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街巷大多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少有斜街。斜街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因旧河道自然形成,要么是人们走出来的“捷径”。枣林斜街即是当年踩踏出来的一条土路。 枣林斜街曾是一条东口与牛街相通从东北斜向西南的田间土路,它的形成与外城西南隅的崇效寺有着渊源。清初,崇效寺存有一幅《青松红杏图》,因图上写有历代名人的题词遗墨而倍显珍贵,寺僧视此图为“镇寺之宝”。寺北植有大片的枣林,一到暮春时节,枣花如雪,因而崇效寺又被称为枣花寺。入秋之后,红枣与夕霞相映,火红一片,呈现出云蒸霞蔚之势,堪称一景。崇效寺声名鹊起,引得城内文人雅士趋之若鹜纷至沓来。当时崇效寺所处外城的荒郊野地,寺后种植的枣林以北大片地区是明朝埋葬太监的坟地,座座坟茔四散其间,沟塘遍地,野草萋萋,人们称这一地区为“王子坟”和“老君地”。但从内城到外城西南隅的崇效寺观花赏图,必须要经过这一地区,人们为了绕坟躲塘寻找捷径,曲曲折折抄近路而行,年久日深,踩踏出一条弯斜的土路。 清同治、光绪年间,崇效寺僧人在寺内培植了众多的牡丹花,其中尤以墨、绿二色牡丹冠绝京华。每到暮春三月牡丹进入盛开的季节,居住在内城的达官显贵都把到崇效寺踏青赏花看做是一种时尚,文人墨客、布衣百姓也是游人如织,人走、马行、车轧,人们均由内城经牛街走这条土路斜插至崇效寺。 清末,在外城西南城根儿火药局旧址兴建的度支部印刷局(今北京印钞厂前身),成为北京最大的印刷业工厂,工人多达二千余人,工人们从内城往返上下班也均走此路抄近而行。此后,随着人口繁衍增加,人们在土路两侧筑屋而居,形成街道。后来,印刷局出资对土路进行大规模的拓宽整修,并在路两侧广植槐树,路的东北口临牛街处设木制牌楼一座,匾额上书“印刷局路”。如今我们从一些遗存的巨槐分布上,还能看出这条路弯斜的大体走向。 1954年修建白广路,此路被一分为二,土路的西南段靠近崇效寺的部分成为华北电管局的办公地和宿舍群,而东北部分只剩下从牛街到枣林前街的这一段,改称为枣林斜街。 靠近枣林斜街西口路南,是一家煤铺。煤铺东边不远的路北,是我的小学母校,因为校园建在埋葬太监的坟地上,因而得名“老君地小学”。在这所校园里我度过了六年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进入校门,一排树皮斑峋的枣树映入眼帘。每到秋天,硕大的红枣挂满枝头,每个孩子都能分到一搪瓷缸子的大红枣。 枣林斜街两侧分布着许多密如蛛网的小胡同,那些胡同里居住着我众多的小学同学,像枣林夹道、枣林北里、甄家胡同、巴家胡同、西大胡同、石羊胡同、牛街四、五、六条等等。如果说枣林斜街是一条动脉血管的话,这些小胡同就像与之相连的毛细血管。对枣林斜街上这些小胡同出奇的熟悉,要得益于小学假期实施的联络网。那时在放寒暑假之前,各班的班主任老师都会组织全班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联络网的路线图,目的是如果假期学校组织活动,可以随时将同学招之即来。联络网以学校为中心,以离学校最近的同学为起点,分多个方向呈放射状分布,一旦学校或班里有事,就会有一个个幼小的身影奔走在古老的斜街上,一个找一个,在很短的时间里全班就会迅速集合完毕。 如今枣林斜街已经彻底消失了,但童年的记忆仍然挥之不去。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5:25 , Processed in 1.08590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