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卧佛寺一带,其山坡上分布着很多石砌的古碉楼。它们高约10米,座大顶面小,有的保存较好,有的已坍塌倒坏,而在卧佛寺东南(曹雪芹纪念馆北边)的几个已整修一新。这些古碉楼是什么年代修建的,为什么要修建呢? 在清雍正年间,云南总督鄂尔泰为了加强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以便更能促进民族团结。遵照雍正皇帝的旨意,进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即清廷派出官员(流官)代替或协助当地的土司、头人(土官)管理。这一重大的改革措施,得到大多数能深明大义的土司、头人的拥护和支持,但一直遭到个别反动土司、头人的不满和反对。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云南金川的土司莎罗奔公开反叛,并企图吞并附近众藩。莎罗奔的反叛破坏了当地的安宁,遭到附近各部落村寨少数民族人民的反对,但因各部落势力较弱,只有求助清廷派兵平叛。而叛军在各个险要路口设置了很多坚固的石砌碉楼,易守难攻,清军久攻不下。 为了对付碉楼,乾隆下令在北京的香山南边修建了三座和金山相似的碉楼,又称“梯子楼”。选拔二千名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士兵组成“健锐云梯营”,又名“飞虎营”,进行攻打碉楼的操练。又修建了阅武楼(团城),乾隆经常登城观看演习。在乾隆十四年派大学士傅恒率领大军及“健锐云梯营”去金川平叛。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攻势下,莎罗奔只得归顺投降。这才又使西南地区平静,各少数民族又过上安定的生活。 为了庆贺胜利,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下旨在阅武楼南修建实胜寺。今寺已无存,但碑亭仍保存完好,碑亭四角植有四棵古柏。亭内石碑碑文由乾隆手书,记述平定大小金川的经过。乾隆还下旨在香山、卧佛寺一带的八旗营房(实际已成村落)附近修建象征胜利的古碉楼,每旗八个,这样是八八六十四个,加上原来的三个,计六十七个。在每旗的八个中,有一个是“活”的,即内部空心,可以登临。其余七个都是“死”的,即内部实心,不能进入。所以有“七死八活”之说。 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在卧佛寺东南的正白旗村(黄叶村)居住时,经常和好友敦敏、敦诚、鄂比、张宜泉等登临古碉楼,饮酒赋诗,极目远眺,谈古论今,抒发胸怀。敦敏还著有名篇《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诗云“秋色召人上古墩,西风瑟瑟敞平原。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磬一声黄叶村。野水渔航闻弄笛,竹篱茅肆座开樽。小园忍泪重回首,斜日荒烟冷墓门”。 敦敏的这首七律是一首写景诗,把古碉楼下的景物写得非常清楚。在正白旗的八个古碉楼,只有一个“活”的在村东边的金山三环西麓,可以登临。也就是敦敏诗篇中的这个古碉楼(现曹雪芹纪念馆后的一个活碉楼是复修时改建成的)。诗句中的“清磬一声黄叶村”指的是正白旗村的开山娘娘庙的钟声,在阵阵的西风中,在碉楼上听得很清楚。娘娘庙是正白旗村里的一座古庙,庙内有一口大钟。后娘娘庙曾为小学校。诗句中也说明正白旗村就是黄叶村。曹雪芹“著书黄叶村”,而“清磬一声”也是来自“黄叶村”。在明代时,正白旗村就有“金山脚下黄叶村”之说。诗句中的“野水渔航闻弄笛,竹篱茅肆座开樽”也正说明古碉楼其南边的景物,其南边山下过去有普安淀湖和四王府村。湖水的面积很大,可以打渔航船,现湖水已无,完全变为四王府村。四王府在明代是明英宗四子的墓地。在明代除皇帝和皇后埋葬在昌平天寿山的十三陵外,其他死的皇家人员都埋在金山南麓,只有明景泰帝因历史原因埋葬在金山。而且墓地都称为“府”,有“一溜边山七十二府”之说。敦敏的七律诗,以身临其境的地理方位,勾画出古碉楼和西边的黄叶村(正白旗村)和南边的四王府村。这也雄辩地说明,曹雪芹写作举世名著《红楼梦》的黄叶村就是正白旗村。而曹公的“抗风轩”,即故居,也就是现在的“曹雪芹纪念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5 , Processed in 1.07486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