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再读昌平山水记

2002-12-1 12:00| 发布者: 李富厚

    196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依据《顾亭林先生遗书汇辑》,校订出版了《昌平山水记》和《京东考古录》合订本。全书共64页,而前者竟有42页,约2.4万字,分为卷上卷下,竖排版,繁体字。《昌平山水记》记述了旧时昌平州的山川河流、地名掌故、府衙建制、关防军备、人物春秋,是不可多得的内容翔实的史实资料。

    《昌平山水记》的作者顾炎武(1613—1682年),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是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明末清初,切身感受了社会的动荡危机、政权的腐朽衰败、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为此,他呐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久传不衰的处世主张。顾炎武在27岁参加乡试落第之后,不免“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他评论明末的文人墨客“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认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认真研讨实学,凡有关国家兴衰及民生利害的,都一一讲求。他在地理学、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造诣高深,著述颇丰,是清初学术史上学者们公认的“通儒”之一。

    1645年,顾炎武在家乡昆山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应该研究“当世之务”即研究现状,考证“六经之指”即考证历史。因此,他断然弃绝科举之路,发愤研究经世之学,遍览历代史学群书。于是,他用骡马驮着书籍,漫游山东、河北、山西、陕西诸地,真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所到之处,辑录各地山川地理、农田、水利、兵备、物产、赋税等资料;从具体的历史地理、民间疾苦的研讨中,寻求经世致用的有辅国计民生的道理。1659年,年近半百的顾炎武来到北京,由京城德胜门向北边走边写到昌平州,再写至周边的所见所闻。在以后的19年中,他六次拜谒天寿山前的明十三陵,写作长诗叙述陵区的景物风光,从而表达出浓厚的爱国思想。

    顾炎武成年累月地旅行考察,用两个骡子驮着书籍,深入城镇村庄、边塞重地,把实地考察所见与史书记载一一参考对照,考证了许多前人著作的正误。明代的昌平州不只是如今的昌平辖区,还包括当时顺义、密云、怀柔三县,因此,《昌平山水记》中不乏顺义、密云、怀柔的历史地理状况。如,“帝后入葬与陵墓规制”、“后汉张堪在狐奴县开稻田8千顷”、“元朝丞相脱脱在白河边屯田种水稻”、“顺义许多土地被皇庄强占,小民失业,无所控诉”。顾炎武风餐露宿,结合正史传说,访求老翁,实地考察耗时长久,正如其自述的“频年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一年之中,半宿旅店”。

    《昌平山水记》堪称顾炎武丰硕研究成果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昌平山水记》记述简洁,次序清楚。顾炎武的同乡好友王宏撰称赞其“所著《昌平山水记》二卷,巨细咸存,尺寸不爽,凡亲对证,三易其稿,而亭林犹以为未惬,正使博闻强记或当有人,而精详不笱,未见其伦也。”王宏撰的评价绝非溢美之词。笔者按照特定的方向再读《昌平山水记》,感觉到对于全面了解历史上昌平地区大有裨益。由于体裁、体例的限制,与《光绪昌平州志》记载相比较,《昌平山水记》对于同一人物、事件、地点的记载,尤其显得生动、细致。《光绪昌平州志》犹如树的枝条,《昌平山水记》好似片片叶芽,印证补充的效果十分明显, 两本书相得益彰。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景物有存亦有失,有的古建坍圮,有的人去村无,有的泉水干涸。失去的恐难再现,幸好顾炎武给昌平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昌平山水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9 , Processed in 1.09105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