满蒙和睦政策,没有了战火硝烟。退役军兵就地转为民户,以种田为生,兵城演变成村庄。如今城内外二百多户人家同属岔道村,部分村民就是当年守城军兵的后裔。 摄影:李佳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5 , Processed in 1.08442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