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妙峰山娘娘庙会

2002-12-1 12:00| 发布者: 未知

    又称妙峰山娘娘庙香会。起源于明朝,在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妙峰山顶的碧霞元君祠(娘娘庙),曾经是中国北方地区远近闻名的圣地。碧霞元君是中国民间信众最多的神明之一。妙峰山娘娘庙会,号称“香火甲于天下”,成为老北京及北方省市影响最大的一项民间信仰、民俗风情活动。庙会以香客祭祀妙峰山“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中心活动,集丰富多彩的民间花会、戏曲曲艺表演、观赏自然风光和热闹繁华的集市活动为一体。封建时代参加庙会的香客,上自皇室、王公、权贵、豪富,下至庶民百姓、士农工商。香客除来自京城外,还有四邻以及来自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地的村民。清末,外地香客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海外香客以日本、东南亚诸国为主。旧时的妙峰山庙会,虽以朝拜碧霞元君为直接目的,但实际上已经扩展为一项包容甚广的民间娱乐活动,超出了宗教信仰的范围。民俗学家顾颉刚(1893~1980)于1925年到妙峰山,对香会、庙宇做了实地调查研究,出版了《妙峰山》文集。从此,妙峰山被称作“中国民俗学的发源地”,妙峰山娘娘庙会有“中国民俗学的摇篮”之称。妙峰山娘娘庙会于40年代停办,1993年庙会恢复。每年参加庙会的客人除来自全国各地外,还有许多外国的游客。
    沿革 唐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向全国颁发《大云经》,诏令各地州县建大云寺。妙峰山地处幽州西部,官府便在妙峰山上建大云寺。《大云经》宣称武则天为弥勒佛生,大云寺便在每年五月初五弥勒佛的生日举办盛大的庆诞法会。幽州各地的官、军、僧、俗云集妙峰山。与妙峰山主峰相邻的仰山有栖隐寺,始建于唐末,辽、金、元、明几百年间多次成为皇家香火院。每年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大会,吸引各地僧俗会众。金初,禅宗高僧希辨以“青州和尚”之号名动四方,在仰山栖隐寺创立禅刹施医施药局制度,聘请父子二位高明医士为僧,在仰山炼制神药,后在民间传为“药王”,由此又形成仰山寺庙会,每年四月初八到二十八举行药王节,清末渐息。金大定二十年(1180),世宗皇帝敕令扩建仰山寺,赐名仰山大栖隐禅寺。
    明永乐年间,山西许多移民迁至京西山乡,带来山西的习俗。他们在正月十五中元节敬娘娘、闹社火,演百戏杂剧、走会表演;在七月下旬至八月初“婆婆神会”祀娘娘,迎神走会及秋社赛神。一些大村陆续修建起天仙庙,供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妙峰山邻近村庄也建修妙峰山娘娘庙,娘娘庙成为各村举办祀神活动的中心。妙峰山的娘娘庙会因有妙峰山的娘娘“照近不照远”和“照远不照近”的神灵传说而著名。明代,妙峰山娘娘庙会春香(春山)会期为正月十五前后,届时山乡举行盛大的娘娘庙朝山进香活动,迎神走会,在涧沟村唱大戏。亲朋好友彼此走访观会,出嫁的女儿也携子女回娘家“赶会”。秋香(秋山)会期为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除朝山进香、迎神走会外,还有“祭麻谷”、“挂地头”等祈祷年丰的习俗。明末,从京城来妙峰山拜娘娘的香客越来越多,大多是“借佛游春”。起初是专门参加仰山寺药王会,顺道上妙峰山,后来便以到娘娘庙上香为主,附带游仰山寺。外地香客进香一般选择四月初一至十八,相传此时的妙峰山娘娘是“照远不照近”,当地乡民并不参加。此后,妙峰山娘娘庙经京城香客修葺,改由道士掌管。
    康熙帝封妙峰山娘娘庙为“金顶妙峰山”娘娘庙,使之地位居于京城东西南北中“五顶娘娘庙”之上。从此,妙峰山娘娘庙会便成为京城和周边各省香火最盛之地。春香会期香客自外地而来,秋香会期则由当地乡民和外来香会组织共办。“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这一老北京的歇后语,反映了京西山乡的另一习俗,即当地乡民大多参加本地的娘娘庙会,如九龙山娘娘庙会,庄户、板桥、千军台村天仙会(又名中幡会),上清水天仙会、百花山娘娘庙会等。清康熙年间妙峰山娘娘庙改为僧人住持。乾隆二十五年(1750)香客捐资扩建娘娘庙,乡民初建的天仙庙更名为“灵感宫”,使娘娘庙的规制从“娘娘行宫”上升为“娘娘离宫”。嘉庆皇帝登位后又赐名为“敕建惠济祠”,并赐御书庙名匾额,使妙峰山娘娘庙的地位达到最高级。
    清末以后,战火灾祸连绵,民不聊生,国力日衰,妙峰山香火渐趋低迷。抗日战争期间,妙峰山成为游击区和根据地。1939、1945年八路军挺进剧社两次在妙峰山庙会向香客、游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46年还在妙峰山娘娘庙举办表现人民军队英雄业绩的大型新闻照片展览。
    娘娘庙 位于妙峰山主峰的台地一隅。依金顶地形,偏向东南,面对北京城。以山门殿充当庙门,有殿院、拜台、正殿和东西配殿。殿后原来的白衣大士殿被改成后墙和门字形长廊,与东西两侧配殿构成娘娘庙殿堂。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殿、正殿、地藏殿、药王殿、观音殿、月老殿、财神殿和王三奶奶殿,此外,还有庙外建筑回香阁。庙外过去还有喜神殿、东岳庙、关帝庙、法雨寺等建筑。1993年恢复庙会,对庙堂布置有所调整,把喜神殿迁入娘娘庙内。
    山门殿 即庙门,共3间,正中一间开有圆拱型门洞。门洞上汉白玉石额题刻“敕建惠济祠”,为清嘉庆帝御笔。惠济祠是娘娘庙的庙名,也是娘娘庙等级最高的名称。殿内东西分列青龙、白虎神像,披甲持械,是把守山门、守护惠济祠的护卫神将。
    正殿 即灵感宫。正殿3间,供奉妙峰山娘娘,即“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两坡硬山顶,青灰筒子覆顶,绿琉璃瓦剪边,正脊东西各有鸱吻,殿门上为正搭斜交花棱窗,前出廊柱2根,门檐原来悬匾额3方,为慈禧太后所书,分别为“慈光普照”、“功侔富媪”、“泰云垂荫”。“泰云”指妙峰山娘娘源于泰山。慈禧的3块匾额今已无存。殿门上方石额刻有“灵感宫”3个大字。殿内供娘娘塑像5座,两侧分别是眼光、子孙、斑疹、送生4位娘娘。两旁塑有女官、卫士共16护侍。正中即“泰山顶上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妙峰山老娘娘。
    地藏殿 灵感宫正殿的东配殿,2间。供奉地藏王菩萨像。地藏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经说,地藏受释迦佛嘱托,承担教化众生的重任,并担当幽冥教主,管理阴间。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日,即地藏菩萨生辰和成道日时,信众都要跪拜上供。
    药王殿 灵感宫正殿的西配殿,2间。药王殿供奉药王扁鹊。在农历四月药王生辰时,很多地方都举行祀典。
    观音殿 位于灵感宫西路殿正中。南为喜神殿,北为月老殿。观音殿原在灵感宫北,修复时迁此,塑像也从送子观音改为渡海观音。
    月老殿 在西路殿的观音殿北。殿内供奉月下老人像。旧时青年男女常到月老殿,向月下老人求告终身大事。
    财神殿 在灵感宫东路殿。供奉赵公明像。赵公明又称赵公元帅,本是道教所奉的财神,民间传说赵公明无眼,不以势利眼看人,故被尊为正财神。
    王三奶奶殿 在灵感宫东路殿财神殿之北。相传,王三奶奶是京东香河县人,生活于清嘉庆年间,在天津、北京一带为人针灸、施药,医术高明。传说她最后坐化在妙峰山。昔日香火兴盛,天津人尤为信奉,奉为菩萨神明。王三奶奶塑像为北方农村老妪形象,手持烟袋,梳髻,尖足,旁有侍女手牵一头黑驴。
    回香阁 在灵感宫以北约100米处。殿院飞檐脊兽,黄色琉璃瓦封顶,砖围墙。山门殿额书“回香阁”。此处原是齐天庙,建有回香亭。香客在娘娘庙进香后,再到回香阁烧一遍香,称为回香,这样朝顶进香的活动才算功德圆满。回香亭重建时与天齐庙合为一处,改名回香阁。回香阁正殿主神是“东岳天齐仁圣大帝”。西厢殿为武圣殿,供奉岳飞像,还有秦桧夫妇向岳飞跪像。武圣殿原名“速报司”。东厢殿为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神像。
    香道 旧时上妙峰山必须攀越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香会期间有数十万人上山进香。山民将羊肠小道拓宽砌石,开辟成可供骑行、抬轿的畅通香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利用香道建立交通线,传递情报和运送重要物资。1949年后,随着城市建设和道路的发展,从市区到山下的香道平原路段已非原貌,山路段基本保存,除个别路段植树造林或修公路、水库外,仍保持了原有的自然景观。自河北省怀来、涿鹿等县经门头沟西部有两条香道,一条从下苇甸经上苇甸到金顶;另一条从下苇甸经担礼、桃园到达金顶。自昌平区高崖口经狼儿峪南达金顶为北道。从北京城和南郊、北郊出发的香道有5条,依方位和习惯依次称南道、中南道、中道、中北道、老北道。中南道香客进香者极少,废讫已久。南道山景幽美,中道、老北道亦佳,中北道次之。以里程计则中道最近,中北道稍远,老北道又远,南道最远。
    南道 通常由阜成门沿古京门大路,经二里沟、钓鱼台、三虎桥、八里庄(今阜石公路)、田村、西黄村、模式口、高井、五里坨(今京门公路),到门头沟三家店村,进入山区路段。三家店为永定河出官厅山峡进入平原的出山门户,九龙山被永定河截为两段。三家店村昔日店铺林立,庙宇以明清所建为多。自三家店到妙峰山香道有前后二道:老南道和新南道。清以前,老南道沿永定河左岸,走古西山大路的“小北道”,过军庄、陈家庄,在西北涧越仰岭十八盘,进入妙峰山的樱桃沟小峡谷。新南道又名妙峰山正道,从三家店过河,经永定河河曲阶地,然后再渡河上陈家庄山路,新南道平原及浅山缓坡路段最多,适合于车马行走。清代中期以后,朝中权贵、京城富豪及许多城南香客、游人多选择新南道。清末北京至门头沟铁路建成,民初京门公路及门头沟至大台铁路支线开通,香客乘火车在三家店、野溪、丁家滩等站下车前行,或乘车骑马走公路都方便快捷。南道虽比其他香道路程长约一倍,但自清末以后仍为香客人流最大的进香路线。1949年后,公路建成,自阜成门乘汽车西行,在担礼村改走妙峰山公路,仅1小时就可直抵娘娘庙山门。这条最新的进香“南道”,几乎完全取代了其他各道。
    中南道 山道路段自三家店或海淀区寨口村,分别从南北进入军庄村。南路由三家店沿永定河西北行,过搭拉峪、黄崖子,由军庄村入军庄沟北行到灰峪村,此地有北京地区重要的产煤地层。灰峪西北800米的半山上有一大型溶洞,名仙人洞,洞中有涂金观音大士像。登仰山东岭可见元代尊胜塔残迹,俗称(杨)六郎转塔,经岭顶再上行,到达萝卜地,又名头道岭。萝卜地为古代火山喷口,约1亿年前岩浆喷发,历时数千万年,造就妙峰山顶部的大部分岩层。向西北过二、三、四、五道岭,在阳台上顶峰南50米处,即为玉皇顶,地势比娘娘庙金顶还高约700米,这一段路程风光秀丽,沿玉皇顶下山即到涧沟村。中南道自仙人洞至萝卜地一段山路路陡且险,香客很少走此道。
    中道 中道的山道路段起自海淀区徐各庄村,是诸香道中山路最短的一条。昔日轿夫大多愿从此道下山,但乘客恐惧路险,很少选择中道。清同治三年,慈禧执政前期的大太监安德海,为慈禧朝顶进香曾整修中道。慈禧进香初由中道,光绪年间改走中北道。徐各庄村北有辽刹大觉寺,原名清水院,是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寺南有莲花寺,明代建,清末成为出宫太监终养之所。周围还有普照寺、观音庵、西竺寺、回香亭、关帝庙旧址。徐各庄村中有亿善同仁茶棚,又称中道的“头道行宫”。由此香道上行,过涧桥,沿南侧有小道达九龙山麓的玄同道院,为明末殉国大太监高时明墓。香道经栗子峪上行,再经下平台、上平台登山,过上平台茶棚,又名“二道行宫”。此后山路石阶陡立如悬梯,左右盘曲,这段险道称“三百六十胳膊肘”。登冷风口,上为阳台山夷平面,即萝卜地,与中南道合并。
    中北道 中北道山路段起自海淀区北安河村,北安河是当地较大市镇,香客多在此食宿。上山道高而不危,经整修后石块砌道宽2米多,行走省力,是南道公路、铁路开通前香客最多的一条香道。中北道自古是涧沟村一带通向平原的出山之路,清末为慈禧太后到妙峰山进香之道,同治九年(1870)钟粹宫太监范平喜整修中北道,建金仙庵茶棚。光绪十八年(1892)太监刘诚印再修此道。北安河村原有长明寺、万福寺、关帝庙、清福观等寺庙。出村西北入山口,经1.5公里到鹫峰下,有响塘庙,又名响墙庙,原名福顺寺。慈禧进香曾在此驻跸,夜闻溪水声如鼓乐,赐改今名。香道伴涧水前行,沿途有金仙庵、金仙寺,分别为尼、僧住持。金仙寺是800年前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的金水院旧址。此地金山泉水质优良,与古银杏、关帝塑像共称三绝。中北道有3块怪石,分别为骆驼石、瞻云妙石和石瓜打石。前行再经过道石、串岭子、状元石、饭台子,即到岭顶妙儿洼,这是门头沟与海淀区分界处。由此下山,经金顶到涧沟村。现中北道保存完好,从北安河到金顶旧路大约20公里。
    老北道 清康熙年间建成。嘉庆、道光年间经过整修。清末京张铁路通行,来自天津、河北及京城的许多香客,乘火车出西直门到昌平县沙河站,换乘马车或骑行到聂各庄,由此登上山路段。朝山进香期间,入夜其他山道均点煤油灯或灯笼,惟有老北道点汽灯,十分明亮,汽灯为天津香会所捐献。聂各庄村原有护国佑观音院,从庵向北西行即上香道,过车耳营村。村内关帝庙原有老爷殿茶棚、名遥岭俯畅茶棚,为京城梨园界香会所建。西行有一石洞,洞西北为石佛殿。原殿已废,后人改筑石亭,亭中供奉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大石佛一尊,为北京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石佛造像。上行经双水泉、磨镰石河、双龙岭、鲜花石洞,登上大峰口顶(又名大风口,海拔1 120米)。有的香客到此,向正殿娘娘像焚香叩拜后便可返身归家,称为顺香。越山口下行,沿途过磕头岭,经玉狮岭到贵子岭,再西行2.5公里,经回香亭即到金顶娘娘庙。老北道山路旧程30里,实测为21.5公里。
    金顶香道 西道、南道、中南道、中道、中北道都会于涧沟村,该村成为登金顶的起点。金顶香道会聚各路香客,在庙会期间,进香者昼夜不息。今涧沟村到山门已建成盘山公路,昔日香道除登山爱好者外,仅有一些虔诚的老香客坚持登行。涧沟村有一条东西大街为主要干道。有一座大戏台,各种民间艺术在此表演,走会的队伍也在场地上表演各自的拿手好戏,商贩、摊铺也云集于此。
    香会 妙峰山进香者多是个人独行、一家一户或朋友结伴而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为进香结成团体的香会组织,这些组织少的有二、三人,几十上百人,多则有成千上万人。庙会开始前,京城的香会就已开始行动,直到庙会结束,他们是庙会中最活跃、最突出的成员。香会组织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自建庙开始,村民就组织香会队伍参加庙会。
    组织和职名 香会由村中德高望重、富有组织能力的老人担任会头,名都管。其他村民在会中各任其职。门头沟区千军台、庄户村的“天仙会”,自明朝以来历时500~600百年。天仙会走会一般从本村开始,前有铜锣开道,后是手持锤、锏的壮士,依次行进的是灵官旗、五虎少林会、小车会、秧歌会、地秧歌会、打击器乐班、大鼓会等,还有若干面神幡和村名幡穿插队伍中。“娘娘神驾”行在队伍中,后跟“号佛会”,神旗殿后。走会队伍一般有400~500人。自清初开始,京城及四邻的香客成为妙峰山娘娘庙会的主角。这些香客多依村、街、行业、衙门组成各种各样的香会。香会组织细密、分工具体。会首(或称会头)正式名称为都管,下有副会头及其他负责人。康熙二年(1665)妙峰山引善老会的职名包括:钱粮都管、请驾都管、车上都管、苦行都管、陈设都管、中军吵子都管、号上都管、揆子都管、厨房茶房都管、拉面都管、饭把都管、净面请茶都管、司房都管和本会香首。乾隆五十二年(1787)妙峰山献供斗香膏药圣会的职名有:香首、副香首、都管、中军上、揆子上、执事上、口号上、吵子都管、钱粮上、厨房都管、司都和信女。光绪三年(1877)妙峰山净道圣会的职名为:引善都管、催粮都管、钱粮都管、车把都管、司库都管、中军把、净道都管等。其他香会组织还有裱作把、陈设把、大车把、中伙把、神堂把、司事房、承房把、粥茶把、承办都管、买办把、值棚都管等职名。与京西山乡的天仙会不同,上述香会中的妇女不担任会中职务,也不参加走会表演,单列为信女一项,随队前进。进香全盛时期,妙峰山的香会组织近千,按照在庙会中自愿承担的任务,形成不同的专业分工。按大类区分有文会、武会之别。
    文会 又称善会,担负庙会全过程中各项服务性工作,包括饮、食、住、行等香客的基本物质需要和为庙宇香堂提供的各项服务,以及为庙会提供各种物资等。文会主要有:开山会(开辟香道、修建庙宇)、修道会(净道会,修整、清扫香道)、清茶会(粥茶会、馒首会,设立香道沿途茶棚,提供粥、茶等食物、饮品)、路灯会(灯烛会、洋灯会、汽灯会,为香道和庙宇提供夜间照明,或为夜行香客提供灯笼、火烛)、缝纫会(为香客缝补走破的靴鞋)、拜席会(为茶棚提供草席搭棚,供香客瞻拜、坐卧)、巧炉会(为茶棚修碗修盘,修补铜、铁供具、用器),还有茶叶会、拜垫会、盘香会、献圆桌会、献袍会、献供斗香会、白纸会、檀香会、鲜花会、献国鲜会、米供会、掸尘会、裱糊神堂佛殿窗户会等。栏杆绳络会为南道渡河船及桥提供绳索、桥栏和绳网。还有一种惜字会,专门捡拾香道沿途的香纸、残文、废纸,集中焚化。这些文会都以“行善”为宗旨,概不收费,经费来自募捐和发起人自筹。乡村善会则按地庙分摊。
    武会 又称花会,以表演技艺“酬神”为宗旨。源于远古“社火”,又称百戏、杂戏等,属于民间技艺表演。武会按各自表演的种类不同分为许多会档,即使同一种技艺,也因地区和师承不同,表演起来也各有千秋。妙峰山的武会分为会规以里(俗称“井字里”)和会规以外(俗称“井字外”)两种。井字里的会档共有13种,表演用的道具和器械都是从娘娘庙里的用具、用品、设备演化而来,例如太狮会的太狮本是娘娘庙山门前左右大石狮,中幡是庙门的高幡竿,高跷是庙门木栓,石锁是庙门的门墩儿或抱鼓石等。井字里武会走会的先后顺序是:开路、五虎棍、秧歌、中幡、太狮、双石头、石锁、杠子、花坛、吵子、杠箱、天平、太平。井字外的会档种类更多,如太平鼓、龙灯、旱船、跑驴、霸王鞭、流星、假人摔跤、飞刀、舞索、竹马、猪八戒背媳妇等。1920年前后,京城的一些青年组织起“万里云程踏车圣会”,以表演自行车骑行技巧为演出内容。进香香会都各有会名,如“悬灯灵丹圣会”、“万善长青嫌鲜圣会”、“公议重整拜席老会”、“圣水长青秧歌老会”等,从会名也可略知香会服务性质或表演项目。有的香会兼负几项表演项目,如“老南道桃园义善汽灯笼灯路灯话茶圣会”和“子孙万代诚献粥茶盘香圣会”等。有的武会表演项目不限一、二样,复杂的如“义顺同祥正虎打路藤牌少林”之类,刀枪棍棒一齐施展。
    老会、圣会、皇会 香会又有老会、圣会之分。老会是指立会已过百年的香会;圣会在京西山乡又名盛会,起会历史较短。历史最为悠久的老会当数门头沟区下苇甸村的开山老会,自建庙时就已成立。1996年妙峰山娘娘庙会上,设百余档香会,其中很多都是老会,如西城“万福顺义太狮老会”、“地安门开路老会”、“东安门开路老会”、“圣水长春秧歌老会”海淀“善缘掸尘修道老会”以及崇文的“万里云程踏车老会”等。香会中有一种特别的“皇会”,曾经是经“御赏”或“御赐”过的香会。同治、光绪年间,每逢庙会期,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经常坐在颐和园北宫门的门楼上欣赏过会的武会表演,认为演的好的就下令召进园内表演,或者加以赏赐。受召受赏的香会从此便可以改称“皇会”,在会名前加上“万寿”、“万寿无疆”等字样,会旗也由蓝色改为黄色,旗子上可以绣龙,箱笼上可以画龙。海淀区西北旺的高跷秧歌会被传到颐和园表演过,慈禧赏给龙旗、黄幌、白银,封为“天下第一会”。1996年妙峰山庙会,这支“奉懿旨高跷皇会”也上山进行表演。“万寿善缘缝绽会”始立于康熙十二年(1673),嘉庆十八年(1813)清内府奉旨赐之黄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07:27 , Processed in 1.06931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