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千年一姓杨家峪

2002-12-1 12:00| 发布者: 竹聿

  杨家峪距门头沟区斋堂镇政府15公里。历经千年的古老山村至今不离不弃传统文化的禀赋,到处弥漫着乡土气息的芬芳。

  杨家峪村落环境的建设尊奉“天人合一”的传统,崇尚自然,彰显人本,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理念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黾”字形村落布局随山就势,严谨和谐、功能齐全。二十余座四合院民居,依山形地势高低而筑,灵巧多变。影壁门楼、宅舍庭院,变化有序、尊卑分明、精到别致。青砖黛瓦、重檐飞脊的房屋,山石铺就的台阶和街巷,做工考究的砖、石、木雕,优美多姿的装修、彩画,文辞隽永的楹联、榜文,依然朴实雅致,色彩斑斓。

 

  杨家峪的娘娘庙最初供奉的是九天玄女,后改为道家的“三洞教主”,最终是龙王、树王、虫王。为村民提供了祈雨祭祀、祷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场所。村内还有五道庙,村民在此祭送亡灵。当年,敬天、敬地、敬神灵的活动和积德行善的传统箴规,抚慰了村民的精神渴求,约束了村民的行为,醇化了乡风民俗。

  不足百户的古山村杨家峪,有五眼水井,五盘碾子。

  杨家峪地处高山峻岭,可是向来泉水丰沛。除村南的时令小溪桃树涧外,村中还有五眼水井,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并以读井、织井、长寿井、耕井、姝井命名。年年岁岁,从这五眼水井中汩汩而出的,不仅有千年不竭的甘泉清流、还有质朴厚重的乡土文化,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早先,杨家峪有碾坊一座,清光绪年间因火燹而毁。1951年杨家峪重修扩建碾坊。与众不同的是,新碾坊的中间墙上不但有村长用七言韵文写成的碾坊公约文告,而且还书就了一副“运旺起村村起运,人能兴地地兴人”的回文对联。

  千年一姓,全村的人都姓杨。杨姓可分为两支:先移居进村的是“大户杨家”,迟来的是“小户杨家”。虽有大户杨与小户杨之分,但村民都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杨字。两户杨家在村中设立了宗族祠堂,共同以续家谱、祭祖坟、尊楷模等尊先敬祖的传统形式,对族人进行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教化,培养他们勤勉孝悌的集体品质和互相提携的德行,交织起了全村杨姓分而不离的世代亲情。

  在杨姓族人中,先后涌现了多位忧国忧民的贤达尊彦。

  为度水旱之荒,解村民于倒悬,杨茂发曾两次开仓放粮数万斤,受到清廷嘉奖。康熙皇帝敕赐金匾“敦伦堂”,表彰杨氏家族敦伦睦族、团结互助、奉献乡里的整体素质和公德精神。

  杨文波的母亲24岁守寡,含辛茹苦,把儿子培养成为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为此,1918年农历六月,宛平知县汤铭鼎会同知名士绅,呈请当时民国大总统冯国璋题字,为杨文波的母亲授“节励松筠”贞节匾两块。

  还有终生探求“自由、民主、平等”之路,挚爱乡村教育事业、为民除害的杨文波;因学绩卓著受宛平县“畔水峰高”金匾嘉奖的杨子芳……

  杨家峪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正心、修合的历史。这其中,探寻真理的追问、高尚品格的塑造、精神境界的升华,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05:40 , Processed in 1.09008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