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古村燕家台

2002-12-1 12:00| 发布者: 高文瑞

    交通要道

    燕家台是个古老的地方。1981年的时候,在附近出土了百余枚贝币,分大、中、小三种,经中科院考古所专家鉴定为商代物品。谁把贝币放在这里,是久居还是路过,至今也是个谜。可以推断,先民到过这里。

    燕家台处于南北纵贯的交通要道,东至天津关,西至梨元岭,北通塞外,南至斋堂。这里有古道,可至柏峪、爨底下、斋堂,还可到天津关、黄草梁。著名的天津关是塞外通往京城一条隐蔽小路。当年金人有一路人马就是通过这条古道,出奇兵率先攻入京都,大破辽军。

    到了明代,北方战事频仍,这里更成了军事要地。尤其是嘉靖年间,在这一带建起了内长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俗称为“内三关”。设立了两条防线,其中一条在沿河口、燕家台、小龙门、紫荆关一线。现在,沿河口依然可以看到敌楼。黄草梁还存有明代隆庆五年到万历二年(1571—1574)修建的“七座楼”,虽说墙体砖石狼藉,而雄风犹存。这一带地势险要,古道上多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若有疏忽,敌人则会蜿蜒而入。

    燕家台设有指挥机构,下辖恶峪涧、车根、老字口三处关口,城墙残存着墙基。燕家台村后北山根的“关上”就是当年衙门所在地。村里还保持着“衙门”“校场”“灯场”等旧时称谓。

 

古村燕家台

清澈的涧水 

古碑遗存

古朴的农舍

    风水宝地

    所以明代曾称这里为燕台驿。这在廖均卿的族谱里有过记载。廖均卿是何许人也?他是受命于礼部,为明朝选陵的江西术士。他于永乐五年(1407)十二月奉命进京卜选陵地,曾到过京西燕台驿、潭柘寺、玉泉山、香山,及怀柔洪罗山等地。最后定在昌平黄土山。廖均卿是风水大家,深得朱棣的赏识。去世后,朱棣命画师为他画像,因不满意而连杀6位。最后一张画得活灵活现,朱棣见物如人,泪流满面,可见对他的情感。

    廖均卿考察过这里,已经说明地势之好:群山环抱,燕家台正在半山坡的高台上,背倚高山,坐北朝南,东龙门涧、西龙门涧两股溪水从两边绕过,像两条长龙交汇于村口,再流向清水河,这样的地理环境正附和卜选的条件,而且山势壮观,风景优美,可以说是一块风水宝地。

    说到选陵,村里老人也有另一说法。相传最早这里因地势叫“二龙台”。村民听说选陵的消息,十分担心,一旦选中则要迁村,住惯了的地儿,故土难离,而且修陵人还有可能殉难。于是村里的智者商量来商量去,想出了一个主意,改村名为“燕家台”。“燕家”与“晏驾”谐音,朱棣一听不吉利,便放弃了在此修陵的念头。传说归传说,却从另一面证明了选陵之事。

    通仙观碑

    燕家台景色秀美幽深,道人隐士十分欣赏。长春真人著名道人邱处机率领众弟子来到燕家台,游览了东、西龙门涧,对弟子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合隐居的地儿了,以后应该在此建造住所,又处于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真是福地啊。于是弟子“清和大师”尹志平让“清虚大师”蔡志仙督办,后来有刘志远、田志恭、康志觉,先后在东龙门涧口旁的山坡上建起了通仙观。尹志平有一首词《题通仙观》描写这里的地势之美:列翠峰峦秀,仙都气象清。三阳端正玉鳌形,一气自天成。万迭云山深处,别是洞天幽圃。何人能得久闲居,清净乐无余。

    邱处机(1148—1227)是金、元时人,曾率领尹志平等18弟子远道西行,受到成吉思汗的接见,被尊为“神仙”,全真教名声大振。回京后,城内修建了“长春宫”,即现在的白云观。通仙观成为“大长春宫及五华之别业也”,即白云观的下院。建观过程写在石碑上。通仙观留下两通石碑,都名《重修通仙观碑铭并序》,一通刻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另一通为明代嘉靖九年(1530)立。现在通仙观仅为遗址,残存着部分墙基,几株古松挺立在废墟上。

    两通石碑换了位置。碑体被当作石材砌进了燕家台村口过街楼的券门。两块长方形汉白玉的石碑并非随意堆进墙体,而是镶嵌在券门两旁墙腿上,碑首倒放在碑体上如条石,组合在一起很像明代建筑的须弥座。碑面朝外,能观看碑文。当时使用这两块石碑肯定下了一番心思。直到现在,石碑完好无损,尤其是元代石碑的碑文,字迹清晰可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保护方式,留下了通仙观的一段历史。龟趺一个埋在地下,另一在西龙门涧附近。

    过街楼建于1952年。解放后美化村落,村里人觉得村口要有个门面,便设计建造了这座仿古建筑。过街楼有墙体,有券门,门额上隶书“燕家台”三个金色大字,上建四柱门楼。远看过街楼,红墙灰瓦,古朴典雅,格局形制很有明代城楼的韵味,能有这种设计水平,对一个村落已经很是不易了。

    村里还曾有众多的寺庙:观音庙、关帝庙、娘娘庙、龙王庙、五道庙、山神庙、广圣宫、玉皇庙、张仙洞圣泉庵等,说明这里曾经的辉煌。当然最有影响的还是通仙观。

    悠久村落

    燕家台是个古村落。作为地名,较早的文字记载是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辑轶》:“龙门,门在宛平县燕家台天津岭,上名九山,下有潭,祈雨必应。先于遇仙观居止,次可至潭所。”《重修通仙观碑铭并序》的碑文上也记载了此地“俗呼为燕台焉”,且这里“又当南北往来之冲”,是商旅行人的交通要道。

    据村里的老人讲,早先的村民在明朝以前就迁走了,是否因为战事紧张,还是另有原因,不得而知。现在村里很多人是明代官兵的后裔。比如陈姓就是戍边时来的兄弟三人,至今已历经十代。此外还有清代迁来的村民。村里的姓氏主要有陈高李史等。清代《光绪顺天府志》中已明确把燕家台放在村镇类中,那时应该很有规模了。村里在清代出了两位秀才;赵元恒和陈万全。现在赵秀才的后人住在167号院,陈秀才家在179号院。

    村里保存着许多古民居,有四合院、三合院、二进院,青砖灰瓦,玉阶雕梁,古朴典雅。有的门旁还有雕刻精美的门墩,门内跨山影壁造型典雅,房上清水脊雕刻精细,门楼上石雕、砖雕、木雕形态各异,非常精美。

    不能复制的是古树。村子里,随处可见百年以上的古树,都贴上了牌号。大柳树两人才能合抱。最多的是核桃树,村边一株据称在北京最大,有华北“核桃王”的美誉,虽然几个大树杈被大风刮折,树冠依然覆盖了很大一片土地。它们应该是村子悠久历史的见证。

    抗日英雄

    近几十年,燕家台出现过一个人物,游击队大队长抗日英雄赵永成。此人1米80的大个,儒雅英俊,风度翩翩。出枪快,枪法也准,有“快枪赵”的美名,事迹曾被抗日报纸《黎明报》报道。解放战争中,著名作家丁玲到怀来、涿鹿一带搞土地改革,来到这里,与赵永成等人共同生活战斗过几个月。他形象深深印在丁玲的脑海中,塑造为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主人公——张裕民。丁玲与赵永成,与燕家台结下不解之缘,去世前一年,还专程到燕家台看望了阔别多年的赵永成。

    丁玲在1979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重印说明上写道:“我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得进入书中人物的内心,为写他们而走进各种各样的生活。这些人物却又扎根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心中常常不能与我分开的人物。”“我爱这群人,爱这段生活,我要把他们真实地留在纸上,留给读我书的人。我不愿把张裕民写成一无缺点的英雄……他们可以逐渐成为了不起的人。”

    解放以后,上级领导给过几次升迁的机会,赵永成都拒绝了。他留在了燕家台,一心搞建设:种麦子,种果树,修公路,引水上台,村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边烈士陵园中,他塑像下镌刻着铭文:“赵永成(1915—1994),党员,任县游击队大队长,胜利后领导两县土改,建国后对家乡建设有突出贡献。”村里老人至今深深怀念着这位“大队长”。正如丁玲所言,他已成为村民心中了不起的英雄。 摄影:刘望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4 13:48 , Processed in 1.13307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