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手记 很多次路过居士林的大门,分不清这里是怎样的一个所在,望着高高的大门上悬挂的匾额,启功先生手书“北京佛教居士林”秀颀的七个大字,不敢近前。直到去岁初夏偶然的机缘,才知道它是北京在家学佛信众之正规团体,研究佛教理论与修养身心兼办社会公益事业,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启迪智慧、净化人心。建林迄今已有七十九年的历史。翻看居士林的历史钩沉,默念着“汤用彤、朱光潜、林宰平、俞平伯……”这些曾经于此座谈的学者名宿的尊名,想象着那时谈笑有鸿儒的景象,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天下名山寺占多,居士林不在名山,偏偏居于北京西安门大街这样的市井街巷,人间烟火簇拥之中这样一个简朴的小院落,亦如在家修行的心境,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身在世中而超然世外。在家人,俗家弟子,不似出家僧众为繁多的清规戒律约束,学佛为的是心灵的清净安详,从容自然,时时刻刻扎着靠,绑着头,贴着鬓,不是生活,是演戏,那样的人生太辛苦,生命也就失去了人之初的意韵天然。 居士林虽不是名寺古刹,不似华开莲见,殊胜妙境,却有其不落尘俗的气韵,宛如一棵清隽的微兰,质洁,澹然,清雅而不骄矜,清高而不迫人眼目。春夏之际,植于瓷盆中的水陆草木之花,荷风清嘉,莲叶田田,竹叶葳蕤;讲经之时,维摩讲堂内蒲团朵朵,妙语珠玑,闻者陶陶;如遇法会,居士云集,信众络绎,香烟缭绕,梵唱余吟。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在诗歌、绘画、音乐、建筑等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唐代诗人王维、李白,宋代词人苏轼、李清照等俱是居士,更有清代纳兰容若,这位号楞伽山人的浊世佳公子写下的《中元夜有感》,读来令人动容:“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更不需说弘一法师李叔同,这位风行水流的文墨名仕,一入空门成律宗。 佛教经典如沧海浩瀚,无上甚深微妙法太深邃,我是世俗的小民,触不到菩萨的衣袖,在这千门万户之中,我只轻推一扇窗,只见院落之内一角青石板地,一棵微澹的幽兰所呈现的景致,这幕景致即是有着七十九年历史的居士林。 七十九年,古稀已近耄耋,居士林依然展现着繁茂的生命力,蓬勃生机,佛教中真挚纯净的精神,教化向善的典故……润物无声。如松之盛,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北京佛教居士林原名华北居士林,始建于公元1929年12月,系由当时社会名流、佛教界耆宿胡公瑞霖(字子笏别号妙观)偕同北京在家佛教信众,共集净资,购置西安门大街129号全部房产,房契勒石,告诫来者,申明永为居士道场,不得变卖典当。 自成立,法筵隆盛,经常奉请高僧大德——太虚、常惺、慈舟、倓虚、能海、道源等诸长老莅临传戒、弘法。并常礼请蒙藏活佛为林众传法。一年之内,讲经至一百余座之多,听者云集,多为各大学学生。并组织僧众佛学观摩会,培养人才,鼓励青年僧伽精进。定期举行念佛、诵经、斋僧、放生等法事。创办藏文学习班、佛画班等。抗战军兴,胡公提倡,组织成立救护队,至各医院为招待或看护员,救助伤员,筹措物资,赈济难民。是时佛法,稍具振兴之势。 不唯国内负有盛名,在世界佛教界亦颇有声望,多次与外国佛教团体交流。英国伦敦摩诃菩提学会副会长包乐登居士在本林受瑜伽菩萨戒。奥地利僧人照空法师、美国僧人孤云、默斋法师、哈佛大学教授霍金、美国福开森博士、荷兰高罗佩博士等均来林访问。 1936年,胡公移居五台潜修,佛学家周叔迦接续法筵,与上海佛教居士林南北并称,极一时之盛。创北平佛教图书馆,设研究室,整理和编纂佛教的文物资料,例如佛教金石志、佛教寺塔志、佛教经籍志、佛教论文志、佛教史料类编、古师遗说等。著名学者汤用彤、朱光潜、林宰平、俞平伯等均曾来林参加佛学专题座谈会。 1958年本林房产被外单位辗转占用,作为家属宿舍,活动停止。1979年5月在本林名誉理事长赵朴初居士、本林导师正果法师关怀和支持下恢复活动。延至1994年经本林同仁多方奔走,依法呼吁,得以渐次收回林址。唯殿宇及办公用房皆已残破,蒙海内外诸方大德鼎力支持,众林员善信共襄善举,2001年8月8日,举行修复竣工暨佛像开光双庆盛典。 正果导师圆寂后,共同礼请明旸法师、传印法师、净慧法师、确西活佛、联波活佛、图布丹住持继任导师。赵朴初居士往生后,礼请启功先生继任名誉理事长。 似兰斯馨 如果不是偶然的机缘认识了居士林的吴炎居士,我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个在家信众学佛的团体,不会知道这里延请叶曼老师来为大家讲课;不会知道清贫如斯的居士林在去年四川地震之后,组织百余位林员居士,参加中国佛教协会举行的“为地震灾区消灾祈福大法会”,为此次赈灾法会捐款十万元人民币;不会知道这里自2005年始,长期与阜外医院合作救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弃婴;不会知道每年腊八,这里也像几家北京著名的佛教寺院一样有舍粥的风俗活动,来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不知道这里有对林员居士的临终关怀;不知道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曾经在这里清唱昆曲……当然更不知道居士林供奉的那位四两拨千斤的维摩诘。 《天女散花》的故事即出于《维摩诘经》。相传,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他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者。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为了方便摄化众生,他上自军政,下至酒肆,教化布道。后来他称病卧床,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皆来问疾。佛陀闻知后,派去大智文殊菩萨,率僧众前去探病。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闻之无不感佩。天女闻此殊胜妙语而感动,一时天空花瓣散落……原来禅宗佛学距离我们那么远,又这么近。 居士林,这个小小的院落,它不是梵境清莲,却是那么鲜活生动,是那么可亲可爱,亦如传说中那个亦庄亦谐聪明得只有文殊菩萨才可以与之智慧对垒的在家菩萨维摩诘。 采访结束临行之时,我问吴炎:“居士林这样一个民间社团,事物繁杂,清贫辛苦,节假日无休息,为何对它这般倾心而不惜力?”“它疏散自如,聚散亦欢,淡如水,心里系着最柔软纤细的一根弦,有信仰的人生和没有信仰的人生是不同的,只要这个信仰是满含感激与良善的,即可以慰藉灵魂。”吴炎说。 本文资料由北京佛教居士林提供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8 , Processed in 1.14811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