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胡同里的鲁迅故居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余列明

摘要: 岁月荏苒,世事沧桑。北京的鲁迅故居除挂牌的这一处之外,其余均已变成居民。只是人们的敬仰鲁迅之情不减,每年都有许多中外游人前来寻访。 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一般指阜城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博物馆内挂牌的那一 ...

     岁月荏苒,世事沧桑。北京的鲁迅故居除挂牌的这一处之外,其余均已变成居民。只是人们的敬仰鲁迅之情不减,每年都有许多中外游人前来寻访。 

    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一般指阜城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博物馆内挂牌的那一处,其实,他还有另外三处没有挂牌的居所。

     绍兴会馆

     1912年5月5日,鲁迅随蔡元培领导的教育部首次来到北京,次日住进绍兴县馆(也称绍兴会馆),地点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7号。该馆由多个院落组成。鲁迅先后在“藤花别馆”和“补树书屋”居住。斯时,他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科长、佥事,主管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教育方面的工作。当年是军阀统治,政局混乱,人浮于事,许多人整天喝茶、下棋、唱戏甚至念佛,尸位素餐。但鲁迅却深知唤起民众、提高民族素养的重要,十分投入地组织开展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对当时京城各图书馆的筹划、创建、搬迁乃至购书充实馆藏倾注大量心血,作出了贡献。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军阀窃夺,国家无望,民不聊生,像一块大石压在他心上,使他一度陷入彷徨、苦闷,工余常以抄摘古籍和墓志拓片消磨时光。经留日归国的同乡好友钱玄同劝说,他才答应提笔参战。当时钱先生任北大教授,正同陈独秀一起编辑出版《新青年》杂志,倡导学习俄国,鼓吹文学革命。陈、钱二位都希望鲁迅为《新青年》“写点文章”。1918年5月,署名“鲁迅”的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引起极大轰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随后他又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小说和一批杂文,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道湾11号

     1919年11月21日,鲁迅由绍兴县馆迁入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居住。为了全家定居北京,实现“兄弟永不分家”的夙愿,他多方奔走,卖掉了绍兴的老宅,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耗资4000余元,买下这座坐北朝南、具有三进院落的宅院。他对许寿裳说:买这房子是“取其空地很宽大,宜于儿童游玩”。鲁迅当时自己并无子女,但两个弟弟都有孩子,他喜欢侄儿们,买房首先想到有利于孩子成长,而不计个人得失。该院分前、中、后三个院落,外加一个西跨院。进门前院十分开阔,有一排三间一套的倒座南房9间,鲁迅曾在中间一套住过,《阿Q正传》就诞生在这里。中院是整个宅院的主体,有高大的正房3间,东、西两间分别住母亲鲁瑞和妻子朱安女士。关于朱安,鲁迅曾说:“这是母亲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正房东、西各有3间厢房,起初是鲁迅的居室和书房,后来西厢房成为周作人的书房,取名“苦茶庵”、“苦雨斋”。后院有一排后罩房9间,是周作人、周建人兄弟两家的居室。西跨院的房子为储藏室和佣人居室。

     鲁迅在这里居住3年零9个月,这是他全家迁居北京后三世同堂、“兄弟怡怡”的一段美好时光,也是这座周宅最兴旺、最荣耀的一段时光。当年,由于鲁迅、周作人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引来许多文化教育界名人登门拜访,青年毛泽东也曾来访(周作人日记1920年4月7日记:“毛泽东君来访”。)八道湾周宅成为京城文化界名人的聚集地。当时,周氏兄弟的经济收入颇丰,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月薪300元,周作人在北大教书月薪200多元,加上两人的兼职、稿费,总收入为一般大学教师家庭的十多倍,生活可谓富裕。

     但是好景不长,鲁迅“兄弟怡怡”的愿望很快就破灭了。1923年7月14日鲁迅日记载:“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县一肴,此可记也。”7月19日,鲁迅接到周作人的信,信上闪烁其词,隐讳影射鲁迅行为不端,让鲁迅以后“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去。鲁迅看后要找他问问明白,他避而不见。鲁迅向来对二弟爱护有加,生活上关心事业上扶持,一个好端端的和乐家庭何以至此?问题还是出在周作人夫妇身上。这几年,全家经济由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当家,鲁迅遇到不顺的事自要稍加劝导,不料遭来嫉恨。三弟周建人在《鲁迅和周作人》一文中说:“她(指信子)并非出身富家,可是气派极阔,架子很大,挥金如土……鲁迅不仅把自己的全部收入交出,还把多年的积蓄赔了进去,有时还到处借贷,自己甚至弄到夜里写文章时没钱买香烟和点心。”“但周作人任妻子挥霍,不敢讲半句不是。”尤其是信子诬蔑鲁迅对她不逊,图谋不轨,这让傲骨凛然的鲁迅感到愤怒,无法容忍。而周作人又屈从妻子,轻信挑唆,拒绝面谈,不惜牺牲兄弟手足之情,最后只好分道扬镳了。1923年8月2日,鲁迅怀着痛苦的心情,携朱安离开八道湾,搬到西四砖塔胡同61号暂住。母亲对大儿子的出走甚为不平,对人说:“(他)亲自买进,设计改建,把一家老小接到北京,倒反而没有权住,想起来都替他心酸。”

     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的房子是一座普通的平民小院,院子狭窄,房屋低矮破旧。院内3间北房,中间堂屋作鲁迅的卧室兼写作、会客室,东间供母亲有时前来看望住宿,朱安住西间。屋里堆满书刊资料和衣服杂物,十分拥挤。经过十多天的奔波寻找,从八道湾那样的深宅大院搬来这里居住,鲁迅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由此大病了一场。

     阜内西三条

     1923年秋到次年春,鲁迅为了安抚母亲,四出奔走,通过借贷筹资800元,购买了阜城门内西三条21号一个平民小院,经他亲自设计改造,建成了一座带“老虎尾巴”和后院的小四合院,1924年5月入住。这就是现在北京唯一保存完好、门口镶有郭沫若题写牌子的鲁迅故居。该院占地400平方米,有11间小房。当年这里不通电也无自来水,房价是八道湾的五分之一,与八道湾无法相比。但是鲁迅却能安之若素,他的高尚境界和人格魅力令人叹服。

     步入故居院门,眼前的小院青砖灰瓦,朱漆门窗,鲁迅亲手栽种的3株丁香树枝繁叶茂,给人以清静温馨的感觉。故居的3间南房,是藏书兼会客室,屋里放有桌椅、书柜,里边套间还放有床铺。当年这是经常高朋满座,鲁迅在此接待来访的著名作家和进步青年。这里还是许多革命青年避难的地方。“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许广平曾同许羡苏一起在此避居。故居的东、西厢房为储藏室和佣人居室。北边的3间正房,东、西两间分别为母亲和朱安的居室,中间堂屋是洗漱和吃饭的地方。堂屋向北接出去的一间八九平方米的小屋,即“老虎尾巴”,是鲁迅的写作室兼卧室。北边窗下,用长板凳和木板架起一张单人床,床上放着被褥和枕头。白布枕套上,许广平亲手绣制的花束图案和“卧游”、“安睡”字样依然可见。东边靠墙放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砚台、毛笔、茶杯和一盏煤油灯,墙上挂有鲁迅留日时的老师藤野的照片。西墙挂有“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的条幅。鲁迅在这里居住2年零3个月,他身居陋室而胸怀全国,白天忙于办公,晚上挑灯夜战,夜以继日,在这里创作了小说集《彷徨》、散文诗《野草》和杂文《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大量翻译作品。这里还是鲁迅同许广平由师生相识,到相知、“携手”的地方,1934年鲁迅赠许广平一首诗中有“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之句,从1934年前推10年,正好是1924年他入住这里的时间。他对这里一往情深,晚年定居上海之后,还于1929和1932年两次回这里探望母亲。1956年,党和政府在故居东边兴建了鲁迅博物馆,故居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1979年,鲁迅博物馆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三条故居正房

砖塔胡同


绍兴县馆旧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5:25 , Processed in 1.09812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