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8年到现在,北京自来水事业已经走过了一百个春秋,可当初兴建自来水却来源于清末的“宫中失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慈禧太后曾问及当时军机大臣袁世凯“防火有何善政”,袁世凯答“以自来水对”。光绪三十四年3月18日,清农工商部大臣溥頲、熙彦、杨士琦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请建自来水,不到十日,慈禧“谕允”。自此,北京城市供水与城市发展同步迈进,完成了从拓荒到巨变的历史进程。 建国前市民曾凭票取水 1908年4月,清朝成立了“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任命著名实业家周学熙任公司“总理”,开始筹建北京首座水厂——东直门水厂;1910年3月,东直门水厂正式向市区供水。 为了筹备建设所需的300万银元,经呈请清农工商部核准,“拟专招华股,暂以洋银三百万元为额,分为三十万股,每股十元”,以“凡任招股洋一千元者,应担任垫款洋六百元”为标准,由直隶所设天津官银号垫款作为兴办京师自来水的专款,并“每年筹拨官款银十五万两,预存银号以为保息之用,俾昭大信”。由于周学熙治理有方,官商俱信,300万元股金很快招齐。 京城首座水厂——东直门水厂 1910年东直门水厂建成后,当时采用了三种售水方式:一是在街头巷内安装公用水龙头,凭水票取水。二是雇用水夫送水到户。三是直接把自来水管引入家中,安装专用水表计量销售。但是,当时京城百姓认为自来水是“洋胰子水”,表示怀疑和反对。经过半年时间的精心经营,自来水得到了普遍认可,胡同里经常出现排队买水的景象。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饮用自来水的用户只有3000多人,大多普通居民则是通过自挖土井或用压水机取用浅层地下水,少部分赤贫之家则是取用住地附近池塘、河流等地表水。 多座水厂落成喝水有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供水能力建设,先后投资兴建了第二、三、四、五、六、七水厂,以满足北京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用水需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超量开采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加之未经处理的工业、生活污水排放,使得不少水源井因受到污染而报废,供水能力下降,而城区用水需求却逐年上升,供水形势十分严峻。当时在供水高峰期,市区内一半以上的地区降压供水或限时限量供水。 为了解决供需矛盾,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1982年第八水厂三期工程全部完工,日供水能力42.9万立方米;1985年建成日供水能力为17万立方米的田村山净水厂,但仍满足不了需求。为彻底解决北京用水难的问题,198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日供水能力百万立方米的水厂——第九水厂。随着1990年第九水厂一期工程通水,北京城区自来水的供需矛盾得以缓解。1999年6月,第九水厂三期工程全部完成,该厂日供水能力达150万立方米,使北京市区供水能力翻了一番,从根本上缓解了北京用水紧张的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面临近10年的干旱,北京市区供水能力一直呈现出衰减——挖潜扩大,再衰减——再挖潜扩大的波浪运行发展状态,为了确保首都及奥运安全供水,自来水集团先后实施了平谷应急水源、第三水厂和第八水厂应急水源、“三厂一线”等提高供水能力的重点工程,最近4年间提升供水能力57万立方米,使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了295万立方米,首都安全供水保障度进一步提高,为南水北调水源进京奠定了基础。 老北京人可能还记得,在解放初期,北京胡同里不时能看到吱扭作响的独轮水车给居民送水的景象。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京城第一个水站在北京宣武区天桥福长街出现,随后自来水公司在崇文区龙须沟、金鱼池居民贫困区免费安装了4个公用水站作为试点,拉开了全市普及供水的序幕。至1967年,北京城区公用水站达2677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86%。 水站建成了,百姓吃水还是用肩挑手提,有的甚至到百米之外的街巷站去接水,冬季取水更为困难。1973年,为改善用水条件,方便百姓用水,自来水公司陆续开始将临街水站逐年分期分批改装接入居民院内。到1984年,三环路以内公用水站全部进入居民院内,从此百姓不出院就可以喝上甘甜的自来水。现如今,自来水管道早已接入千家万户,居民足不出户,拧开龙头就能流出自来水,年轻人肯定很难想象当初使用自来水时的艰难情景了。 1910年建成的供水管网只有一条出厂主干线,从东直门水厂出厂后,沿东直门内大街到北新桥,向南经东四、东单到崇文门外大街上四条西口,供水范围“内以禁城为止,外以关厢为限”,服务人口只有30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供水管线随着城市的建设不断发展延伸。改革开放特别是1999年以来,北京市区供水管网平均每年增长280多公里,9年新增供水管线2000多公里,相当于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增长的总和,市区供水范围也发展到五环以外。到2008年,市区供水管网近8000公里,供水服务面积800多平方公里,服务人口830多万,增加了近2800倍。目前,市区内所有供水管网都已连成环状管网。 180多项检测确保水质 2007年,北京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达到新国标规定的106项检测能力认可,检测项目达到180余项,水质检测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是在1910年,东直门水厂只有1名化验人员,其职责只是“每日分早、中、晚三次化验其成分清浊,巡视水池,预防污秽”。直到1937年,才开始聘请化验技师,在简易的化验室里开展了6个项目的化验。1940年检测项目达到12项,均是手工操作。 1950年,北京自来水公司提出了“水质是灵魂”的口号,开始建立健全保证水质的规章制度,完善指标体系,强化水质消毒和净化工作。直至今日,北京自来水集团始终贯彻这一科学理念,把水质优良视为供水企业的立命之本。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自来水公司在全国首创氯氨消毒法,被列入当时全国供水行业五项重大成果之一,这种消毒工艺在我国城市供水中沿用至今。 1979年,北京自来水的检测项目达到71项,其中仪器分析30项,与1985年国家发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35项标准相比,北京自来水公司已经走在了前面。目前,北京自来水集团已形成了完整而严格的三级水质检验制度,建立由实验室、移动监测和在线监测三部分组成的立体化水质监测构架,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用户终端水进行全过程的水质监控。 今后市民可喝长江水 您知道咱北京人都喝过哪的水吗?北京的供水水源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两种。1910年到1942年,北京首座水厂选取京城东北的孙河地表水(现称温榆河)作为水源,当时孙河两岸没有大市镇和厂矿,水源很少受污染,水质清洁、颇宜饮用。 1942年,由于孙河径流日益减少,水质恶化,孙河终止了供水。此后直至1985年,北京市区供水水源一直是单一的地下水,水源井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冲积扇上。1985年,随着田村山净水厂建成,北京开始使用官厅、密云水库的地表水,此时地下水仍是供水的主要水源。上世纪80年代末,官厅水库由于水质恶化,不再作为城市供水水源。1999年,随着第九水厂三期工程的全部完工,北京市区开始大规模使用密云、怀柔水库的地表水。 目前,北京市区供水水源除了顺义牛栏山、西郊板井至巴沟一带等地下水水源、密云和怀柔水库水源外,相继新增了平谷应急水源、怀柔应急水源、张坊应急水源。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推进,今年9月28日,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王快3座水库成为北京新的供水水源,北京人首次喝上了外流域的进京水。今后,地跨河南和湖北两省的丹江口水库将成为北京新的供水水源。北京供水水源多元化的格局将长期持续下去。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47 , Processed in 1.08518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