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百年育英致知力行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钱佩珍 刘士明

    “天下英才团聚来,教育至纯该,博文约理学有序,校风搏久垓。人类价值再衡量,原则新且刚,具足人生作主旨,固本即贞强。读书以致知,致知以力行,学问无止境,力行更光明。虽说知不易,行去也努力,育英师生团结,合一知行,光大前程。”这是北京二十五中(育英学校)最早的校歌,记载于1929年的《育英年鉴》,为英文简谱,以《致知力行》为歌名。

    母校的记忆

    中国的语言有意思,把老家叫故乡,把客居地叫他乡,于是乎,常有思乡之人“错把他乡当故乡”。人们又把曾经就读过的学校称作母校,有时候开玩笑地叫做“妈校”。“妈校”也好,母校也罢,前面这个冠词很重要,至少说明对它的情感和它在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地位和母亲一样重要。当我们长大成人,当我们鬓发如霜,当我们回忆过往生活的时候,有关母校的回忆,就像是用长焦镜头把过往的一切调到了眼前,母校的曾经是那么的清晰,是那么的美好……让我们举起记忆的相机,拿起手中的笔,倾诉关于《母校的记忆》。

    说起二十五中,其前身是育英学校,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校。据说1840年后,外国传教会在一些地区陆续开设了一批学校,开始推行西学。于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灯市口大街创建了育英学校。

    创办初期,育英学校称为“男蒙馆”,由基督教公理会出资并管辖。1900年引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取其中“育英”两字,遂将“男蒙馆”改为“育英”学校。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进西方科学,开展现代教育最早的学校之一。

    1928年,学校在官房大院设立了小学部,称为第二院,原址灯市口大街改为初中部,称为第一院。同年,制定了校歌,还规定了校旗,校徽,菊花为校花,以“致知力行”为校训。1929年春,当时的北平教育局来校视察,认为校规严密、学风美善,在各校之前列,于是给以嘉奖,并组织各方人士来校参观,声誉鹊起。1930年,设六年制中学,并在骑河楼修建了占地二十六亩的体育场和宿舍,称为第三院,学生人数达一千二百余人。1933年,冯玉祥为学校题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寇深事急,山河裂破,育英同学,救亡情迫,举办年刊,如终军策”。1934年,费起鹤先生任董事,当年举行北平市首届初、高中毕业会考,本校学生梁炳文、唐统一分获高、初中第一名,同时学校高中组获团体总分冠军。社会名流丁锦先生赠予“双元”匾一方,高悬于校门。同年秋,又将与初中部相邻的原明相严嵩府府邸,后为盐务学校的全部校舍转为学校的高中部,称为第四院。1935年,胡适任董事并为学校图书馆题匾。1947年又在米市大街梅竹胡同为教职员修建宿舍,称为五院。

    据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就已经设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冰球场及300米跑道,各种球类组织共达七八十队之多。学生课外团体则有旅行团、社会调查团、短波无线团、中西音乐社、歌舞团、国剧团、新剧团等,且设有育英广播无线电台,频率1194千赫,定期向远至天津的城市和乡村播送有关音乐、科技、卫生、文学、史地常识等节目。学生课外研究会,有家庭问题研究会、航空研究会、无线电研究会、国防研究会、国货研究会等,还有机械科、工业指导课、卫生训练班。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转为公办,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更得到健康发展,学生中的各种社团、各种课外小组,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55年,红领巾合唱团参加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比赛获一等奖;1956年,美术组黄传伟同学的《登上月球去》,获贝尔格莱德奖第二名。1960年,在北京市文教群英会上被评为红旗学校,获奖旗一面,遂被定为北京市重点中学。当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的儿子那拉迪波王子和日本友好人士西园寺公一的两个儿子西园寺一晃和西园寺宾泓,都安排在学校就读。1960年,又在位于骑河楼的育英第三院内,建立了北京景山学校。1963年,学校初中部独立设校更名为“北京市灯市口中学”。1982年秋,育英一院被拆,撤销灯市口中学。

    1978年秋,育英四院被拆,校址迁往灯市口大街55号,与167中(原私立贝满女中初中部)合并,仍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二十五中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早在上世纪二三十至四十年代已经驰名全国。1989年10月“育英楼”竣工,学校开始实行各班每天一节体育课,初中一年级的舞蹈课,高中年级的音乐欣赏课,高中职业指导课,适当运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高中立体几何投影幻灯辅助教学等项实验,更在全市及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百余年来,学校人才济济,瓜瓞绵绵、校友遍及海内外。首任中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原外交部副部长韩叙,原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所名誉所长傅承义,原大庆油田总工程师史久光,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以及柳传志、聂卫平、林连昆、王铁成、姜昆、王洁实、张纪中等众多名人,均为二十五中毕业生。

    1990年10月的建校126周年校庆活动,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以及张大中、宋汝芬、常自超等两千余名各界校友返校,欢聚一堂。为贺《育英年刊》复刊,胡絜青老人作画并题词,陶西平先生题词,大康先生为年刊题写刊名,张爱萍将军题写校训——“致知力行”。这一校训,最早见于1929年的《育英年鉴》。

    为弘扬育英学校光荣传统,学校得到王镇远、马旭初等校友的支持。1992年10月,依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育英学校校门老照片,在距一院老校门以西9尺,改建古建筑校门。新校门为歇山飞檐,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华贵庄重,为纪念1934年育英中学学生梁炳文、唐统一在北平市初、高中会考中一举获“双元”,命名此校门为“双元门”。大门正上方悬挂“育英学校”校匾;门内悬挂“教泽长流”匾;左侧悬挂“双元”匾,右侧悬挂“陶铸功深”匾。在院内“影壁”南面书 “致知力行”校训,北面书《校门落成记》一文。南门东侧新建一栋仿古二层小楼,与大门相映衬,命名为“知行楼”。此间,“贝满中斋”、“贝氏楼”和“邵氏楼”得以大修,焕发出青春。至此,学校占地25亩,图书馆和电化教学设备为全市之冠。1992年学校被北京教育志丛书编委列为北京名校,1992年学校被国家教委列入中国名校。

    1994年10月隆重举行了建校130周年庆祝活动。国家领导人李岚清、李锡铭、王光英、周谷城、孙孚凌等人为校庆题词,校庆期间举行了“育英学校教育经验研讨会”,印制了《育英人才录》(第一集)。1996年3月25日,当时的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亲临学校,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国有民办”改制实验,4月23日经市教委正式批准,学校成为北京市和全国第一所由公办学校整体改制为“民办公助”(即国有民办)学校,成为一所全民所有制收费制学校,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当年的二十五中,曾经有口校钟。据记载,那口校钟为1930年6月铸铁制作,约高三尺有余,口径约二尺五有余;齿口形,钟上刻校训——致知力行,用木架悬起,击撞声音洪亮。1978年四院拆毁,校钟亦不知去向。

    2004年10月,二十五中140年华诞时,为传承昔日风尚,恢宏百年基业,特地重新铸造了一口新校钟。新校钟按原尺寸放大,仿原钟图案,字形亦以修缮,且改用青铜铸造钟,高三尺八寸八,口径二尺八寸,通体光泽凝重,气度非凡,以期望莘莘学子以晨钟之声为策勤奋求知而笃行。

    当时还编写了《育英史鉴》,全书共180万字,穿插精美珍贵图片千余幅,记录了从1864年至2004年学校140年的重要史实及重要文献资料,反映了百余年来的办学成就和一脉相承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2007年2月,邓少军接任二十五中校长。这所具有优良传统的百年老校,在校长邓少军带领下,强化科学管理,促进内涵式发展,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目标,全面实施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并贯彻“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学生未来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奠定基础”的办学宗旨,奉行“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培育个性、鼓励创新”的育人方针,发扬优良传统,传承校园文化教育理念。

    早在一百多年前,学校就制定了以“致知力行”为校训,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统一,意在用心求知、勤奋探究、努力实践、学会做人。

    二十五中的校旗上,用“育英”两字的拼音字头Y字重叠放置,构成校旗图案的主体。而“育英”的中文含义,在《孟子》中有一段话是“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所以在旗子的中央,写了一个“育”字,正正摆在两个Y字叠起来的中央,又用一个圆圈围起来,好像是那三条细道,代表许多英才由三个方面集中到一起,而教育之一样,很鲜明地把“育英”表现出来了。

    校旗选用“蓝、红、黄”三色,以蓝色为旗面,宽大的黄色Y字上面,又压上一个细而挺拔的红色Y字,寓意为在万里晴空之下,把炎黄子孙培育成材。蓝色为晴天无云时的天空颜色。隋唐时称婴幼儿为“黄”。红色意味着胜利与成功。所以校旗象征纯洁、祥和、热情、豪迈、团结、进取,为祖国培育英才。

    2009年新年之际,二十五中这所有145年历史的百年老校的师生,齐聚寄宿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迎祖国六十年华诞,传承奥运精神”篝火晚会。校长邓少军把第一棒象征传承奥运精神的火炬,交给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火炬手。火炬手高举火炬,迎着寒风,迈开矫健的步伐奔跑起来。其后,熊熊燃烧的火炬在9名学生火炬手中依次传递。火炬围绕着操场跑道奔跑着,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象征着二十五中师生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永不熄灭,代代相传。最后火炬传到了曾经是北京奥运志愿者的一名青年体育教师手中,他高举着火炬跑到国旗广场中央,点燃了地上环形摆放的爆竹,爆竹声声,火光延伸到篝火中间,篝火燃烧升腾起来。夜色中,烟火绽放,音乐悠扬,火光映照着一张张笑脸,师生们欢呼雀跃,广场一片沸腾,大家拉起手来,围着篝火跳起了校园华尔兹。

    “银杏树下起春风,齐心高声唱育英!母校谆谆教导我们致知力行永不停!看灿烂校旗迎朝阳,展示着光辉历程,那是祖国召唤我们,肩负起时代新使命,沐春风、浴春雨,我们有一幅美好的心灵,有理想、有道德,我们懂得了做人的要领。长身体、长知识,我们面对着世界和未来,为祖国现代化。我们奋勇地攀登高峰,嘿!我们肩负起时代新使命!”凯传填词的新校歌又在同学中唱起。

    这是在1990年创作的第三首校歌,至今仍沿用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李抱尘先生的歌谱。凯传曾特此撰写《表白》一文:“四十多年前,我就在育英的旗帜下读完初小,受到启蒙教育。从这块土地上开始,我才一步步踏上了人生的阶梯……育英具有悠久的历史。为此,每个育英的同学都会感到自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3 14:35 , Processed in 1.09672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