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京的地名谣就像一张活地图,它常以某个城门为基点,按照一定方向和路线前进,将沿途著名建筑和名胜古迹串连起来,组成歌谣,生动有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四方人才荟萃,各族人民共居,具备较高的文化层次,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北京街巷密集,地名繁多,古迹遍布,名胜众多。为方便人们的记忆和出行,也为大量的流动人口熟悉北京及办事问路方便,地名谣则应运而生,这是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幅极好的导游图,因此,除了它的文学价值和民俗价值外,还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 让我们先看:《平则门,拉大弓》这一首歌谣: 平则门(阜成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宫。 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 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 帝王庙,绕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 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这首歌谣从阜成门起步,向东走,一直写到西四牌楼。这条大道正是今天西城区古文化大街的西段。歌谣中不是简单的、干巴巴的罗列地名,而是对沿途景点作了极概括而且很生动的介绍,让人们在熟悉地域的同时,也增加了对该地名胜古迹及史地民俗的了解,了解了就更容易记忆。 这首歌谣源于明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所述建筑大都建于明代或明代以前。“平则门,拉大弓。”是指明代平则门内迤北有东弓匠营和西弓匠营,即现在的东弓匠胡同和西弓匠胡同,是专做弓箭的作坊。所以说:“拉大弓。”朝天宫为明代著名道观,明天启六年(1626年)毁于火灾。现在宫门头条至五条,宫门口等地名仍存。当年宫门附近有一茶馆名叫“天禄轩”,一些专写对联、匾额的抄书匠在此候客,故曰“朝天宫,写大字”。白塔寺为辽代修建的著名喇嘛庙,来此朝塔的教徒,都要给白塔敬献哈达,传说最长的哈达是长达百尺的红绫子,敬献的哈达都挂在白塔上,所以说“白塔寺,挂红袍”。马市桥位于现在中华路与阜内大街的交汇处,当年桥下是一条明沟(即大明濠),上有一石拱桥,因在马市附近,故称马市桥。因年久失修,漏洞裂缝,遍布桥上,行人须跳着迈步,故有“马市桥,跳三跳”之说。这条沟于1929年用拆皇城的城砖将它改为暗沟了,该桥也拆除修成平路。帝王庙是供奉祭祀上至伏羲、轩辕祖先,下至明、清各朝的历代帝王和名臣的场所,是我国唯一纪念历代帝王名臣的坛庙。它建于明朝嘉靖十年(1513年),庄严神圣,庙前大街东西各有一座牌楼,官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而平民百姓是严禁从正道通过的,他们行路至此只有绕过大道南边的大影壁后的两座葫芦形门。所以人们戏称“帝王庙,绕葫芦”。再向前走就是西四牌楼了,当年这一带是卖估衣的小市,所以歌谣接着说: 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问问估衣多少钱,桃红裙子二两一。 从平则门一路向东走到西四牌楼即告一段落了。明代的这首歌谣到此煞住。因为再向前就是皇城了,过不去了,得绕弯了。而到了清代,人们又把这首歌谣续了下去,从西四向东北方向拐了弯。请看 四牌楼,卖花枝儿,过去就是皇城根儿。 皇城根,三堆土,过去就是宗人府。 宗人府,往北趟,过去就是河运仓。 河运仓,往东调,过去就是西厂桥。 西厂桥,站一站,眼前就是宛平县。 宛平县,往北拐,前面就是什刹海。 什刹海,愣愣神,往东就是地安门。 地安门,调个头,北边就是钟鼓楼。 这段歌谣所经过的地方,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胜古迹,无需多作解释。需要说明的是“河运仓”,即太平仓。因为清代,平民百姓吃的是西城河运仓米,文武官员吃的是东城海运仓米,可见封建社会统治时代连吃米都是等级森严的。而后面说的“宛平县”,不是说到了宛平县地面,而是指的宛平县县衙门所在地,当时设在皇城根的路北。最后经什刹海、地安门,到钟鼓楼这处名胜古迹告一段落。 这首地名谣前半部分流传至今已达400余年了,它不仅时间上流传久远,而且在空间上也流传很广,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至今一些老北京人都耳熟能详。特别是有许多海外侨胞以及台、港、澳地区的老北京人,出于对故乡的眷恋,每当回忆起这首歌谣时,都会勾起无限的童年回忆以及浓浓的乡情。 上期文中介绍了《平则门,拉大弓》这首地名谣,在旧时还有一首地名谣是:《东直门,挂着匾》堪称是“平则门”的姊妹篇,也很有趣。方向正好相对,是从东向西走的,请看: 东直门,挂着匾,隔壁儿就是俄罗斯馆。 俄罗斯馆,照电形,隔壁儿就是四眼井。 四眼井,不打钟,隔壁儿就是雍和宫。 雍和宫,有大殿,隔壁儿就是国子监。 国子监,一关门,隔壁儿就是安定门。 安定门,一甩手,隔壁儿就是交道口。 交道口,卖白面,隔壁儿就是大兴县。 大兴县,不问事,隔壁儿就是隆福寺。 隆福寺,卖古书,隔壁儿就是四牌楼。 四牌楼南,四牌楼北,四牌楼底下卖凉水。 这里也写到四牌楼了,是东四牌楼。在这里也拐了弯儿,向东走,到了齐化门(朝阳门)。 喝凉水,怕人瞧,隔壁就是康熙桥。 康熙桥,把头抬,隔壁就是钓鱼台。 钓鱼台,没有人,隔壁就是齐化门。 齐化门,修铁道,南行北走不绕道。 开头说的俄罗斯馆,即昔日的圣尼古拉教堂。现在是俄国大使馆馆址。称“北馆”。东交民巷俄领事馆的教堂称“南馆”。俗称,俄罗斯馆。下面说的大兴县也是指县衙。康熙桥原是康熙桥胡同一座便桥,后并入东四头条。这里说的钓鱼台是指原朝内大街南北两条钓鱼台胡同,后并入北竹杆胡同。最后一句指的是当时的环城铁路。各个城门都设站,1916年运营。这首地名谣与上期那首“平则门”遥相对应,是仿前首编写的,只是时间晚多了,最早也在环城铁路开通之后。 以上是城区的地名谣,还有很多。再举两首郊区地名谣,先看从门头沟进城的一首,沿着运煤的土道,唱着这首歌谣就能走进城里: 遭灾年,粒不收,逃荒到了门头沟。 门头沟,叫人愁,有钱的财主是窑头。 不下窑,就要饭,淌河到了三家店。 三家店,打个穿儿,上去就是石景山儿。 石景山,往东走,前面就是模式口。 模式口,响叮当,往东就是八里庄。 八里庄,上大道,往前就是马神庙。 马神庙,歇揹子,往东就是白堆子。 白堆子,走土道,前边儿就是倒影庙。 倒影庙,在高台儿,前边就是露泽园。 露泽园,往东走,不远儿就是驴市口。 驴市口,找个人儿,过桥就进平则门。 这首歌谣可能是当年运煤的脚夫们,他们赶着牲口,常年的走在这条路上。一趟一趟的重复着路过的景致和地方,长年累月,把这些地名串起来,再把韵脚押起来。经过不断加工,不断修改,形成了这首地名谣。也打发消磨长路上的枯燥,成为路途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生活。这是一首从郊区进城的歌谣,还有一首是从城里去郊区的歌谣。如:《彰义门,石头道》 彰义门(广安门),石头道,大井、小井卢沟桥。 卢沟桥,十一孔,东头狮子到西头。 长辛店,篱笆房,再往前走到良乡。 良乡塔,漫山坡,过了窦店琉璃河。 琉璃河,一块土,过了任丘河间府。 得,出北京了。当年还有不少区县都有本地的地名谣。由于涉及范围小,只在当地流传,就不再介绍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5:20 , Processed in 1.10921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