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武强年画印象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炳辉

    进了腊月,离年就不远了。旧时的这个时候,大街小巷早就响起了不绝于耳的年画叫卖声,那悠扬苍老的声音,昭告着年根儿底下大伙儿的忙碌。扫房、送灶君、备年货、腊月二十五贴门神,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新春风俗。

    农耕社会自然对象征丰收的“年”特别看重,而年画也必然是农耕社会的缩影。为生活终年奔波劳作的人们,逢到岁末年终总是祈盼来年有个五谷丰登天下富足的好年景,祈福纳祥、驱灾御凶、家宅安泰、病害不侵的美好愿望,也就都寄托在岁首新春之时。于是,新年贴年画的风俗,长年岁久,世代相传。

    而年画的工艺制作流程则包含了绘画、制版、印刷和装裱,它的题材涵盖了祭祀神品、故事戏文、吉祥寓意、农事习俗,甚至时事新闻、讽刺幽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有遍布农家小院各角落的灯画、中堂画、炕围画、壁纸画、棚帘画等,不单单是我们熟悉的窗画、门神画。应该说,年画是中国历史的见证。

    说年画,不能不提到和杨柳青、朱仙镇年画齐名的武强年画。武强年画,因产自河北武强县而得名。起源可上溯至宋元,盛于明清,清末时武强南关的画店已达一百四十多家,周围六十多个村子有上千户画业作坊,最高年产销量一亿对开印张,曾行销大半个中国。在这里有个“关帝赐画”的美丽传说:明永乐年间,城南宋家村的书生宋良,家贫如洗却心眼儿好喜助人,关帝闻知赐画,治好了宋良老母的疾病。从此,便有了“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花开落谁家”的说法。如今,表达美好愿望的武强年画《五福临门》、《花开富贵》、《四季平安》、《狮子滚绣球》上了邮票,一时“画”开千万家。

    作为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武强年画是农民思维观念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理所当然都是为农民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时代情趣,无不渗透进画面之中。祭祀神品题材的年画不仅是原始时期“万物有灵”的体现,更构成了早期年画的主要内容。而门神出现的年代十分久远,是民间最受普遍尊崇的神灵之一。从古至今,民间一直流行过年贴门神的风俗,贴门神祈福纳吉,驱邪避恶。武强年画中门神挺多,《鞭锏二神》最著名。二位门神一张是秦叔宝,就是鼎鼎大名的秦琼,另一位是尉迟恭,都是唐朝开国元勋。秦琼曾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水两岸。尉迟恭则日占三城,夜夺六寨。二位怎么成了年画中的门神了?书载:唐太宗李世民早间杀人无数,大位既成后,梦寐不宁,常见妖魔捣乱,鬼魅造访,使得前后殿宇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李世民惧之,遂有提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每夜披甲持械守卫宫门两侧。是夜,果然无事。久之,李世民念二将辛劳,让画匠绘制二人戎装像,持鞭锏,目发怒,悬挂在宫门两旁,此后邪魔全消。后世沿袭,遂成门神,并流传民间。

    一幅《六子游戏图》,照对武强年画颇有研究的郄建业教授的解读,则与我国历法上的“冬至”等节气有关联,是反映农村民俗风情活动的。“冬至”后天气渐冷,数九寒天,九尽则寒尽,气温上升。民间不是有首《九九歌》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如同今天的天气长期预报。《六子游戏图》画面是三童变“六顺”,构思巧妙。之所以说跟节令有关,是由于每个孩童的肚兜上都画有若干个花饰,加起来九九八十一,记九之用。只是后来翻版有误,饰物就多少不一了。而画中间的孩童为一“团形”,通称“一团和气”,为消寒平添了和气益寿的内涵。

    武强年画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色泽明快,线条粗犷。研究者认为,它构图饱满,均匀对称,给人一种丰满充实的美感,很少有文人画那种“虚灵空寂”大块留白的构图。而它的木刻刀韵挺拔劲健,效果强烈。阳刻为主,兼施阴刻,刚柔并济,黑白相补,呈现出古朴稚拙的传统风格。

    听老辈人讲,早年间的“腊八”过后,武强街关集市的年画摊上,花花绿绿的年画一溜儿摆开,人们或购来自用,或转运外埠,喧闹繁忙。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家家户户的房院打扫一新,就该贴年画了,光神像就有灶王爷、天地老爷、仓房财神,甚至还有贴在牛棚马圈里的车马神,其他的就更多了,都各有规矩。

    年画算得上国粹了,可能欣赏看得懂的人少了,而年画艺人更少了。有人估计,武强县能称得上年画艺人的不过百,其中能刻版的稀松十来人,而真正精通的超不过三四个人。而从老辈传下来的年画古版,再也无人关心。五年前的一场滂沱大雨中,一百多块藏在武强县周窝乡旧城村一户村民家中房顶上的年画古版被发现,大部分是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的画版,尚有二十多块保存完好,其中的《三鱼争头》、《乐鸽图》为绝世珍版。一时间,武强年画热度陡升。可热闹归热闹,过后,这些秘藏年画古版仍静静地躺在年画博物馆里。

    收藏爱好者沈泓先生曾找到大韩家村里为补贴家用,勉为其难还开着年画作坊的韩铁安,他们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是年画世家吗?”

    “是,我们家几辈都是年画艺人。”

    “现在你专门印年画吗?”

    “不是。我们每年只有两三个月印,这些年画过春节才有销路。”

    “其他时间呢?”

    “忙农活。”

    令人唏嘘。如今节日里少了文化载体,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洞,难怪人们对节日失去了兴趣,难怪商家管春节叫“黄金周”,直撺掇着大伙儿去旅游,也就难怪中国年文化的典型代表木版年画由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之物,变成了偏远村民或收藏者研究者之需。其实,我们失去的不光是过年的味道,而是传承了百年的民俗习惯。如果说民间传统文化是“活”在今天的传统,那么民间艺术则可看做是维系文化认同的桥梁和纽带。

    在最低级形式最原始形态的中国年画中,不是有人在感叹:“发现了毕加索!”“发现了凡·高!”沈泓先生觉得,民间年画这一最成熟的中国民间绘画中,人们不难发现大师的完臻,以及灵感的源泉。回归自然,就是回归泥土。最简单的,可能是最丰富的,最俗气的,也许恰恰就是最典雅的。春节将至,当我们相互叩首拜年的时候,送上一幅民间木版年画,体味着传统与文化,最丰富最深情的新春祝福也就尽在年“画”中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22:56 , Processed in 1.11273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