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乡位于房山区东北部、北京西南部,2005年以前,是北京市房山区政府所在地。2005年11月15日,北京市政府第98次市长办公会议批准,市民政局行文批复(京民划函〔2005〕340号),同意在房山区良乡地区设立拱辰街道办事处和西潞街道办事处两个街道办事处,良乡地区办事处(镇)剩余地区维持原建制不变。这样,原良乡地区建制由良乡1个办事处划分为拱辰街道办事处、西潞街道办事处和良乡地区办事处3个行政建置。为叙述方便,这里仍使用原良乡地区概念。 良乡于1992年就被市政府批准为北京卫星城,是北京市六个卫星城之一。良乡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北京与中原地区交通要道。良乡是一座“古城”,有着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古迹众多,人杰地灵。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让我们再次回首良乡古城的千年历史,探寻良乡的文化古迹,走进良乡的人文诗话,为良乡新城的辉煌腾飞描绘浓厚的文化底色。 良乡建置沿革:良乡,作为县级建置,始于战国燕时,为燕国中都。秦在燕地置良乡县,属广阳郡,治所在今窦店西。新朝(王莽时期)良乡更名“广阳”。东汉时,复置广阳县,良乡复旧称。西晋时良乡县属范阳国。北魏时良乡县属幽州燕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良乡县并入蓟县。武平六年(575年),复置良乡县。隋代良乡先属幽州总管府,大业三年(607年)改属涿郡。唐圣历元年(698年)良乡县改称“固节”县,神龙元年(705年),复称良乡县。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赵德钧筑阎沟城,良乡县迁至今址。辽代良乡县属南京道析津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并改号中都,又改析津府为大兴府后,良乡县属中都路大兴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为供奉金皇陵,在良乡县西置万宁县(其址在今房山城关。金明昌二年,即1191年,万宁县改称奉先县。至元二十七年,即1290年,奉先县改称房山县)。元代良乡县直属大都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良乡县直属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良乡县直属顺天府。清初沿明旧制。自此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良乡、房山两县一直分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两县均属河北省通县专区。1958年3月两县同时划入北京市。同年4月,撤销良乡、房山两县,加上北京市京西矿区的周口店、坨里、河北等12个乡(原属房山县,1952年划给京西矿区),建北京市周口店区,区府址在今房山城关。1960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周口店区,设立房山县。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燕山区。1987年,撤房山县和燕山区,建立房山区。1998年11月18日,房山区政府所在地由房山城关迁至良乡地区(今为拱辰街道办事处)。 汉良乡古城:良乡,人们赋予了这个名字的美好寓意——人、物俱良。据考证,良乡古城遗址,在今窦店村西侧。北京市文物局考古队于1959年、1979年、1986年和1990年等多次在房山地区开展文物普查,于窦店镇之西发现良乡古城遗址。在遗址地面发现有很多碎陶片,包括战国至汉代的遗物、唐代砖瓦残片等,城外墓葬亦属汉墓,城墙夯土中包含有战国至西汉早期的篦纹和绳纹灰陶片等,根据这些情况推断,该城始建年代是战国末到西汉初,使用下限至少到唐代。据《太平寰宇记》卷96记载为金中都旧地。《水经注》卷十二圣水条:“圣水……又南迳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又东过其县(良乡)故城南,……又东与挟(侠)活河合,……又东迳良乡城南。”《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琉璃河,圣水,一名大石河。”《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琉璃河,即古圣水。”侠活河今称挟活河,依“圣水又东迳其县故城城南”和“侠活河东迳良乡城南”的记载,汉良乡城故址,当在二水汇流地点西北,即应在圣水自北南流转东的三角地带内,此三角地带当在今田家园村向南至琉璃店,再转东至挟活河和琉璃河汇流处的区域。按地望窦店土城恰好在此区域内,所以窦店土城为汉良乡城是可信的。 良乡原土城:城高约6米。明景泰二年(1451年),筑新垣。明隆庆中期(约1570年),贵阳人安上达任知县筑良乡县城。墙体改为砖石结构,增高至约10米。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500米。东、南、北门皆有瓮城。瓮门与城门成顺时针转90度开门,即东城门瓮门向南开;南城门的瓮门向西开;北城门的瓮门向东开,成“卍”字形。西城门独缺瓮城。四门命名:东曰迎曦,南曰就日,西曰宝城,北曰拱辰。城墙上端,用砖铺面。平坦宽阔,可并行10余人。设城垛和观望孔,登城眺望远山近水极为壮观。城墙周长2900米,城墙四周外围有护城河。有与城门相对应的四座花岗岩大石桥,现可通马车和汽车。明崇祯三年(1630年)城垣破损,曾动工修补。 盐沟:良乡亦称盐沟(川),因境内有盐沟(今良乡城)故也。阎沟水发源自宛平县(今丰台区)龙门口,东南流,与广阳水(即今小清河)合,旧传其水可煎盐,故名盐沟。元时曾通漕运。邑人马京诗:“水曾通胜国漕,空传雪浪势滔滔。桑田已变归皇代,潞曲云屯十万艘。”从其诗中,可以想象当时良乡的繁盛。后唐明宗三年(928年)初,契丹势力日强,每当南粮运送幽州时,常在今良乡地域内阎沟被契丹掠取,为防契丹,节度使赵德钧派兵在此守卫,建城设县,粮道遂通,便有今日之良乡。《长安客话》是这样记述的:“五代史:赵德钧为幽州节度,于幽州南六十里城阎沟而戍之。契丹无所伏兵,粮道得通。又于幽州东五十里城潞县(今通州)而戍之,近州之民始得稼穑。二城乃幽州门户。今良乡县为陆路之喉,通州为水路之口,古今地险大略相蒙如此。”由此可知,自古良乡作为幽州的南大门,通州作为东大门,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 燎石冈:良乡县东里许有石冈一带,其石赤色如燎,可以取火,因名燎石冈(燎,《金史》作“料”)。上有神祠。金主亮(海陵王完颜亮)尝过此,持杯珓祷曰:“使吾有天命,当得吉卜。”投之吉;又祷曰:“果如所卜,他日当有报,否则毁尔祠宇。”投之又吉。比篡位,猎良乡,乃封其神为神应王。 这里记述的燎石冈位于良乡东北部,亦名塔冈,当地人们俗称“塔坡”。燎石冈上旧有佛塔,即昊天塔,为北京地区唯一楼阁式塔。《日下旧闻考》记载:“……多宝佛塔,隋建”。可知,塔应为隋大业间所建,现存为辽建,以后各代屡加修。塔为五级楼阁式,仿木结构的空心砖塔,塔高36米,平面八角。塔基为八角仰莲座式,有凸凹线角和纹饰。这种佛像底座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台基。上承托塔身。塔身5层,每层的高度不同,底层高而广,塔基周长48米,直径为6.3米,向上逐层缩小,收分明显。束腰雕刻花卉、兽头等精美图案,图案全部由单个纹饰组成,上下两层,每面8个,共有64个。图案线条清晰,生动形象,手法细腻。其正东、西、南、北四面有券门,其余四面为方形实心直棂窗。塔身外每层之间有一尺高的塔檐,檐下有隐作斗拱,斗拱用砖雕砌,比例和谐,雕刻精致,塔内有梯阶盘旋而上。塔内四面有佛龛佛像,已遭破坏。塔刹是全塔的最高点,它是佛塔顶部的装饰,即相轮。是由几块巨大的砖雕仰莲莲瓣和顶部的宝珠组成,恰似一顶皇冠戴在佛塔上,使得宝塔秀丽多姿而庄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塔边有苹果窖,窖房后原有接引铁佛一尊,有2米多高,内有铜芯。据传,铁佛是三国西乡侯张飞的像,何时铸刻,无从考证。“文化大革命”时期塑像严重损毁,现无存。1979年,昊天塔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邑人郭秉聪诗:“燎冈如带邑城东,古塔崔嵬耸碧空。七级芙蓉标凤句,千年舍利酝龙宫。北瞻汉阙风云会,南望周原雨露同。隋代浮屠留胜迹,登临此日忆前功。”袁宏道《诗云》:“秋山潋潋滴青雾,城外人家城里树。白埃一道冲红亭,正是马蹄离别处。荒垣残叶几家村,千崖洗尽月波痕。乡关十路九豺虎,未知托钵向何门?惊禽一羽分烟去,云树沈沈安可论?”从古诗中可窥昊天塔的悠久与韵味。 东秀街(孔庙):曾用名东斜街。位于良乡南门东侧向东城门的南侧斜插,西南起拱辰南大街,东北止良乡中路,跨过良乡东南半个城角。长500米,宽3~4.5米,呈“~”形。在西口处向北接一小巷,即东秀街一巷,长60米,宽2米,最窄处是1.7米,只能走两人,较直,两侧为旧城墙,典型的古城风貌。东秀街历史悠久。东秀街西口南侧为良乡中学,北侧为孔庙。良乡初级中学(今良乡中学)于1945年建立,原校址在罗府街。一年后,迁址到东斜街。孔庙是著名的区级保护古迹,亦称圣人殿。孔庙,创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原有大成门、棂星门、三通殿已毁,现存大成殿与部分配殿。大成殿面阔五间,17.20米,进深三间,7.2米,无殿顶,两侧配殿各五间,建筑保存较好,2002年重修孔庙,并题名为“文苑广场”。 乐毅墓:在良乡城南八华里富庄村(现为黑古台开发区),有座土丘,为望诸君墓(即乐毅墓)。1962年,北京考古人员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对该地进行了发掘,据考古发现的遗物、残瓦、陶器残片等分析,该遗址属于东周时期。乐毅墓地占地1公顷,立汉白玉的牌坊。汉白玉的墓碑上刻着“望诸君墓”四个大字。祭祠位于墓的西南侧,祠内供奉木雕坐像。墓地高约10米,底部长、宽各约60米,台顶长、宽各约20米,斜坡而上,规模相当大。该土台历经千年,风蚀雨淋,由于战乱和人为破坏,虽历经各朝各代修筑,今仍残存无几。 望诸君,乐毅封号也,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中山国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人,乐羊的后代,贤而好兵。自魏使燕,燕昭王时任亚卿,后拜上将军。燕昭王28年(前284年),率赵、楚、韩、魏、燕五国军击破齐国,先后攻下七十余城,因功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市东南),号昌国君。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后,对乐毅不信任,燕惠王中齐国田单反间计,改用骑劫为将。乐毅担心被害,出奔赵国,被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燕惠王因骑劫兵败,后悔失去乐毅,派使臣请乐毅返燕,乐毅以书回谢。燕惠王以乐毅之子闲袭昌国封。乐毅与燕复通往,为赵燕两国客卿,据《史记·乐毅列传》载:“乐毅卒于赵”,葬在良乡。乐毅是古人智慧的化身,受人千秋景仰,良乡人引以为豪。临川汤显祖诗:“昭王灵气久疏芜,今日登台吊望诸。一自蒯生流涕后,几人曾读报燕书?” 饮马井(固节驿):在良乡城西南角,有一条长400米、宽4米、南北走向的街道,名饮马井。相传,这里很早就设立驿站。据《光绪顺天府志》卷七“驿传”载,时间在京师署南的良乡设站曰固节驿(以县得名),当时为京师第一驿站,传递公文信件,接待来往使节和过往官员。原有马221匹,到光绪年间,还有162匹,车20辆。院内设房舍、水井和饮马用的石水槽,故初名马号街,后改饮马井。 在这看似普通的一条小巷内,流传着一个贞节烈女的故事。金朝济南府尹完颜雍的妻子乌林答氏,就缢死在良乡驿站。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海陵王完颜亮,杀死兄长金熙宗完颜亶,夺取皇位,称帝改元天德。他为了巩固政权,曾将太祖子嗣和功臣及其后代百余人杀掉,并将宗室葛王完颜雍排挤出朝庭,出任济南府尹。完颜亮为了控制完颜雍,下旨将完颜雍的妻子乌林答氏送到京城做人质,同时成为非正式妃子。乌林答氏曰:“妾不行,上怒必杀王,我当自裁,不以相累。”行至良乡驿,乌林答氏问何名,左右以固节对。乌林答氏曰:“吾得死所矣。”遂自杀。明《长安客话》和清杨嗣奇修的《良乡县志》,均记载了乌林答氏的故事。关中李嘉宾有诗吊之:“狂金跨中原,南渡转炎精。海陵灭三纲,丑类禽兽行。杀夫纳其妇,节义澌以倾。贤哉葛王妃,挺挺女中英。被召欲不往,夫祸与之并。辞王随使去,庶使全王生。行矣死传舍,而不坠初盟。乌禄得再世,众推帝东京。江上毙凶逆,境内乐升平。人称小尧舜,实延完氏祊。燕山有佳色,燕水有余清。山青节不朽,水远流芳声。乾坤气磊落,驿名永以旌。” 史家胡同:在良乡西南部,有条长200米、宽3~4.96米、呈“丁字”形的胡同,以姓氏得名。据现一史姓住户介绍,史家原籍是山西洪洞县,可追溯到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据《北京市房山区志》记载: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移山西都司官兵于北平设卫,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附近州县。今在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街有史可法祠墓。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崇祯元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史可法以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史可法率扬州军民与围城清兵展开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城破被俘,不屈被杀。据传,史家曾是大户,早先投资做买卖,曾经有煤球铺、帽子铺等,故称史家大院。良乡的史家胡同是否与史可法有关,无从考证。 罗府街:在良乡城西南部,有一条长200米、宽5~9米、贯穿东西的街巷,名罗府街。相传隋末唐初,镇守幽州(今北京)的名将罗艺曾建府第花园于此,五代时赵德钧修筑盐沟城(今良乡镇)时,将其包入城内,形成街巷,因名罗府街。为迎接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6日,原市委干部训练班在罗府街成立。干部训练班在市委学委的具体指导下,成立了学委分会,由王鹤峰、宋乃耕、彭宝山、石羽、王峰五位同志组成。1949年2月5日,干部训练班从良乡进驻北平。今罗府街正改建为罗府小区。 城隍庙街:在今良乡中路的北面,有长500米、宽3~5米、南北走向的城隍庙街,因良乡西南有城隍庙而得名。原良乡县的城隍庙位于西大街北侧,因“有事下庙者,均感不便”和“栋宇倾颓”,于明朝重修。今城隍庙街内连接着乔家胡同、后井胡同、路家胡同等街巷。 城隍庙坐北朝南,层次分明,庄严肃穆。最南端为戏楼,坐南面北,正对大庙山门,四柱八梁,歇山顶,前出檐,顶盖锡片。戏楼北约百米处,有一座高约一丈五尺四空牌楼,牌匾的题额为正楷大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据传,良乡的庙会以此最为繁华热闹,摊位约千余个,经营种类达万种以上。城隍庙的东墙外,是一片广场,每逢庙会商贾云集,各设摊位,农业生产工具、农副产品、家庭生活用具、妇女用品、手工艺品、儿童玩具、学生文具、各种小吃,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整个庙会期间,戏楼全天唱戏,说书的、卖艺的、拉洋片的、变戏法的,有时还有跑马戏的,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此庙几经战火洗劫,1948年拆毁,最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为平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