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朝外旧事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纪建国

   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对那地方产生感情,随着世事变迁,自己的生命仿佛也熔铸在那片土地和那段历史里,内心的情感也日积月累,历久弥香,我对朝外大街就有这种感情。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家搬到朝外芳草地西街一幢楼房里,下楼往北一蹓哒,就是朝外大街,那时候我正在上中学。这条街不算太长,斜出朝阳门向东到东大桥只有一公里,可街上一年四季都很热闹。两边是一家挨着一家的住户,平房商店、电影院、饭馆等建筑物,都挤在这条窄路上,路人来来往往的。这条街很古老,属于北京的繁华大街,神路街那有个三间琉璃牌坊还是明时修建的。
   街两边向南向北延伸着很多条胡同,那些胡同的名称,既带着这一带地方历史的沿革,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像原老胡同应该是一带最老古的居民,南营房曾是军队驻扎过的地方,而吉市口据说曾叫鸡市口,因为靠近城门很近,曾是普通老百姓做小买卖的地方,往东一点的路南边就叫市场街,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商业痕迹。街上有三条线路公共汽车在此通过,再加上其它车辆,也是车水马龙的。
   街两边各有一排国槐树,夏天阳光很灿烂地照着,那些槐树枝繁叶茂,遮出一片片绿荫,我和小伙伴们常在树下玩耍。通常暑假的时候,街上的电影院里都放映新片,那时候看电影是件很惬意的事,娱乐活动少,看的人很多,学生票只有五分钱一张。有时我们汗岑岑地赶到一家影院,却发现票卖完了。所幸街上有三家电影院,且相隔不远,常常一个片子几家影院转着放,所以一家不成换另外一家,最后总不落空。
   街上有两家小理发店,我们家离东边这家近。冬天街上寒风呼啸,而理发店里却温暖如春,常有七八个人在此排队理发,仿佛一年四季总是这样的景象,也都是老街旧坊,他们和两位理发的老师傅很熟。冬日的阳光斜照进屋,屋里生起一炉旺火,不仅把整个房间烘得暖暖的,炉子上总坐一壶热水为顾客刮脸敷毛巾用,排队的人和理发师聊着家常理短的事。紧一句慢一句,字正腔圆的北京话,有点像老舍先生笔下的一幕话剧,话里混合着生活的各种滋味。几位师傅的手艺都不错,大多顾客,进去时灰头土脸,长发蓬松,出来后神清气爽,干净漂亮。
   街上有个修车铺,叫朝外大街自行车修理部,正对着我们家住的芳草地。一间三四十平米的屋子,一个电气泵连着电打气筒。那时侯,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大街上常常车流成河。那家修车铺的门口有两位师傅,其中的一位姓周,他们总是一边修着手里的车一边瞅着门口的推车人,随时照顾生意,而里边三四位老师傅都干着攒车的各道工序,每个师傅都手脚麻利,技术很好。有时修车的活儿多了,里边的老师傅就会到门口来支援,车子仿佛是他们手里的玩具,玩着转着,一晃几十年。那时北京这样修车铺不少,北京的自行车都是他们日积月累奋斗出来的。而师傅们的手艺个个精湛,有毛病修一次,保你三两年不再出毛病了。难怪京味作家刘一达看到北京修车铺消失后,感慨地说:“北京再也没有修车师傅了。”
   熟悉了这条大街后,才知道这街上也留下了一些特殊人才的生活痕迹。王师傅是其中一位,他在运输公司里当统计,只上过几年小学,但人很聪明,琴棋书画都行,尤其是那一笔书法,字体丰润饱满,那时紫光电影院东旁边,有个原发竹柳山货店是街上一个挺大的商店,后来改为原发日用百货商,那匾额的题字,就是王师傅的杰作。
   尽管这些琐事已过去多年,但我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觉得它们有温度,在我心里暖暖的,仿佛昨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10:31 , Processed in 1.10536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