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天桥八大怪,主要是指在辛亥革命以后出现在老天桥民间艺人中的佼佼者和演技奇特怪异者。他们成名于天桥经济日趋繁荣的形势下,在众多的艺人中靠独特的演技脱颖而出以至拔萃,在京城影响较大。当时,在表演和艺术上成功的有二十多位,但各类史料记载和老百姓口头传诵者只有八位。他们是: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表演滑稽二簧的老云里飞、装扮奇特的花狗熊、耍中幡的王小辫、三指断石的傻王、耍金钟的、数来宝的曹麻子、耍狗熊顶碗的程傻子。 (一)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 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人们都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只在天桥露了露头,就不知到哪儿去了。但他却是辛亥革命后在天桥表演绝技的第二代八大怪之一。他的表演被世人称为空前绝后,是由于他会两手绝活儿。 一是驯青蛙,二是驯蚂蚁。 据在天桥居住的古稀老人回忆说:“这个老头儿长得又干又瘦,黄眼珠子,嘬腮、黄胡子稀稀拉拉,身穿一件灰色长袍,举止上十分斯文。” 这个老头儿上场子时总带着四样道具,一个大罐子,一个小罐子,一个细脖儿的瓶子和一块长方形木板。开场后,他把木板平铺在地上,先将大罐子口打开,嘴里头念叨着;“到时间了,该上学了!”这时人们就看见从大罐子里爬出一只大蛤蟆,跳到木板上便蹲立在中间,昂着头像个高傲的先生正在讲台上。老头儿又拿过小罐,打开罐子口儿后又说:“快上学了,先生都来了,学生怎么还不来上课呀!”这时只见从小罐口处,依次蹦出八只小蛤蟆,爬到木板上,面对大蛤蟆依次排成两行蹲下。等小蛤蟆蹲好了,老头儿又说:“老师该教学生念书了!”再看大蛤蟆,仿佛听懂老头儿的吩咐一样,张嘴“呱”地叫了一声,小蛤蟆随着齐声叫一声。如此这般一叫一答,此起彼伏,真跟老师教学生似的整齐有致。就这样叫过一阵后,老头儿喊了一声;“到时间了,该放学了!”这时,小蛤蟆先起身,依次蹦跳着爬回小罐里。大蛤蟆见小蛤蟆都进了罐子,它才慢慢悠悠地起来爬回大罐子里去。 就在人们围在四周纷纷惊叹不已的时候,老头儿又拿过细脖儿瓶子,打开盖子后嘴里喊:“快出来排队,上操了!”只见从瓶子里爬出密密麻麻的黑黄两色蚂蚁。老头儿一边喊着;“别乱,快排好队!听着,立正,看齐!”老头儿一边下着口令给蚂蚁,一边用手撒些小米。只见混杂在一起的无数只黑黄两色蚂蚁,按照颜色,很自然地排成两队,其两队中绝对没有一只混杂其间的蚂蚁。过了一会儿,老头儿又喊道;“该收操了!”于是你看吧,原本整齐的队伍顿时乱成一锅粥,乱乱哄哄你争我爬地又回到细脖儿瓶子里。 听说过有驯鸟和驯兽的,而且不难看到,但历史上从来没有驯蛙驯蚁的节目。这在古今演艺圈中也确实十分罕见。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对老头儿怪异的表演,特别是青蛙、蚂蚁如此俯首贴耳任人操纵,定会感到不可思议,肯定认为是无稽之谈。然而见过老头儿表演的人提及此事无不津津乐道。 (二)老云里飞 老云里飞原名庆有轩,又名白庆林,是清光绪末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天桥演出滑稽二簧的著名民间艺人,是第二代“八大怪”之一。 老云里飞,幼年时曾在嵩祝成(清同治三年,由太监联名组成)科班坐科,初学武把子,后学“开口跳”(传统戏曲角色行当,武丑的俗称),十岁即登台唱戏,曾扮演过《三岔口》中的刘利华,《连环套》中的朱光祖等擅长武艺而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人物。他的跟头翻得又高又快,在空中翻转一圈才落地,这个动作在京剧舞台上被称为“云里翻”。因此后来他在天桥撂地卖艺之后,自称“云里飞”。 老云里飞改行到天桥撂地摊卖艺纯粹是为生活所迫无着落。1900年8月14日,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隆裕皇后及一群宫眷大臣们仓皇逃往西安,仍没有忘记娱乐消遣,命令一批艺人随往西安,老云里飞便是其中的一个。慈禧太后对百戏杂耍无所不好。就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死后,“国丧”期间,不许唱戏。不唱戏老云里飞就得饿肚皮,没有办法,他才到天桥去撂地卖艺的。由于他武功根底扎实,能翻能打。他演唱时既没有戏装、盔头,也没有化妆。他用一顶纸烟盒糊的帽子和一件大褂,权当演出时的装扮。表演时他一人能同时扮几个角色,连说带唱,语言幽默诙谐,观众十分爱看呀的表演。 1918年,老云里飞受洗礼,成为天桥演艺界当时众多的民间艺人中唯一的一位基督教徒。 著名艺术家朱国梁曾说过:“白庆林是满族人,武功很好,能在平地上跃到空中翻两个跟头,好像在云中飞腾一般。大家送他一个外号叫云里飞。后来他老了,飞不动了,就改说西游记。他冬天穿件灰布面羊皮袄,上套红毡马褂,青裤黑鞋,一把胡子拖的长长的,很有仙风道骨的样子。他的儿子白宝山,也练了一身好功夫,就顶了‘里飞’这个名字在天桥卖艺。人们便把白庆林称为‘云里飞’了。” 老教师胡道生先生曾说过;“云里飞是天津著名相声演员白全福的祖父,原在四喜班社,与谭鑫培同台演出京剧,他的武功好,有一手武功绝技。后来年岁大了,唱不了戏了,就改说评书,每天在天桥说全本《西游记》,每当说到美猴王,还要带上武功。” 相传老云里飞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拜评书艺人亨永通学说的《西游记》,他恪守祖师爷安太和的成规,于每次说书时,都以渔鼓为号,兼卖“沉香佛手饼”。又由于他昔日坐科有良好基础,所以他的表演是说唱与功夫相结合。每次说书前渔鼓敲打之后,先唱一段与评书内容有关的戏词,然后书归正传。 老云里飞说《西游记》,注重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加工,在创造。比如“无底洞”一段,对孙悟空深入陷空山无底洞与李天王的义女老鼠精纠缠到底、不制服妖精决不罢休的机智勇敢;对猪八戒的性格憨厚、行动蠢笨而又贪懒好色,最终还是勇于助战,用心协力降伏妖魔;以及唐僧在老鼠精的摆布下魂飞魄散、涕泪交流的心情,他都能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地表演出来。 老云里飞除在天桥表演外,还经常到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四大庙会演出。他并不全靠说唱赚钱,而以招徕顾客买他的药糖。他的说唱生涯约二十多年,1934年后逐渐销声匿迹。 (三)花狗熊 花狗熊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在天桥撂地卖艺的民间艺人。他是河北定兴县人。他以黑墨涂面,用大白粉画眼圈、鼻梁子和嘴,头上戴假小辫儿,加上他胖乎乎的五短身材,扮相奇特,所以得了个“花狗熊”的外号,在天桥也是数得着的人物。 花狗熊在天桥演出时,总是和自己的老伴合作。据在天桥观看过他们二人演出的老人回忆,说花狗熊个儿不高,人又胖了点儿,一张圆脸上布着几条深深的皱纹。他是用锅灰涂脸,把一张胖脸涂得乌黑,然后用白灰画眉毛,头顶上戴个假小辫儿,两只眼睛显得特大,可老是恍恍惚惚的样子。他上身穿的是一件补丁摞补丁的黑布褂子,裤子上也补着补丁,往场中一站,真是又呆又傻的花狗熊了。他在天桥演出的时间不太长,谁也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至于他老婆就更没人知晓了。 他演出时,腰里总挂着一把破铁壶。鼻孔里一边插一只用洋铁片做的哨子。他随手捡砖头瓦块敲铁壶,再使劲用鼻子吹哨,丁当噗嗤一阵乱响,加上又蹦又跳又说又唱,瞧上去还真跟个狗熊似的。 他老婆就更逗人了,长得模样也还可以,眼角眉梢一笑一挑,风流无限。她穿上红衣、绿裤、红鞋,再把脸抹得希奇古怪的,看上去就使人觉得可乐。特别是她头上的短辫子,长发绾过来,又折成三截,用红毛线一扎,活像个七八寸的短棒槌。加上她故意走路时一俯一仰的摆动脑袋,那短辫在脑后一低一昂地引人发笑,确实有些不雅观。但是在那个年代,只能用这种低级庸俗的表演方能迎合市民的心理状态,只能用这种办法吸引观众。 花狗熊夫妻二人,每天都是一前一后,边走边扭来到天桥市场。一路上便招来了一大群寻开心的观众,等到了一处较大的空地上,花狗熊便掏出白粉往地上画个圈儿,人们也就围着圆圈站好,这时他们的正式演出便开始了。夫妻二人在艺术造诣上可能是都不太高,他们在场上扭一会儿,唱一会儿的,唱扭了,花狗熊老婆便把铜锣翻过来 向观众讨钱,要过钱后又接着表演。很多人还是挺喜欢看他们的装扮和表演的,把他们称为第二代的天桥八大怪之一。 (四)耍金钟的 耍金钟的,姓什么?叫什么?是哪里人?天桥老辈人无人知晓,老人们只知道许多看过他的表演艺术,只知道他被广大观众公认为第二代“天桥八大怪”之一。 耍金钟的,是以表演与观众直接沟通而让围观者倍感新鲜有趣而名声在外。 他耍金钟所用的道具,是一口用水银擦得锃亮如镜子一般的小铜钟,几幅贴在木板上、从平面看去不成比例参差不齐的画,这些画经弧形的铜钟一照,映在铜钟上便又成比例整齐了。他再转动铜钟,画上的人物、花鸟、树木、车船等等东西就都活动起来了。据看过的人讲就像而今看电视有人在屏幕上奔跑,有路过许多景色一样的感觉,但是整齐的画和东西成比例排好,在铜钟上映出来的影响就不成比例了。耍金钟的在表演时,他还让观众过来站在铜钟前去照照,映出的影像就会又瘦又长,就会跟站在哈哈镜前的感觉一样。观者在感到希奇有趣之时,往往都会不禁会站到近前试上一试,切身体验一下。在新鲜感觉的趋使下,围观者每日都不少。 这种奇特的现象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看来,其中道理并不难解释,但在上百年前老天桥平民百姓大字不识的多,科学知识相当缺乏的时代里,这种表演就不能不吸引人了。 (五)程傻子 程傻子又叫程狗熊,但他的真名叫程福先。杂技之乡的河北吴桥县人。他来天桥撂地卖艺后,后来把家眷也从老家接来了,曾住在崇文区榄杆市温泉浴池对面的临街院子里,安家落了户。他在天桥表演时总是先耍狗熊后顶碗。 程傻子驯养的是一只黑熊,体形肥大,性情凶悍,但对主人程傻子却非常俯首贴耳,十分听话,所表演的一招一式都很出色。这只狗熊能由易而难地逐一表演作揖、磕头、直立行走、前掌摇串铃模仿江湖算命先生或江湖郎中、钻竹圈、蹬木球、耍扁担、拿大顶、翻跟头、耍钢叉、与人摔跤等等。每逢表演完一场之后,程傻子便喂点儿东西给狗熊吃,顺手拍拍它的脑袋,表示鼓励。 过去老北京人没处去瞧动物,更不用说是狗熊这种肉重身沉的肥大动物了。清朝乾隆时代的郡王傅恒第三子富察氏福康安的私人别墅,俗称“三贝子花园”,于1906年开辟为万牲园,即今天的北京动物园,里面养了许多动物,专供达官显贵游玩观看,票价十分昂贵,一般的平民百姓是去不起的,没有他们观看的份儿。所以程傻子的耍狗熊的表演场子,每天都是观众如堵,生意格外兴隆,这中间自然是下层人居多,也有一些有身份的贵族显宦来看程傻子表演驯狗熊节目。 程傻子的表演场子与其他艺人略有不同,一般撂地摊只需用白粉画圈就可以了,而程傻子却在场边围上木栏杆,为的是避免在观众拥挤时发生不测。 这只黑熊有个最精彩的节目,是用两只前掌耍弄一杆雪亮的钢叉。一是在胸前转动,二是要在胸前并绕脖子转动,其模样活像一个初学武术的傻大个子,动作笨拙迟缓,模样憨态可笑,加之大钢叉上的钢环舞动时哗哗作响,观者极为感到新鲜好玩。表演完节目后,大狗熊便直立行走绕场一圈,并伸出两只前掌向观者做作揖致谢状,待观众纷纷投进钱后,大狗熊才卧地休息一会儿。 耍完狗熊后,程傻子便开始表演顶碗的节目。 十三个大小不等的瓷碗一层一个,一直摞到十三个碗,从下到上碗越来越小,远望过去,就像一座十三层的玲珑宝塔一般,使在场的观众无不惊叹。顶碗之后,他还要做出倒立、卧鱼等高难动作,使围观的人群在惊叹之中无不叫绝。顶碗表演不仅技巧要精,还要有灵活的腰腿与充足的力气。确实,这也真是程傻子的一手绝活儿。于是有人做了一首打油诗赞程傻子顶碗道: 程傻登场不耍熊,十三宝塔耍尤工。 要知饭碗熊牢固,第一全凭顶上功。 程傻子年老力衰之后,因黑熊病死而改行,好在他是杂技之乡出来找饭吃的人,就以变戏法养家糊口度日。他的后代程文林、程文祥兄弟俩,也是子承父业,以“武彩拉子”(行话,即指顶碗、舞盘儿、耍木球等技巧)撂摊卖艺,也都成了天桥著名的民间艺人。 看来程氏兄弟玩的活儿比他们的长辈多了,也算是有出息了。 他们兄弟俩舞盘是根据汉代的盘舞演变而成。盘之圆心处钻有小眼儿,插在木竿顶端的铁针上,手频频摇动,令其旋转如飞,双手各举三至四块瓷盘,同时旋转,并做出双臂交叉,“前桥”(正跟头)、“后桥”(反跟头)以及“乌龙绞柱”(脊背着地,挥臂抡腿拧身连续翻滚)等高难动作,而所有的盘子伴随着动作旋转不停。 至于程氏兄弟的耍木球,是开演时的小节目。双手将三个木球(有时亦用木棒或酒瓶)掷而接之,循环往复,使其腾空旋转,良久不落地。这个小玩意儿是用来招人,将人吸引过来好赚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耍狗熊的程傻子所没有想到的,这大概也是程氏之门风罢。 (六)曹麻子 曹麻子本名叫曹德全,北京大兴县青云店人,农民出身。他于民国元年进京在天桥靠“数来宝”谋生。 据见过曹麻子的天桥老辈人说,曹麻子个头大,一副猫脸,上面有几颗稀疏的麻子,两只眼睛总是眯缝着,显现出滑稽相来。他的头上总戴着一顶旧呢子帽,长头发绾着梳一短棒槌,浑身上下可能就是他手里拿着的那对牛胯骨还值点儿钱。他那两片子牛胯骨不比别的东西,俗名叫“金钱骨”,一片足有二斤半重,两块就是五斤。略呈扇面形的两片骨头上下钻两个眼儿,上面各系有一个大铃铛,一个红绒球,下面还缀一块尺余长大红布。他一面敲打牛胯骨,一面数来宝。曹麻子的脑袋瓜特别灵,口齿还灵利,看见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不用事先编好,出口便能说上一段,真是演艺高超,骨头一敲钱就来。 “数来宝”是曲艺表演中的一种,很久以前便在北方各地流行。在表演中主要是一人或两人说唱,以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胯骨拍打为节奏。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并且经常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这种艺术形式最初是为乞丐沿街乞讨服务的,老辈人都知道,昔日名为“善人知”,于各种买卖铺户门前,见景生情,即兴编词,说一些叫店铺掌柜的喜欢听的吉庆话以求得赏钱的一种形式。例如:“老爷您,发慈心,买卖好,获千金。”“叫声太太赏俩钱,福寿康宁万万年。”在那个年代,流浪街头的乞丐到处都有,形式各有不同。京城的乞丐一半都集中在天桥,晚上便住在山涧口一带的鸡毛小店。在天桥一带,以数来宝为艺者很多,并逐渐有流浪街头改为固定在小型场地内演出,加入了撂地为生的民间艺人的行列,不仅如此,数来宝说唱内容也有所变化,善于创新的艺人开始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并由此产生出“曹麻子”这样的著名艺人。 曹麻子并不是最早在天桥演唱数来宝的民间艺人,然而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创新,根据历史重大事件创作了《推翻满清》、《北伐成功》及《大实话》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唱段。其中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譬如《推翻满清》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其词如下: 金钱板打响连声,不说如今表前清。 专制时代人民苦,人民饿成骷髅骨。 自从光绪庚子年,北京闹了义和团。 四外刀兵人慌乱,北京城里冒黑烟。 大师兄,红灯照,她的来历不知道。 洋兵来了惊銮驾,西太后去奔西安城。 骨板一打响连声,不说如今说钱清。 慈禧垂帘来听政,光绪皇帝被架空。 太后投降不争气,洋人爸爸坐朝廷。 兵荒马乱人民苦,锅里野菜合根煮。 可怜饿得皮包骨,男女老少成骷髅。 同盟会有孙中山,废除宣统掌大权。 从此满清被推翻,百姓才得见青天。 这一段《推翻满清》,通过简短而通俗的语言形式,将清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和劳动人民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一一表达出来。 曹麻子当年在天桥演唱的《大实话》段子,充分反映了广大群众生活中的经验和思想,具有很强烈的劝诫作用,琅琅顺口,易懂易记。其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骨板一打响连声,说段实话给您听。 林中树木有高低,世上人多心不齐。 只顾各扫门前雪,哪讲什么情和义? 大树一倒猢狲散,各奔南北与东西。 结朋交友要谨慎,须知人心隔肚皮。 画上春牛难耕地,纸糊驴马不中骑。 吃饭还是家常饭,搪寒还是粗布衣。 娶妻别图脸蛋美,免得日后惹是非。 生儿育女别贪多,贪多必定着大急。 要吃要喝又要穿,长大未必有出息。 有朝一日爹娘死,穿白戴孝全是虚。 灵前供晚倒头饭,谁见死人吃了去? 七天以内入了土,气化清风肉化泥。 活时争名又争利,口眼一闭全都没。 万贯家财拿不走,攥把指甲躺地里。 奉劝诸君听仔细,实话一段非儿戏。 这段大实话说得入情入理,因此直到今天还有许多老北京人经常训诫年青人。曹麻子的唱段能以不凡的魅力长久地印在北京人的心里,留在人们的嘴边,这就是平民百姓尊称他为第二代天桥八大怪之一的原因。 (七)傻王 清朝光绪年间,天桥的“傻王”开石,颇为广大观众所瞩目,被尊为第二代天桥八大怪之一。 究竟为什么把这位天桥艺人称之为“傻王”,老辈人有两种说法:有的老人说:“傻王本姓王,因长得膀大腰圆傻大黑粗,所以人们都叫他‘傻王’。”但也有的老人说:“这个傻王生得粗壮高大,一脸的憨厚,一天到晚总是面带笑容。由于他为人质朴又一脸傻呵呵的样子,因此人们都叫他‘傻王’。” 孰是孰非?姑且不论。傻王会气功。他运气之后,胸部和腹部可以禁得住千斤石块的压力。他宽阔的胸膛隆起一块一块的肌肉疙瘩,好似铜墙铁壁一般,斗大的石块砸在胸上,跟夯地似的,砰砰直响,可没砸几下,石头竟碎了,而胸却安然无恙,一点儿事也没有。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胸碎石”之功。 傻王的表演与别人不同之处是,他自己手捧大石头往自己裸露的胸部猛砸,虽袒胸裸腹,赤膊上阵,但他高深的功夫能使石碎而胸无恙。 傻王的“铁掌拍石”和“三指断石”更是见真功夫。 今天我们要真想着“铁掌拍石”和“三指断石”,那只有在电视中的武打中也许会有如此镜头,但那是假的,是虚构的镜头只让演员作个样子就行了。据天桥的老人们说,傻王的功夫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他先将气运到手掌,然后“嗨!”地一声大喊,半尺多厚的石块立刻被拍成碎瓣儿。当年傻王用的可不是现如今有人表演用的红砖头,都是专门捡来的大块顽石,最不济的也的用大城砖。 傻王的“三指断石”的确有惊人之处。傻王将所运之力贯于食指和无名指,并拢后,他虎目圆睁,凝神于石上,三指随吼声猛击石面,如刀砍斧斫一般,遂将石头拦腰切断,再看他的三根手指头,活动自如,安然无恙。观众无不为之拍手称赞。于是,助威之后,纷纷向场地上扔钱。 傻王还有个功夫叫“压石”,这也是个让观众叫好的节目。他在表演这个节目时,他先躺在地上运好气,然后让好几个人抬来百十斤重的大石磨往身上压,压上去的石磨要有七八个,看上去老高老高的。傻王躺在七八个摞起的石磨下面,绷足了劲儿,楞是纹丝不动,一点儿事也没有。 好多人还不知道,傻王还有个拿手的节目。他将一块三百斤重的大磨盘拴上绳子,往脖子上一套,然后放到背后,站直了身子绕场走动。这个节目很惊险,但傻王表演起来很轻松自如。 (八)王小辫儿 北京老天桥的人们都知道王小辫儿是个会耍中幡的高手,他耍中幡有“断梁”的绝技,想当年在天桥十分有名。 中幡是古代仪仗的一种,后来演变为民间各种花会之一种,与高跷、秧歌、五虎棍、狮子、献音、杠箱等花会一样,很受人们的欢迎。 所谓中幡就是一根长约三丈的竹竿作为支撑物的道具,上面悬挂绸旗,旗面长达数米,宽米余。竹竿上部撑有五色圆伞:黄、粉、蓝、红、绿,直径依次增大。竹竿顶端缀以小铜铃铛十几个。伞下为长方形的木框,称为“云盘”。盘上两侧各斜出三角形彩旗一面,称“顺风旗”,盘下两侧系有黄色的“五谷袋”,象征着五谷丰登之意。盘下为木制的幡板,板下悬挂绸旗,旗面绣有各路神佛号。玩幡时,舞幡人要用手、臂、肩、腿、膝、脚等部位轮番耍弄,幡竿不能落地或倾倒。耍幡人要力气足,没有惊人的膂力是耍不了。舞幡人表演中时而将沉重的幡旗高擎在手,时而放至肩头,或用脑门顶,或用下牙床托,继而以左肘颠往右肘,当站定马步,将百余斤幡旗在身前身后旋转数周时,博得周围观众的叫好声和雷鸣般的掌声。物幡时周围有护幡人,以防倾倒伤人。 幡面上所书的字各不相同,一般书写有“晃动乾坤,天下太平”字样。 王小辫儿的中幡上写的字又是与其他中幡不一样,他的幡面上横书“京都王小辫”五个大字,竖写“以武会友,晃动乾坤”八个大字,显得豪爽气派。这是由于王小辫儿在天桥乃至京都,绝不是一般的把势,而是个身怀绝技、演艺高超的民间艺人。1925年,年约26岁的宝三拜王小辫儿为师,学习中幡绝技。要将如此高大而沉重的玩艺儿举在空中并做出种种令人眩目迷神的惊险动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小辫儿耍中幡,他只要往场子中央一站,幡竿上小旗在空中一摇,铜铃便哗楞楞响个不停。这时观众便似潮水般涌了过来,越聚人越多,将场子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个水泄不通。叫好声、喝彩声、掌声连绵不断,仿佛要把整个天桥都震动摇晃起来。 见过王小辫儿耍中幡的天桥老艺人说:“那会儿一到了天桥,远远望去,便会见到他的那竿迎风而立的中幡,竖立在人群中间,煞是威风。” 天桥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朱国梁曾经说过:“王小辫儿身材壮实,个子不高,脑袋很大,圆乎乎的脸,头发稀疏。他留的那个辫子,同脑袋比起来就显得小多了。因此,王小辫儿就成了他的外号。” “他玩儿一个金鸡上架,就是双手把中幡抖动起来,扔向空中,待它落下时用头顶住。还有一种背后剑,就是用一只手倒背着中幡,胳膊使劲儿一抖,就把中幡抖上去了,然后他再用头顶住。” “还有一种牙剑,就是脸仰起来,用牙齿咬住幡竿,使劲儿一抖,中幡往上猛地一窜,能有尺把高,然后再用头顶住。” “他还会老虎大尾窝。什么叫老虎大尾窝呢?就是老虎进窝时,是尾巴先进去,不像狼一样,头先进去。他玩的中幡之所以叫老虎大尾窝,是因为他用臀部顶着中幡往后退,模样有如老虎进窝一般。” “他的绝技是断梁。他双手把中幡抖动起来,扔向空中,等中幡落下时,用鼻梁骨接着。凡是观看的人,那真是惊险无比,无不为他捏一把汗。” 有诗赞王小辫儿耍中幡曰: 天桥人物王小辫,撂地卖艺数十年。 戏耍中幡有绝技,京城内外美名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