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的历史上,京畿的范围究竟有多大? 近日,北京作家协会组织作家参观考察了清代省府第一衙——直隶总督署。触摸历史,自古以来,作为“关山带河,联络表里,控扼燕蓟,四达之冲”的保定直隶总督署,与古都北京息息相关,在清代180年间它始终是京师的硕大拱卫圈。 直隶总督署正门 署衙内的古炮和古碑 保定军校大门 总督部院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计有180年的实用历史,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逊位才废止。 在直隶总督署大门两侧,有一副今人所作的黑底金字对联。上联是:“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下联是“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指曾国藩与李鸿章)。 穿过视野开阔的仪门就是总督的大堂。据介绍,现大堂内的布局是按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的样子所复原。森严肃穆的大堂正上方悬挂一方匾额,上书“恪恭首牧”。这是当年雍正皇帝御笔,用以褒奖赞誉克勤克俭的直隶总督唐执玉。大堂后面为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这里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和僚属,复审民事案件,举行一般礼仪活动的场所。三堂是官邸内宅。三堂的楹联是唐执玉任总督时手书的座右铭:“将勤补拙,以俭养廉。”因唐执玉甚得雍正皇帝的赏识,这副楹联历届总督都没有更换。四堂,也称上房,是总督及眷属起居的地方。四堂,院东侧厅屋为签押房,为总督处理公务的地方。总督署大院东路的建筑分别为寅宾馆、武成王庙、幕府院、东花厅、外签押房、胥吏房、伙房、库房等。西路的建筑尚存古树和房基,据资料记载有典吏厅、西花厅、办事厅、旗纛庙、箭道、花园等。 1988年,直隶总督署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2月建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河北省和保定市把直隶总督署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半部清史”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畿辅重省”延至民国初期,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清代直隶辖区广阔,囊括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偌大的直隶,拱卫京师和自我守备的兵力部署为绿营(清军正规军的主力),分为马兰、泰宁、宣化、天津、正定五镇。五镇之上设提督一员,提督之上又有总督节制。总督驻保定府节制提督,提督驻北京古北口节制五旗。北京的通州、黄村、卢沟桥、沙河、顺义等地均有直隶的兵力部署。 史载,直隶省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业、河道及近代的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力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更因直隶地处京畿,亦成为清代省府第一衙。人称“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历任总督计有李卫、李绂、孙嘉淦、唐执玉、方观承、刘墉、高斌、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74人,99任。其中实授38人,署理30人,护理6人。清代的直隶总督署,作为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历任总督在这里处理过无数政务,有兴农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绩,也有贪赃枉法、镇压农民起义、出卖主权尊严的劣举。 唐执玉是一位深得雍正赏识的总督。他不仅治理地方很有成绩,而且与皇帝关系融洽。因此即使在他病重期间,雍正仍坚持让他出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最被人称道的是他的“勤”和“廉”,平时布衣粗食。他病逝之后,继任总督带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箧无一物”,都没有钱为他装殓。后来雍正下令拨发银两,加上其他官员出资帮助,才得以将其遗体装殓运回原籍。 曾国藩是晚清另一名臣,他任总督时,直隶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一派破败景象。曾国藩整顿吏治、清理讼案、赈济灾荒,还治理了永定河,使得直隶一度出现了“百废俱举”的局面。他在右眼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尽心政务,公务大多事必躬亲。然而,1868年天津教案事发,曾国藩先后杀百姓20多人,以向洋人谢罪,仅向法国赔款的白银就达46.5万两。 袁世凯在任总督时,筹集资金、仿德国制度筹练北洋新军,还在直隶创办了警政制度,在保定创设警务总局,开办巡警学堂。袁世凯早年两次乡试均落第,在做了直隶总督后,却很注意发展教育,在保定等地兴办了新式学堂。1905年8月,由他起草并联络张之洞等人上奏折,请求停止科举。清廷批准了这一奏折,下旨从1906年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中国实行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止。 末任总督张镇芳,是袁世凯二哥袁世敦的妻弟。他署理直隶总督只有10天,清帝便宣布退位,这个总督名存实亡。 长任总督 1870年,李鸿章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间长达近25年,是历任总督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正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在直隶总督任上,李鸿章亲手创建北洋水师、扩建天津机器局制造军事武器;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支持我国自行修筑第一条铁路;重视教育,开办各类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等等,史称洋务运动。 在李鸿章任上,直隶灾害频繁,据说达13年水灾,9年旱灾,3年雹灾。1871至1874年(清同治十年至十三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的第二年,直隶等地大水、永定河连年决口,《申报》称:“该处屡遭饥馑,百姓困苦流亡,不忍耳闻。”水灾刚去,旱灾又来。李鸿章在任内启用各种措施赈灾,设立直隶筹赈局处理赈务,呼吁本省和外省的官绅捐钱捐物。在李鸿章的号召下,盛宣怀在天津创设了慈善机构广仁堂。此外,李鸿章还向清廷申请援照旧例开办赈捐,即谁捐了赈灾款,按规定便可得到一官半职。即卖官筹集赈灾款。 在任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海战。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李鸿章在外地训令“以礼相待”。结果,侵略军大肆烧杀抢掠。当年11月6日,以英少将盖斯里为首的侵略军将校在总督署大堂,将直隶护理总督廷雍等5人五花大绑,在大堂跪审并斩杀,留下了耻辱的一页。 莲池书院 1733年(雍正十一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奉旨在保定古莲花池创办了莲池书院,又称“直隶书院”,成为中国北方最高学府。当时,历任总督时来巡视,加之学者名流荟萃,清廷亦对其“恩隆优渥”,仅乾隆就曾3次“幸临”书院,并赋诗嘉勉。一时间莲池书院形成了“恢宏教化,声播四方”的局面,清末状元刘春霖、清史馆总纂王树楠以及民国风云人物冯国璋等均曾在此就读。莲池书院作为当时直隶省的文化、教育中心,先后存在175年之交,直到1908年停办。莲池书院当时藏书颇多,建于元代的万卷楼中最多时曾达到3万余卷,对在此修业的学生颇有补益。此外,莲池书院还有《莲池书院法帖》刻石38方,至今保存较好。 1908年,直隶省提学使卢靖筹款,在古莲花池东部建立了“直隶图书馆”,卢靖亲笔书写了馆额“直隶图书馆”。收藏图书2000余种,供平民借阅。 1952年,毛泽东曾巡视古莲池,说:“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著名的。” 保定军校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创办了北洋陆军将弁学堂,1903年在东关外又创办了北洋速成武备学堂,1906年改成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同年建保定陆军军官学堂,1909年更名陆军预备大学堂,1912年陆军预备大学堂迁到北京,袁世凯在保定始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俗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期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5科。保定军校先后有8位校长,其中第二任校长为民国最著名的军事家蒋方震(字百里)。保定军校,以其人才辈出和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而驰名中外。从1912年至1923年的11年间,保定军校办过9期,军校毕业生达6000余人。其中,不乏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名人,如革命将领叶挺、董振堂、赵博生,民主革命人士李济深、季方、孙岳、张治中、傅作义,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陈诚。此外,蒋介石、张群、吴佩孚、齐燮元等民国政要,均为军校前身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毕业。1928年军校停办。2006年5月,保定军校遗址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3:28 , Processed in 1.09273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