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古代建筑的和谐理念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地方志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留存的大量古代建筑,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书写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我们可以领略的古代建筑有城垣、宫殿、民居、苑囿、坛庙、陵墓、寺观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镶嵌着时代的痕迹。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北京有600余年处于封建统治的中心地位,因而,那个时代的理念通过建筑,得以反映,值得研究和重视。
    说到那个时代的和谐理念,其标志代表着秩序,这种秩序是社会环境的稳定、人际关系的有序,进而整个社会处于有序的状态。
    说到建筑的和谐,往往更多的是从建筑的结构、色彩、高度,甚至是古代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探讨,我们的确应该承认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北京的古代建筑所创造的辉煌是值得我们骄傲的。现存的明清北京城7.8公里的中轴线以及所组成的城市对称格局,金碧辉煌的宫殿群以及围绕着它所形成的不同的建筑结构、建筑色调,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景观。“尊卑有序”,“天人合一”的理念通过这些建筑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北京的古代建筑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筑来领略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甚至人与神的和谐理念追求。当然,这种和谐,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和谐”,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和谐”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我们对历史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当代。
    一. 从城市的建筑布局和设计看和谐理念
    如今我们看到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所有留下来的宫殿建筑群、城垣遗址,基本上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了东方一个无与伦比的城市——大都城,在马可波罗的笔下,大都城“其美善至极,未可宣言”。如今我们已经无法领略当年的辉煌,但是,现存的明清北京城的建筑遗存,足可以让我们为600年前的城市建筑而感到自豪。在元大都的设计过程中,主要的设计者刘秉忠秉承了儒家的思想,按照《周礼·考工记》对都城的设计理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同时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使“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在大都城的建设规划中得以充分体现。元大都以城市中心的什刹海这片水域为中心,城市的建筑在对称式的城池中建设,以后的明清北京城,基本上沿袭了这种建设格局。整个城市等级森严,分为内城、皇城、宫城,全城以中轴线为中心,形成北京城的脊柱,城市的中心是金碧辉煌的皇宫建筑,西侧有三海组成的宫苑,以它的特有景观和妩媚调剂了中轴线的单一,宫殿四周是井然有序的街道和胡同,胡同的布局均在大街两侧,居民在胡同居住,安宁祥和。由于城市的大街多是南北走向,大街上的店铺及酒楼、餐馆东西排列,给人以井然有序的感觉。散置在城市四处的庙宇寺观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点缀着城市,宫殿以外的灰色调民居衬托起宫殿的红墙金瓦,更显恢宏。绿树与流经城市的河流又带来美妙的生机和活力。

    这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得到充分的体现,这里的“和谐”主要指的是封建的统治秩序。作为封建帝王之都,城市的核心是帝王,所有的建筑形式都体现在帝王的君权神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之上的。城市建筑的各各方面,包括建筑形式、建筑布局、建筑色彩,都通过“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是在城市建设之前规定,但是通过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加以展现的,同时,又利用长期的封建统治思想的、精神的东西加以灌输,成为城市的主导意识。
    在具体的建筑个体来看,无论是建筑结构、建筑装饰都在体现着秩序和和谐的理念,皇帝、王公、百官、士庶的建筑大小、装饰物的选择,等级森严,皇宫的建筑结构要求是体现“九五之尊”。皇宫大门的门钉横竖是9个,成为定数,王府百官的大门则按照所处的地位依次递减,其他的规定也很明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公侯伯前厅中堂后堂各七间,门屋三间,俱用黑板瓦盖,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桷彩色绘饰,门窗枋柱俱用黑漆油饰,门兽梁面摆锡环,家庙三间,俱用黑板瓦盖,屋脊用花样瓦兽,梁栋斗拱檐桷彩色绘饰,门桷枋柱用黑漆或黑油饰,其余廊庑库厨等房从宜盖造,梁栋斗拱檐脊,青碧绘饰。门三间,门用绿油兽面摆锡环,俱不得过厅堂正屋制度。一品二品厅堂各七间,屋脊许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桷青碧绘饰,门屋三间,门用绿油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与二品同,但门用黑油摆锡环。六至九品,厅堂各三间,梁栋止用粉青刷饰,正门一间,用黑油铁环……庶民房屋,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天府广记》卷之十六《礼部》下,第189页,北京出版社,1962年。)由高而低等级分明,可以领略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这种等级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状态,朝代可以更替,而这种等级制度却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稳定的延续下来。
    另外,在建筑装饰中,形成了经久不变的题材和内容,动物中的龙、虎、凤、龟四神兽和狮子、麒麟、鹿、鹤、鸳鸯等,植物中的松、竹、梅、菊、兰、荷等花草,都在建筑装饰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用荷来反映出污泥而不染,用松、竹、梅象征人品的高洁,有形象的比拟,谐音的比拟,来展现“天人合一”,反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崇尚和弘扬美好的道德理念。
    这不能不承认,这些东西反映了当时社会稳定的基础,客观上代表了北京古代城市特有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二、从居住建筑看和谐理念
    民居是北京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房屋和墙围成正方形或长方形之院落,即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形成四合院,或无倒座形成三合院,并由多个院落前后或左右扩展,以门、回廊相连接,构成较大的建筑群体。这种布局形式,适合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需要,同时又与阴阳五行、风水学说相结合,使家庭成员在长幼、尊卑、主仆、男女之间,在房屋的居住使用上体现出来。
    北京正规四合院,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有的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在规整的四合院中进了大门还有垂花门、月亮门等等。垂花门是四合院内最华丽的装饰门,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门外是客厅、门房、车房马号等“外宅”,门内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内宅”。体现着在居住环境中的“内外有别”。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展示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四合院内讲究种树种花,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清末民初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四合院中住正房的一定是一家之主,东厢房又因为左为贵,由长子居住。而倒坐房一般是佣人来住。“尊卑有序”在四合院中得以完整的体现。平铺规整的院落组合不仅具备了较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创造了接近自然,利于人际交往(本家、本族)的和谐状态,在小小的自我天地中,一家人可以享受天伦之乐。院落方整的空间,也符合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
    在我们讲述封建礼制下的四合院的时候,也应注意到一些特殊的现象,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基本是正方形的或呈南北长方形的,而我们所看到的爨底下的四合院其规制大体与城里的四合院相仿,而限于山地的条件则是因地制宜,甚至也有东西长方形的院落。这也可以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决定的。
    我们通常看到的四合院的门开在东南方向,几乎所有的宫殿的大门也是开在正南方向。宫殿向南开门,多是传统中“面南而王”作为解释,而民居朝东南,也赋予了“紫气东来”。用五行八卦来解释,东南为“巽”位,按照卦相的解释,象征风,有“顺”、“入”的意思。用五行来解释,此为“青龙”位,为吉位。这些都成为院子在此处开门的解释,升华到理念的高度。
    其实,事物最初应该是人对自然的认知和适应的结果,首先是环境、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决定了门的位置。黄河以北的地区,冬天寒冷,常常刮西北风,不仅门朝南开,不朝北开,甚至北边连窗户都没有。有意思的是距今8000到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半穴居居住遗址——平谷北埝头遗址,所发现的13处居住遗址,竟所有的门都是在朝南的方向。
    事物的多样性组成了多彩的世界,清朝有部风水著作《阳宅撮要》曾写道:“宅之后门不宜正中开门泄气,故便门必须两角上择三吉方开之。”“门不宜多开,多开则气散矣”。有意思的是在通州区西集一带大量院落大门朝南,而院子的北边也有门,甚至是正房也开北门,这不仅与习惯理念不合,而且相悖。在追寻究竟的过程中发现,是京杭大运河把南方的居住习惯引了进来,而且地方志中就有浙江移民在此居住的记载。
    从北京民居建筑来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三、从苑囿看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园林所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其特征是“自然”。诸如“有若自然”、“妙在自然”是对园林艺术的评价。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人们用艺术手段对理想中仙境的摹仿,秦汉时代帝王的理想境地就是神仙境地。秦汉时期开创的“一池三山”模式,就是对蓬莱神话的象征摹仿。“一池三山”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模式,体现着人与神的和谐观念,北京作为东方园林艺术的集大成之地,皇家园林做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北京的皇家园林又集中代表了各种文化,使之和谐共处,融于一体。
    圆明园的建造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精髓,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韵的集大成者。圆明园把各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和谐的加以充分反映,不仅儒家,道家,佛教观念的不同建筑分列其中,而且还把本土与外来文化融合在一起,共处与互补。儒家倡导君王施仁政,仁政必先做到勤政。位于圆明园南部东路的勤政亲贤(包括勤政殿,怀清芬,芳碧丛等)这一组建筑就是标榜君王勤政的。 儒学提倡忠孝节义,长春仙馆是皇帝为太后建的除了畅春园春晖堂外的第二寝宫。 儒学提倡尊师重教,园内不仅有皇子学习的场所还供奉先师孔夫子。
    再有,就是由以佛教与道教为主题的宗教建筑。在圆明园供奉着观音(慈云普护),文殊菩萨,水月观音(方壶胜境),南海洛迦(曲院风菏),欢喜佛(慈云普护),三世佛,弥勒佛,无量寿佛,释迦佛,旃檀佛,开花献佛(月地云居),三宝佛(静莲斋)等等,所涉及的主要建筑群有后湖北岸的慈云普护,御园西北的月地云居(清净地),日天琳宇(佛楼),濂溪乐处南部的汇万总春之庙(花神庙),同乐园北侧的舍卫城(仿自古代印度荞萨罗国都城,俗称佛城),福海东北的方壶胜境。长春园有法慧寺与宝像寺,含经堂梵香楼,绮春园有延寿寺(竹林院),庄严法界,正觉寺等。此外独立于建筑群之外的单一庙宇也有许多。这些地方大多都有僧徒(或为太监充任)念经。再加上各处建筑内部的佛堂,一时间园内梵音袅袅,庙塔林立,整个圆明园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佛学博物馆。
    道教以修身养性,长生不老的玄妙观念迎合了皇帝的需要,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雍正皇帝曾在圆明园内置道道场,炼造仙丹,以求长生。圆明园中日天琳宇(佛楼)西前楼处供奉玉皇大帝,在福海南岸的广育宫供奉碧霞元君。圆明园最为主要的景观是福海中心的蓬岛瑶台,其中“一池三山”的建筑格局模仿了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东海仙山的神仙境界,是皇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作。
    儒,释,道三家文化虽然各有差异,但是在圆明园中大量反映儒,释,道三家主题的不同建筑却共同和谐共存,充实着圆明园的文化内涵,提高了这座皇家园林的艺术品位。同时,在圆明园的长春园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西洋楼”,包括6幢洋楼,3组大型喷泉和若干园林小品。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叠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
    北海的园林建筑其特点就是非常明确地体现“一池三山”(一池即太液池,三山:琼华岛(蓬莱岛)、团城(瀛洲岛)、犀山台(方丈))景观。“一池三山”的布局源自于中国道家关于东海之东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的传说,居住于三座仙山上的人们拥有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药物。由于这一传说致使希望万寿无疆的历代帝王竭力寻找蓬莱仙境。秦始皇是较早以实际行动探寻仙山的帝王,他曾派遣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东渡寻找蓬莱仙境,并“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 营造仙境。其后的帝王如汉武帝延续了这一活动,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的格式变成了辽阔水体环绕三座山体的格式,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北海的“一池三山“正是仿照了传说的仙境中瑶池与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的布局,琼华岛寓意蓬莱,团城(原在水中)摹仿瀛洲,中海东岸的犀山台(原来亦在水中)象征方丈。太液池环绕琼华岛、团城、犀山台,制造出一幅东海仙境图。尽管封建帝王的初衷追求的是自己达到长生不老而采取的愚昧无知的举措,但客观上为我们留下了神话般的人与神和谐的园林艺术。
除上述以外,北海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所作出的贡献。清顺治八年(1651年),建造了高35.9米藏式白塔,其建筑风格源自尼泊尔,由西藏而传到北京,佛塔下面建有喇嘛寺庙。它与北海原来的蓬莱仙岛神话景观,属于两者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但是白塔的建造非但没有破坏北海原有的整体格局,反而与北海原有的建筑一起创造了一种和谐、完美的整体美感,这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融合达成的效果,没有异域文化间的交流是不可能创造出这种特殊的效果来的。
    另外,清王朝将其放在一个如此显赫的位置上,足以反映当时统治者对于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足以反映文化包容对于东方大国维系与发展的意义。清定鼎中原以后,若要以自己几十万人口来统治一个如此庞大疆域、如此厚重文化的汉民族,依靠强弓硬弩是根本做不到的。而利用文化的统治是最佳的选择。清代统治者对北海的改造即是这种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清代入关以后,与历朝统治者所不同的是对前朝的宫殿、陵墓不仅没有改朝换代的毁坏,而且,将其皇宫完整地保留继承下来为己所用。北海也就成为清皇宫的御苑,明朝留下来的亭、台、楼、阁都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还修建了大批汉民族的江南式建筑,这不简简单单是乾隆皇帝喜欢江南式园林建筑而建造的,这实际上是清对汉民族文化的接受和利用,以实现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最终统治汉民族的目的。再者,清对北海的改造原广寒殿旧址上建造起藏式佛教建筑——白塔和喇嘛教寺院,显示了对喇嘛教的崇信和对崇信喇嘛教的藏、蒙等少数民族的尊重和笼络,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塔及其相关喇嘛教建筑的建造,可以说是清王朝一举数得的举措。从这一角度来看,清代统治者对北海建筑的改造创作了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的条件。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东方园林的代表,全园建筑多仿中原名景,但建筑形式一律是北方的样式,色彩浓烈、沉稳庄重。同时还有具江南水乡风韵的苏州街,又有反映高原风貌的四大部洲。颐和园中不仅可以领略道教理念的返朴归真、自然无为,而且还可以领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世界。构筑于万寿山顶处的一组组宗教建筑,又显示了祈求佛陀庇护的祝愿。在造园艺术上,昆明湖上也设置了“一池三山”,龙王庙、治镜阁、藻鉴堂三个小岛,以象征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神岛,并采用借景的方法把园外的自然景色都收入到景观之内,从万寿山上看,近处一汪碧水,远处万倾良田,再远处玉泉山宝塔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如此的景致,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评价中,被视为东方园林的典范。
    从北京的园林建筑中,我们可以领略的“和谐”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感受,又可以欣赏,同时又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我们从建筑的角度领略封建社会的和谐理念,可以感悟到和谐是稳定的统治秩序的基本保证,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各种方法,包括各种建筑形式达到社会的和谐,是统治阶级统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03:40 , Processed in 1.12333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