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人几乎已经忘了,老北京曾经是一座戏剧之城。北京的戏楼从一开始就是宫廷、王府与民间共存,是老北京一大景观,也是与众不同之处。宫廷里紫禁城里的寿安宫戏楼、颐和园里的德和园大戏楼,王府里那王府的戏楼、恭王府的戏楼,到现在还保留着,成为世界绝无仅有的宝贵遗产。民间的戏楼同样备受重视。北京城在兴建会馆的时候,从没忘记在会馆里辟出最醒目的地方搭建戏楼和戏台,在街肆胡同特别是在前门、宣武门、天桥一带兴建的商业性戏楼,可谓星罗棋布,到了清中期更达到鼎盛。 自从乾隆爷下江南带回来徽班进京,剧场一下子如雨后春笋兴建,造就了北京之最。那时候,老百姓看戏,比现在要方便得多,和到寺庙里进香一样方便,抬脚就到。戏剧本身具有宗教的功能,这从古希腊的戏剧中就可以找到明证,我国也一样,北京城重视寺庙和戏楼的建设,老北京寺庙与戏楼之多,可以说创造了世界之最。两者之间微妙的联系,在正乙祠的戏楼更可以明鉴,因为正乙祠本身是庙,又有了戏的功能,足见符合那时人们的精神追求,无形中相辅相成地造就了北京之美。 其实,北京最早的戏剧演出元朝就开始了,关汉卿的戏剧那时就曾在北京的勾栏瓦舍里唱响而走红。作为剧场的存在,史书上记载是在明朝。广和楼剧场和大众剧场就是明朝的,可惜一个是解放后改建的,一个前年已经拆了。但依然挺立到现在的,最值得一看的是阳平戏楼。阳平戏楼是阳平会馆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会馆里建戏楼,足见戏剧民间化的普及程度,而会馆里的戏楼便成为北京独特的景观,和寺庙藏在胡同里,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阳平戏楼,还有安徽会馆里、湖广会馆里的老戏楼,现在都还健在,都值得一看。湖广会馆老戏楼早已经翻修一新,开门揖客,成为如今外地游客到北京城听京戏的好去处,安徽会馆由于深藏在后孙公园胡同里,它的老戏楼现在已经重新修好,开门听戏的日子也不会远,当年洪升的大戏《长生殿》首演便是在这里。 最值得一看的,我要说还得是阳平戏楼(也有说平阳戏楼),如果数会馆里的戏楼,它最老,是明末清初建的,现存的“醒世铎”匾额,就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铎所书。铎是古时法事和战时用的大铃,戏剧从来是被古人认为有述古鉴今的警世之功能。据说这块“醒世铎”匾额,是现在阳平戏楼惟一幸存的匾额了。“文革”时,幸亏管库房的一个人把这块“醒世铎”匾额给翻了个个儿,用布盖上,没有被破坏,才留到今天。 阳平戏楼还完整保留戏台三层,十二檩,上有天井,下有水井,规模与设置,在民间戏楼中绝无仅有。天井可悬制大型布景,水井一来可以做水彩戏,比如水帘洞;二来可以防洪;三来唱戏可以有水音儿。可谓一举三得,可见古人在戏楼建造上的智慧。 阳平戏楼的看台是明清时代老戏楼的格局,分为两层,戏台的对面是看台的二楼雅座,左右两侧呈环抱状伸向戏台,护栏有雕花栏板装饰,墙上有菱花扇窗通风。二楼上设包厢雅座,一楼是普通观众的座位,摆放方桌木凳,可以喝茶看戏。 如今,来北京,如果只到过皇家园林,只看过皇宫和官庙,只进过现代的国家大剧院或保利剧院看过戏,而没到这样的老戏楼里听一段京戏,留给您的北京印象,起码是不全的。因此,我一直想向旅游部门提一个建议,开辟一条“老北京戏剧之旅”,沿着上述所说的宫廷大戏楼,从故宫到颐和园和圆明园,然后到恭王府和那王府的戏楼再转一圈,最后在阳平戏楼听一出老京戏或昆曲,兴许这样才能真正咂摸出老北京的滋味。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59 , Processed in 1.10184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