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手记 “为祈丰年登九重 圜丘膜拜祝苍穹 回音互闻疑互答 万户千门响织耕” ——《天坛》 这枚规律不工整,又不和音韵的偈子是我为篆刻名家宋歌先生的中国印所配写的。天坛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地,集坛庙、园林的建筑特色于一身,天坛的祈年殿、圜丘、回音壁是北京人如数家珍的骄傲。而圜丘更是由于皇帝在此祭祀祈雨的典礼而被赋予神秘的自然力量与宗教色彩。我们中国人是非常重视礼的,“礼”源自“六艺”。 所谓六艺,六艺之说有二。其一:《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二: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无论在哪种说法中,都有“礼”,天坛的雩祭为清代“国之大祀”,是清代天坛三大祭天(冬至祭天于天坛圜丘、孟春祈谷于天坛祈年殿、孟夏常雩祭天于天坛圜丘)隆重典礼之一,此典礼据档案记录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的光绪皇帝末年。孙小楠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中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笃信天上、地下分别住着玉皇大帝及各路神仙,包括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土地等天、地神灵,它们听从玉帝的指令和调遣,对人间施展各自的本领。水是生命之源,万物靠水滋养。古老的中国一直是以农耕业为主,世代靠天吃饭的生灵,只能把丰收的希望寄托于上天的恩赐,因而他们就要不断地祈祷、礼拜这些他们认为能够赐福的帝神。于是就产生了“雩祭”。雩(yu,读鱼)祭,亦称雩祀,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源自何时,已无从考据,只能以“历史久远”来概括,《春秋传》即载有“龙现而雩”。其注释为:龙星于每年四月(农历)间显现在东方的天空,此时大地万物也正值生长旺盛之期,急需更多的雨水浇灌,所以举行祭天求雨礼为正当之时。随着历史的发展,雩祭由民间祈祷活动逐渐上升为皇权统治下的国家祀典,在京师由皇帝亲祭或派遣亲王祭祀,地方辖区则由地方最高官员祭拜。封建社会发展到最后一个王朝——清朝,雩祭已形成了最完善的典礼礼制,北京天坛圜丘坛定制为历朝皇帝(除雍正皇帝)祭天祈雨的场所。 雩祭之典分为两种:“常雩”和“大雩”。常雩,古义为“每岁常行之礼,祭告天地神灵为百榖祈膏雨”。它又包括两类:定期和不定期。定期就是每年孟夏之月,龙星现于天空之后,占卜日期举行致祭,即使雩祭时不旱,亦为雩。不定期就是指雨量不足,因旱而雩。大雩,是专为大旱而设之雩礼,孟夏常雩之后,旱甚,则大雩——大雩礼不得轻易举行。 雩礼九项 云汉八章 随着典仪官唱赞“燔柴迎帝神”,奏响迎帝神乐,燔柴炉内袅袅青烟徐徐升上天空,祭拜典礼正式开始。 祀日,黎明时分,皇帝穿着祭服,前导仪仗,后随陪官,由天坛斋宫乘辇至圜丘坛。 圜丘坛第一层,也就是最上层,朝南方向,摆放着皇天上帝的牌位;第一层的东西向摆放着圣祖(清代已故皇帝)的牌位。四从位神牌在第二层,大明(日神)、星辰西向,夜明(月神)、云雨风雷东向——这是遵照冬至祭天的“圜丘之制”而设位。各神位前均设有青幄(帐幕)。各神位前均按定数陈设祭器、祭品,包括帛、犊、簠、簋、笾、豆、尊、爵、炉、灯等等。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坛下,分左右悬挂。皇帝首先来到祭坛第二层拜位前,陪祀诸王、贝勒站位于第三层阶上,贝子、公爵站位于阶下,百官站位于外壝棂星门外,按顺序左右排列,所有人均面向北面。 随着典仪官唱赞“燔柴迎帝神”,奏响迎帝神乐,燔柴炉内袅袅青烟徐徐升上天空,祭拜典礼正式开始。皇帝在赞引官恭导下,升上祭坛的第一层上帝位前,先上三柱香,再奉上三瓣香,然后依次到列圣配位前上香,回到第二层拜位,行三跪九拜礼,众官随跪叩。第二项,奠玉帛:奏祭乐,皇帝升坛,将玉(苍璧)、帛奉上。第三项,跪进俎:奏祭乐,皇帝升坛,将胙(zuo,读坐,祭祀用肉)牛奉上。第四项,行初献礼:皇帝升坛诣上帝位前,跪献爵,放在正中位置,然后所有人俱跪,司祝官站到坛中心的“天心石”上,跪读写给上帝的祝文,读罢奉祝版跪安于上帝位前帛匣,皇帝率群臣行三拜礼。再到配位列圣前依次献爵行三拜礼。此过程中,祭乐响奏,舞生伴舞。第五项,行亚献礼:皇帝升坛,依次跪献爵,均放于左边,仪节同初献礼,只是不读祝文,依然是祭乐响奏,舞生伴舞。第六项,行终献礼:皇帝升坛,依次跪献爵,均放于右边,仪节同亚献礼。四从位神牌前上香、奠帛、献爵、行礼,由指定的分献官完成。饮福受胙:奏祭乐,皇帝跪受福酒和胙肉,皆行三拜礼。最后,皇帝率群臣行谢福胙礼,三跪九拜。第七项,撤馔:奏祭乐,礼部堂官到上帝案前,一跪三叩头,捧苍璧退。第八项,送帝神:奏祭乐,皇帝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第九项,望燎:有司奉送祝版、帛、馔、香至各燎炉(焚化配位和从位供品置燎炉,焚化上帝位前供品置燔柴炉),奏祭乐,皇帝由内壝南左门出,至望燎位望燎。待祝版、帛烧到一半时,赞礼官奏礼毕,皇帝更衣回銮。 大雩与常雩在礼制上略有不同。致祭前一天,皇帝派遣大臣要祗告太庙列祖列宗,所以第二天圜丘坛设位时,只设皇天上帝位和四从位。祀日,皇帝穿雨冠素服,入坛致祭,陪祀王公及以下各官都穿雨冠素服。三献礼终,祭乐停止,由十六名穿着为一整体的舞童,手执羽翳,进入坛位,起跳“皇舞”,同时歌咏乾隆皇帝御制云汉诗八章。其余仪式和乐章均与常雩礼同。 降雨了,再派遣大臣穿朝服,按常仪去行礼,叫“报祀”。 顺治躬祷 康熙祈雨 康熙皇帝对皇子及大臣们说:京师初夏,几乎每年都缺少雨泽。朕临御五十六年,约有五十年祈雨,所以每到秋天收成时,庄稼都是成熟而饱满。 清代皇帝为祈雨而至圜丘祭天,档案最早记录为顺治十四年(1657年)。据记载,此次顺治皇帝致祭礼毕,尚未还宫,即降下大雨。于是,顺治帝在这一年定制,“以岁旱躬祷郊坛”。康熙皇帝即位后,承袭了其父雩祭之礼,只要出现旱情,就亲往天坛,为苍生祈福。康熙帝年迈时,就圜丘祭天祈雨事对皇子及大臣们说:“京师初夏,几乎每年都缺少雨泽。朕临御五十六年,约有五十年祈雨,所以每到秋天收成时,庄稼都是成熟而饱满。有一年,曾因大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日惟淡食,不御盐酱。至第四日,徒步到天坛虔诚祈祷。忽然间油云密布,大雨如注。再步行回宫后,水满雨靴,衣尽沾湿。”顺治、康熙俩皇帝所行常雩礼,即属于因旱而雩。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改变了先祖父们的雩祭方式,仿照唐代雩祭礼制制定了“龙现而雩”和“大雩”之制。此后,每年“龙现而雩”之礼,历朝皇帝均遵制奉行,未有特殊原因,比如国丧、疾病等,都亲自诣坛行礼,历百余年而无悖。大雩礼,整个清代只举行过两次,分别于乾隆二十四年和道光十二年。 我们从上面的记述已经了解到,祭天仪式不但盛大而且繁缛,仪节不但严格而且枯燥。但是作为“上天之子”的皇帝,虽然平日里威福有加,此时在皇天上帝面前,却必须表现出儿臣的恭敬,所以每一项仪节都不能有丝毫怠慢。原来做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并非总是享清福。 雩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而北京天坛圜丘坛以它独特而鲜明的建筑构想,作为这一传统文化演示的载体,承载着它的深刻内涵,留给了现代人太多的想象空间,神圣而神秘。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19 , Processed in 1.15126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