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李颖

    坐落在京城黄寺大街的西黄寺内有座清净化城塔,俗称“班禅塔”,何为“清净”,何为“化城”?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我和父亲来到这里。由于西黄寺尚未对外界开放,院内除了身披紫红色袈裟的僧人和三个大学生模样的访者,就再不见他人,确有清静之感。

    由来

    “皇帝用九万两白银作顺缘,专门建起称为‘黄寺’的精舍作为我的行宫。它有如天神的林苑……”——五世达赖

    西黄寺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是清政府为迎五世达赖喇嘛入京供其驻锡所建,赐名为“黄寺”。它与东侧的普净禅林相邻,而普净禅林当时已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五世达赖喇嘛曾在那里暂住一日,随即正式进驻这所新落成的寺院。后世习惯性地把五世达赖喇嘛曾驻锡过的这两所寺院统称为黄寺,又按位置分别以东黄寺、西黄寺命名,合称双黄寺。五世达赖喇嘛在进京后的日记中写道:“在距转轮圣王大都治下语言各异、具有二利的禁城北京有两俱卢舍之遥的地方,皇帝用九万两白银作顺缘,专门建起称为‘黄寺’的精舍作为我的行宫。它有如天神的林苑,围墙环绕着房舍,正中的内室和外室之间没有间隙,色彩上,用了大量金箔,光彩夺目。我于十七日抵达那里。”

    为稳定边疆,清朝建立之初就开始以藏传佛教为纽带,联系蒙藏地区。在五世达赖受邀来京后,达赖和班禅贡使在内地和西藏间往来更加频繁。西黄寺作为其在京的驻锡地,圣旨、政令等各种文书通过这里或居住的贡使向西藏地方传达,西黄寺成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政治联系的纽带。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率三大寺堪布及僧职人员,到北京觐见乾隆皇帝,祝贺其七十寿辰。为此,乾隆皇帝具体安排了接待礼仪,并谕令理藩院对六世班禅由西藏启程后的沿途各项事宜作了详细的部署。同时,为接待六世班禅还在承德兴建了须弥福寿之庙,“以备我佛驻锡”;在京城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内改建了两座灰瓦顶楼——班禅楼和戒台楼。

    六世班禅到来之时,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九月初二抵达京城西黄寺,六世班禅在此讲经弘法,名传京城,僧俗信众纷至沓来顶礼膜拜。十一月初二,六世班禅因染天花在西黄寺圆寂,震惊朝野。乾隆皇帝辍朝一日,命京城所有佛寺诵经49天,为班禅超度。

    为悼念六世班禅,颂扬其伟大功绩,制造了两尊银质鎏金六世班禅像,现分别藏于雍和宫和故宫博物院。同时,以七千两黄金造金塔一座,供养大师法体,次年春,将其运回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

    六世班禅圆寂后,乾隆皇帝还敕命在西黄寺西偏建造六世班禅的衣冠塔庙,将其衣冠等物安放塔内。这就是后来的清净化城塔及清净化城塔院——如今的西黄寺。

    六世班禅来京,加强了西藏地方和清朝中央的关系和两地人民的友谊。

    见塔

    塔顶取莲花造型意为佛法清净无染。

    步入西黄寺,仿佛已是另外一个世界。历经战火,曾经的西黄寺如今只剩下清净化城塔院,却也深幽狭长,气势不凡。布局上,塔院采用的是汉传佛教寺院“伽蓝七堂”的传统建筑形式,意为众僧从事佛事活动的地方。“七堂”指山门殿、钟楼、鼓楼、天王殿、东配殿、西配殿和大雄宝殿七座殿宇的布局。现在的塔院里,曾建的山门、钟楼和鼓楼建筑均已无存,只剩下天王殿及以北的主要建筑,天王殿和两侧的僧房环抱成为第一进院落。

    穿过垂花门,只见大雄宝殿院苍柏林立,在冬日里依旧葱茏挺拔,殿宇庄严。塔院内虽然没有了昔日鼎盛的旧景,但那皇家寺院的气势却依旧摄人。

    大殿之后,东西各有一座碑亭,均采用红墙黄瓦歇山重檐建筑结构,东碑亭内是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清净化城塔记》,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在石碑上,记录了六世班禅入京的功绩、建塔的意义;西碑亭则是乾隆皇帝在六世班禅在京病重期间,为班禅祈寿而亲笔绘制的“祈寿长椿图”和题写的《写寿班禅圣僧并赞》。

    两亭中轴线上,在苍柏的掩映下,清净化城塔已隐现其中。

    塔前有一座汉白玉屋宇式的牌楼,中门两侧书有楹联:“香界吉云开佛日辉悬恒普照;法轮圆镜转智珠朗印妙同参”。横批为:“慧因最上”。“香界”既指此院。中门正对的石阶两侧各有一石兽,为张口吐舌、仰天长啸状,忠诚地守护着这座古塔。

    穿过牌楼,登上石阶,不觉中我已站在塔下。忘不了初瞻佛塔的一瞬:俊秀超然,如临梦境,时光像停住了一般。此塔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形制,除主塔外,四周还各有一座八角形式经幢,高7米,各为五层,每层供有8尊佛像。五座塔同在3米多高的汉白玉石台基之上。现北京真觉寺(俗称五塔寺)和碧云寺内的塔也均为金刚宝座形制。

    居于正中的主塔高约15米,为藏式覆钵塔。由塔基(须弥座)、塔阶、塔瓶、塔刹和塔顶宝莲组成,除塔顶外,全部以白石砌成。在八角形束腰的塔基四周,为尺余高、雕有海水画面的1米多宽的塔台。也呈八角形,环绕主塔,似其处于大海之中,与四周小塔一起,象征着须弥山和四大部洲,是佛教世界观的具体物化。塔台、塔阶和牌楼上还雕有许多凤凰造型。凤凰是汉族盛行的吉祥物,在这所皇家寺院里,传达出了藏传佛教祈愿天下太平、六时吉祥的意愿,是汉藏民族艺术的融合。

    塔台上的须弥座还饰以莲花、卷草、祥云、蝙蝠等,其上每一角均有金刚力士造型,呈半蹲状,举着手臂,像是用力擎着塔身。

    须弥座的八面均刻有浮雕,生动地描述了释迦牟尼成佛的历程,从面南正中的“佛母成孕”依次右行,为“太子降生”、“出游四门”、“入山修学”、“修法得道”、“初转法轮”、“战胜魔障”和“涅槃示寂”图,八幅浮雕前后呼应,雕刻技艺精湛。须弥座上塔阶部分有东、南、西、北四面,加之其间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各为三角立体造型。因之,塔阶呈十二角造型,东、南、西、北四面均雕有八尊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

    塔阶之上便是塔瓶,又称宝瓶,正南面雕有佛龛,龛内中为释迦牟尼佛加上左右二尊和塔阶上的三十二尊为“三十五佛”。佛像旁雕有“八大菩萨”立像,即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和普贤菩萨。

    宝瓶之上一层折角须弥座衔接的塔刹部分,以圆形十三相轮造型,从下至上逐层缩小,承起塔顶铜制鎏金花瓣宝伞。其上为两个渐小的花苞,称“宝莲”,东西两侧垂下部分似莲叶的垂带。塔顶取莲花造型意为佛法清净无染。

    清净化城塔主塔结构和形制采取了藏传佛教佛塔的建筑样式,塔上的纹饰多采用我国内地的传统艺术手法,整体布局、结构以印度菩提伽耶式为基调,是藏、汉及古印度佛教诸风格于一身的巧妙结合,使清净化城塔成为清代佛塔建筑艺术上的杰作,享有“北京白塔之冠”的美誉。

    词条

    藏传佛教:早在公元十世纪末,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地位在西藏逐渐得到提升,并不断影响着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蒙古族也是国内各民族中最早接受藏传佛教的民族之一。十三世纪,元朝在西藏推行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封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并向蒙汉地区推行藏传佛教。到了清朝,藏传佛教在蒙藏地区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格鲁派(又称“黄教”)是影响力最大的一支教派。

    清净化城:原来,“化城”是指一时化作的城池。佛经中说,成佛的道路遥远艰难,佛为了拯救众生,使其永不退转,于是在途中化做城池供人休整,并告诫众生此乃幻化之城,应继续前行,不被尘世所迷。“清净化城”就是远离一切烦恼、尘垢、罪恶,引导众生从此岸到觉悟的彼岸的场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8 08:41 , Processed in 1.11124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