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民间花会

2002-12-1 12:00| 发布者: 未知

    门头沟区共有13种、40余档民间花会。主要花会有:太平鼓、高跷会、地秧歌、五虎少林会、飞叉开路会、中幡会、娘娘驾会、狮子会、石锁会、吵子会、大鼓会(锅子会、跨鼓会)、扛箱会、音乐会、小车会、跑旱船。
    五虎少林会 民间花会中以武术为主的会档。会档中有十八般兵器,主要兵器是刀、枪、三节棍等。有单人表演和双人对练两类,武术表演的是宋朝董家五虎与赵匡胤在董家桥打斗的故事。五虎少林会的创始人邓平章,出身武林世家,其父邓龙武艺高强,其兄邓云章也是武林名人,其子邓子光认天津堤头人士刘云甫为师,博采众长,武艺超群,在村中极有威望。适逢原顺天府捕快班头孙长杰改名孙德禄前来设场教武,其徒耿得海亦来投奔,又有武术家王凤鸣、李宋堂来村传艺,琉璃渠村遂成了武术之乡。五虎少林会日益壮大起来,有代表性的村子是大峪村和琉璃渠村。琉璃渠村的五虎少林会成立于1920年。“五虎棍”由7人表演,红脸赵匡胤,花脸郑子明,白脸五虎。共8路棍,17路外加佛路棍,属董家五虎。表演时有7人各持一棍,穿彩装,画脸谱。在文场的伴奏下,7人舞棍上下翻飞,变化多端。文场名称有:进香鼓、回香鼓、紧长锤、慢长锤、三击、三镲、五镲、九镲等谱。武术器械有:刀、枪、剑、棍、春秋刀、双手带、月牙铲、单戟、双戟、方天化戟、斧、双斧、矛、四镜、月牙剑、护手双钩、匕首、拐子、三方杖、牛心拐、三尖两刃刀、七节鞭等。“五虎棍”先后培训过5班学员。1984年重建此会,多次在门头沟区武术比赛中获奖,并在市农民武术比赛中获三等奖,还多次参加庆典节日的演出表演活动。
    太平鼓 京西门头沟区民间花会的一种娱乐形式。太平鼓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击打太平鼓是主要的伴奏手段。鼓点共有13套,名称是:大扇鼓、小扇鼓、圆鼓、追鼓、夹篱笆、拉抽屉、穿胡同、斗公鸡、摇头跪、四方斗、回香鼓、扑蝴蝶和走月牙。表演者成双成对,鼓点、动作整齐协调,双人动作配合默契。节奏快而密的鼓点称为“双鼓点”,反之称为“单鼓点”。山区击打太平鼓有唱词,一般是打一遍鼓唱一遍词,民间艺人称之为“唱绳”。歌词一般以唱花、草、古人名为主。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安乐”之意,故每年农历腊月初一至翌年二月初二前,民间男女就请鼓匠将太平鼓整饰一新,娱乐玩耍,活跃于街巷庭院中。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呈椭圆形,上蒙羊皮或牛皮纸,现已多用布蒙,上涂猪胶。鼓边上饰以红色绒球数个,柄下有小铁环数个,鼓面上常绘花草图案。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键,边舞边打,鼓声衬以铁环声,清脆悦耳。门头沟区太平鼓的历史源远流长,民间传说起源于唐朝武则天时。有代表性的大峪村太平鼓,据说始于清代。传说大峪村有一名叫砣石斋的人在北京任九门提督,乡亲们借他的关系到城里做工,学会了北京的太平鼓,回来又传给他人,流传至今。门头沟区会打太平鼓的村子不下数十,远至百花山下的黄塔乡、军响乡,都曾有太平鼓。门头沟区太平鼓最普遍、最活跃的是门城镇一带。每年春节前后在圈门里、三家店、东西辛房、大峪村等地,都可见到青年妇女三五成群,击打“穿胡同”、“斗公鸡”、“扑蝴蝶”等太平鼓点。东、西辛房,西店,大峪等村已成为太平鼓之乡。1952年北京举办民间花会汇演,门头沟区大峪村派出太平鼓代表队进京表演。1977年门头沟区文艺宣传队改编太平鼓的文艺形式,并改名为“胜利鼓”,参加了北京国庆游园活动。1984年太平鼓首次参加国庆游行。
    高跷会 又称为秧歌会,是门头沟地区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表演者身穿古装彩服,足下蹬2根长约1米的木柱,边扭边唱。高跷会表演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表演主要以走队形、摆字为主,俗称“摆山子”。武跷表演难度大,技艺高,比较惊险,有劈叉、摔叉、打旋风脚、翻跟斗、蝎子爬、拿大顶、鹞子翻身等动作,甚为精彩。秧歌会的唱词很丰富,几乎每个人物都有唱词,且曲调高亢婉转,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合、群唱等不同形式。门头沟区的高跷会主要由12个角色构成。①陀头。又称陀头和尚,发式似行者武松。头带发箍,黑衣黑裤,颈带一串大念珠,双手持一双木棒。面部画黑色油妆,额头画“阴阳鱼”图案。陀头是整个高跷会的指挥者,他击短木棒的姿势决定着队伍的起止、路线及各种表演姿态。②卖膏药先生。一般头戴清朝官帽,身穿黑袍,蓄小黑胡子,太阳穴上画一贴膏药,手摇一铁制圆环响铃。表演中他可穿插嬉逗,最为活跃。③樵夫。头戴假发,上罩草帽圈,身穿“夸衣”,腰束丝带,别一板斧,肩担扁担,扮相为英俊青年形象。④渔翁。头戴草帽圈,白发长髯,穿黄色长袍,手持渔竿,为老年长者形象。⑤渔婆。是少妇形象,打扮艳丽,穿彩裙,染脂粉,臂挎鱼篮。⑥公子。身穿彩色长衫长裤,头戴公子巾,手持折扇,眉间画蝴蝶图案,是浪荡不羁的恶少形象。⑦老坐子。老年妇女形象,身着红袄,头带冠箍儿,面色青紫,是个好吃懒做的人物形象。⑧小二羔。身穿花衣,头梳两小辫,额前有留海儿,手持小鞭子,挎小竹篮,眉间画蝎虎子,是少年儿童形象。 ⑨打锣者。由两人扮演,是俊女的扮相,头戴“蛾子”,身穿彩衣裤,手持小锣。⑩打鼓者。由两人扮演,穿夸衣,头戴“马尾透风巾”,身上斜挎花鼓,用两根鼓槌上下翻飞击打,是青年形象。
    地秧歌 一种不踩高跷腿子的表演形式,又称地蹦子。表演的故事、人物、服装及道具等与高跷基本相同。表演形式以文跷为主。地秧歌的表演主要有走场、堆山和摆字。表演地秧歌比较有名的村子是龙泉雾村,称为“一心同乐秧歌老会”,是京西门头沟秧歌中很有特色的一档花会。它的走场表演是开始表演的必然程式,队伍按照秧歌的节奏,踏着特定的锣鼓点,做各种排列组合,变换队形。不同人物走不同风格的步伐。堆山表演是用人体组成造型,实际上是一种叠罗汉的形式。堆山的名称有“象奴山子”、“梅花山子”、“太平车山子”、“宝塔山子”等。龙泉雾村的“宝塔山子”较为复杂,事先在表演场地用八仙桌和长条凳搭成4层台子,然后十数名演员叠成5层。“宝塔山子”专为白蛇传故事而编,是地秧歌中比较完整的代表形式。摆字是用队形摆成各种吉祥字样,龙泉雾村曾摆出“天下太平”等字。
    中幡会 山村古庙会产物,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是门头沟区部分村庄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幡用碗口粗、约10米高的竹杆做支撑,顶上有红、黄、绿布制成的圆形伞盖,上挑小旗,系串铃,下挂绣字的幡旗布,两边饰以火焰飞边,幡顶之上前后系两根牵绳,以防幡倒,由一壮汉擎幡表演。表演主要是力量与技巧相结合,用手、肘、肩、头、下巴,甚至用牙托幡,保持平衡,运转自如。门头沟区千军台村、庄户村有正月十五、十六耍中幡的传统,两村的人都参与走会玩幡,共有中幡19面,上书“千军台村朝顶进香会”和“庄户村朝顶进香会”字样。千军台幡旗名称有:“敕封五湖四海行雨龙王”、“敕封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敕封天仙圣母碧霞洪德元君”、“南无幽冥教主地藏菩萨”、“敕封送生圣母长安元君”、“敕封三清道德妙化太上老君”、“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真武旗”、“关帝旗”、“千军台村朝顶进香会”等。庄户村幡旗名称有:“灵宫旗”、“山川地库煤窑之神”、“敕封青山水草马王元帅”、“敕封山川土地财神之神”、“敕封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南无南海观音菩萨”、“北极宏天真武上帝”、“敕封金光聚阙太阳星君”及“庄户村朝顶进香会”。幡会是概称,除幡外,还有其他的“香会”。幡会中的部分音乐,源于金元时期的北曲。千军台村和庄户村的中幡历史悠久,幡会至今已传到17代人。两村的元宵节幡会活动,是门头沟区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中的盛典之一。1988年中幡会曾参加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入场式表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3:09 , Processed in 1.13896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