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西直门印象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张健

    有一句老话儿这样形容老北京城的建制:“内九外七皇城四”。如果把京城看成是一座深宅大院儿的话,那咱西直门就是这“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西大门。

    记忆里,西直门永远都那么庄严雄伟,一砖一瓦彰显着泱泱大国一统王朝的皇家气派。铁青色的城砖层层叠叠,拔地而起扶摇直上,托起红柱碧瓦数丈高的城门楼子。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西直门门楼通高34.41米,为三层飞檐歇山式建筑,明正统元年在元大都基础上扩建重修的西直门包括门楼、门洞、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座,全部采用山东临清烧制的特大形城砖,城楼顶部满铺绿色琉璃瓦,并装饰有望兽及脊兽图案,门柱皆为朱红色。

    清代城门虽经多次重修,但基本沿袭明制,又因西直门是专供皇宫里饮水的运输通道,故又有“水门”之称。

    既为进水之门,当时的水吏曾在西直门瓮城门洞中镶嵌汉白玉水纹一方,石面上没有字,全是天然形成的水纹,这便是为老北京人津津乐道的“西直水纹”。可惜的是,这方颇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水纹石究竟流落到了何方,至今也无人知晓了。

    清朝及民国时期,西直门曾繁华一时,即便是到了解放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这是去往京西的主要通道,也是热热闹闹地“风光不与四时同”。昔日,高大的城门洞敞开胸怀,从早到晚迎来送往那些挑担的、推车的、赶脚的进城贸易,又目送一批批马帮、骆驼队逶迤西行去古北口外贩货。每到夏日,黄昏夕阳下,成百上千只雨燕在城堞与飞檐斗拱间穿梭、啁啾。形成一道至今抹不去的永恒的风景。

    我在西直门外大街74号院住了近十年,这里距西直门只有一袋烟的工夫,后来搬到了城根底下的老官房胡同,每天只要一抬头,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城门楼子。

    西直门几乎是我童年生活的全部背景——捞小鱼儿、摘酸枣、看火车,是儿时的最大乐趣。

    西直门前有道护城河,河里有永远也捞不完的鱼。用铁纱网装上两块猪骨头,将网沉到水底,小半天儿就能捞到半洗脸盆小鱼,有窜丁、麦穗儿、火连片子。冬天,河面上结了冰,孩子们就在冰上打滚儿。记得有回和小伙伴们打赌,看谁能从冰面上跳到对岸去,谁摔到水里就给大家弄酸枣吃。那时刚入冬,冰冻得不结实,没跳两步我就把脚陷在了冰窟窿里。只好拖着挂着冰碴儿的脚去爬城墙摘酸枣。入冬的酸枣已经又蔫又瘪,但依旧不少,摘了满满两兜儿,除了大家分吃之外,剩下的拿到西外大街开小铺儿的刘二套家里,换江米碗儿——就是用江米面儿挤压烘干制成的一种小吃食。

    与护城河并列着,有一条铁道线,这就是詹天佑当年主持修建的那条京张铁路。据说西直门火车站建于1906年,车站距西直门城楼也就是两三里地,那时看火车几乎就像现在看航空展览一样新鲜、刺激。我们一帮子小伙伴们,手拉手站成一排,紧贴着铁道,让呼啸而过的火车吹得趔趔趄趄,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太危险了。我们最喜欢过票车(客车),沿着铁道线能捡到许多乘客丢下的烟盒,有福字牌、烟斗牌、大生产牌。捡到大前门牌的就像捡到宝贝一样,把烟盒拆开叠成三角,最紧张刺激的拍三角游戏就开始了。

    在西直门,我平生第一次坐了汽车。西直门城楼与箭楼之间属于瓮城,瓮城的面积很大,早先那里建有关帝庙,还有煤栈、盆瓦缸铺和畜力车行。解放后,瓮城一度成为有轨电车的掉头停车场。记得那次是我大爷带我去天桥,在城门洞花五分钱上了五路电车。在天桥买了洋画儿、糖葫芦,回来时,大爷把我送上车,跟售票员交代让我到西直门下车,他却没上来,事后才知道,逛天桥给我买玩意儿把钱都花光了,只够一个人的车钱。大爷是个残疾人,他竟一瘸一拐地从天桥一直走回西直门。这件事我记忆深刻,永生难忘。

    西直门这一带那时到处都是绿树浓荫,风景一定很美,但小时候贪玩,捞小鱼儿都是为了开荤解馋,不知道什么叫欣赏风景。现在还清晰地记得,爬到树上掏鸟窝的时候,往西看一览无余,翠绿西山衔着半个红日头,天边布满了火烧云,不远处的高梁河水像一条白链闪烁,蜿蜒直达颐和园,要不慈禧太后干吗要在这块儿修码头、建驿站——看风景呗。

    可是,这一切美好的城西旧事,都在1969年随着西直门城楼的轰然倒塌,成为了永远的记忆。那一年,为了修建环城地铁,西直门城楼、箭楼连同周边的城墙都被拆掉了。在轰轰隆隆的吊车声、汽锤声里,与我们朝夕相处、盘旋在城楼上的雨燕纷纷弃巢而去,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

    那一年有一件记忆特别深刻的事。一天吃午饭的时候,胡同里忽然骚动起来,街坊邻居们奔走相告:“快去看看吧,西直门城墙里又拆出了一座小城。”人们拥到现场,果然在原来西直门城楼的下边,尚存的残垣断壁间,一座老城门楼轮廓清晰可辨。只是比原先的城门楼矮了一大截,像一个土圩子。可惜的是,发现的时候老城门楼的建筑已被拆去,只剩下城门墩台和门洞了。后来报纸上说,在这个老门洞里发现了刻有“全正十八年”(1358年)的题记。

    这便是西直门的前身——元朝和义门的真迹。

    史料记载,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即后来的元大都,并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其中城墙方圆28.5公里,由黄土夯成,共设11门,西墙北门就是和义门。1358年,元顺帝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军攻城,又下令赶筑包括和义门在内的八座城门的瓮城,其中,和义门洞高6.68米,宽4.62米,采用砖砌卷券顶,青灰墙皮,城门为木质,并设有地堡式城楼三间。明洪武元年,大将徐达率明军攻占大都城,为了防止元残余势力反攻,徐达又整修、加固城垣,对元大都土城用城砖包砌。明永乐年间和义门改称为西直门。明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又下令整修京师9门,修建时利用和义门原有的门洞,将原瓮城压在新建的瓮城之下。眼前这座与西直门城楼落差数米的和义门旧址,印证了这一段的历史,而我能目睹这一幕,也是平生之幸事。和义门的出土曾经轰动了史学界,许多专家学者纷至沓来作研究考证,以至连修建工程都停了有将近小半年儿的时间。

    现如今的西直门只留下了一个称号,再无城与门的印记可言。在原先西直门城楼的旧址边上,高耸起了三座比肩而立、极具时代特色的大厦,那座三层转盘式立体交叉桥,成为市区连接西郊及西、北二环的交通枢纽,中央、市级十数个单位在这个狭长的地段当中星罗棋布,西北旺铺、购物天堂、交通要冲、时代标尺,现在你就是用什么样的词语形容寸土寸金的西直门也不为过。闪烁的霓虹灯几乎把古老的西直门的韵味全部稀释,只是蓝天上偶尔飞过的呜呜带哨的白鸽和招招摇摇的风筝,还能依稀寻觅些古老西直门的余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15:36 , Processed in 1.09403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