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隋炀帝与北京中轴线的原始规划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郭文若

    北京作为世界闻名的古都,其城市空间与中轴线的规划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国都蓟城到金中都,在近2000年的变迁中,其都城空间基本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部(今北京宣武区大部和西城区南部),其中轴线则位于今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南北一线。第二个阶段是从元大都到清末北京的640多年里,其都城空间则位于古都蓟城的东北部,其中轴线就是今日北京中轴线。因此,有学者认为:今北京中轴线始规划于元朝修筑元大都之时。其实不然。笔者在研究北京中轴线和北京古都规划变迁时,发现明北京皇城基本是在元大都皇城基址上重建、扩建的,元大都皇城基本是在金朝太宁宫基址上重建、扩建的,而金朝太宁宫又是在隋朝临朔宫基址上重建的。所以,今北京中轴线的原始规划应该始于隋炀帝。

    笔者认为,在古都规划研究方面,往往遇到地面遗存有大量的建筑、宫苑、乃至城池遗址遗迹,因此单纯依靠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史料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互证的方法)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而必须运用“六重证据法”的互证,即史料文献、地下考古资料、历史地理信息(如:地形、地势、河流、地名等)、传统文化理论(如:易经、河洛、五行、堪舆等)、里制(如:丈、里规划法,步、里规划法等)、地上遗址遗迹与相对历史建筑的空间比较等六种证据的互证,所得观点和结论才能成立。因此,我们应该用继承和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北京古都规划的变迁,应该用“六重证据法”中的“里制”(丈、里规划法或步、里规划法)去“丈量”(即验证)遗存至今的大量的建筑、宫苑、乃至城池遗址遗迹,才能确定这些建筑、宫苑、乃至城池遗址遗迹的规划年代。

    南北朝时期,尺度比较混乱。隋朝在结束南北朝26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不得不统一度量衡。据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论证:隋小制官尺1尺≈0.2355米=0.1丈,1里=180丈≈423.9米。隋代开挖大运河、修建宫苑等都是严格按照这一新的尺度和里制来规划的。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无不是按本朝的度量衡制度中的里制来规划新的城池、宫苑、寺庙、街市,乃至民居的,而只有沿用前代的城池、宫苑、寺庙、街市,才会出现与本朝的里制规划不符的情况。

    北京的古都规划,可以说与隋代的度量衡、大运河、临朔宫、远征高丽诸因素分不开,或者说隋炀帝为北京古都和中轴线的规划变迁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1、规划修建大运河至涿郡(今北京);

    2、规划修建驰道至涿郡;

    3、规划修建若干粮仓、库房、草场于涿郡;

    4、规划修建离宫临朔宫于涿郡;

    5、规划确定临朔宫中轴线,即今北京中轴线;

    6、规划修建临朔宫之宫城(今北京故宫)、北苑(今景山)、西园(今北海、中海)。

    笔者曾在《隋临朔宫空间位置考辨》一文中,对上述几点已做过详细论证,根据史料文献记载和北京的自然地理状况,我们得知:

    1、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永济渠至涿郡的目的,是为了把江南的粮草、装备等物资运至涿郡,以备远征高丽之军事需要。

    2、隋大运河永济渠的最北端修至永定河故道宽阔而水流相对平缓的积水潭(即元大都海子、今什刹海)并以积水潭作为码头以满足大规模的运输船队泊船之需。此河道为后世唐、辽、金运粮所沿用,元代郭守敬疏浚后作为元大运河的最北端,称“通惠河”,仍以积水潭作为泊船码头,称“海子”。

    3、可供上百万军队数月之用的粮草、装备等物资,需要有众多的粮仓、库、场囤积才行,故隋代在积水潭四岸不远处修建了若干仓、库、场。这些仓、库、场,后世又成为唐、辽、金、元、明、清的仓、库、场。

    4、隋炀帝三次远征高丽都在涿郡集结了上百万军队,驻扎在涿郡城北,故大军出征时,在涿郡城北“祭马”。可以想见:当时在涿郡城北和积水潭四岸,遍布着军营。

    5、宏大的临朔宫作为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在涿郡的离宫和远征高丽的大本营,无法规划在涿郡城内,只能规划修建在涿郡城之东北、永定河故道之东、大运河之西这一“风水宝地”的空间里,以便于隋炀帝随时了解,乃至观察粮草、装备等物资的运输与囤积,以及驻扎大军的调动、操演等情况。

    6、隋炀帝利用这一“风水宝地”规划修建临朔宫,完全是依照传统文化理论进行的:南朱雀(修建宫城朱雀门,即今午门)、北玄武(堆筑土丘,即今景山)、左青龙(隋大运河永济渠,元代称“通惠河”,即今“玉河”)、右白虎(太液池,即今北海、中海);确定中轴线和宫城的空间位置,以及宫城之北苑、西园的空间位置,在西园太液池中堆筑了“海中三山”——“蓬莱”在北(即琼华岛)、“瀛州”在中(即团城)、“方丈”在南(即犀山台),以象征神话传说。

    笔者在北京古都规划和中轴线的变迁研究中发现:临朔宫及其宫城(今故宫)、北苑(今景山)的南北空间,完全是按照隋里制的“整数”(整里,或3/4、1/2、1/4、1/10里)来规划的。(具体论证因本版篇幅所限省略——编者注)

    根据北京中轴线天安门至“玉河”尺度约2586米的实地空间和隋、金、元、明四代里制的比较,我们发现:这一长度和各个大小空间的规划均符合隋里制特征!2586米,恰合隋小制6.1里,即6里30步,笔者通过“六重证据法”的考证,认为此规划应该是隋临朔宫规划的南北长度。笔者曾在《隋临朔宫空间位置考辨》一文中,曾就这一长度的空间规划进行过考证,有四个大的规划空间:1、临朔宫宫城前禁卫空间,由临朔宫南墙垣(今天安门东西一线)至宫城南夹垣(今太庙、社稷坛之北墙垣东西一线)约1隋里,约424米;2、临朔宫宫城里及其夹垣空间,由朱雀门(即今故宫午门)以南的南夹垣至玄武门(即今故宫神武门)以北的北夹垣(在北上门东西一线),约2.8隋里,约1187米;3、临朔宫北苑空间,由宫城之北夹垣至北苑北墙垣(今景山北墙垣),约1.3隋里,约551米;4、临朔宫北苑后禁卫空间,由北苑北墙垣至临朔宫北墙垣,为1隋里,约424米。

    北京中轴线上现存的宫城、禁苑的空间,其尺度向人们述说着它的规划始于隋炀帝修建的临朔宫宫城和北苑,后世分别为金太宁宫宫城和琼林苑、元大都宫城和禁苑、明北京宫城和禁苑、清北京宫城和禁苑所沿用。

    北京中轴线的原始规划始于隋炀帝,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了,成为穿越北京时空的独特标志,是北京的脊梁和魂魄,与按照隋里制规划的“泛中轴线”空间——大运河永济渠之北端和西园(即今北海、中海)是一个整体,是北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8 20:07 , Processed in 1.10805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