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贾家胡同12号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话梅

    骡马市大街的“果子巷”,不宽不长却热闹非凡。巷子两旁都是小商铺:卖水果的、卖煎饼果子的、卖糖葫芦的、卖杂货的、理发的、裁衣服的、磨刀剪的……每每走到这儿,人就像被粘住了似的走不快,来往的人太多了。沿着巷子往里走不过200米就分岔出左右两个胡同,往左拐就进入了“贾家胡同”。一进胡同口,人一下就少了,显得这条胡同清静了许多。没走多远,青石灰墙的左侧就出现一个突出于墙壁带屋檐的门。两扇大门是木质的,已被磨损得灰暗而又光滑,两扇门上各装有一个叫门的铁环,圆圆的铁环早已变得锈迹斑斑,大门口两边一边立着一个圆头的大石墩叫门墩。右侧门柱上钉着个红底白字的小铁牌子——“贾家胡同12号”。到了,这就是我童年记忆中的老宅。

    老辈人都说城南是过去穷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明清时进京赶考的人为了节省开支,也大都住在这一带。每一地区的考生住在同一个四合院里,许多大点儿的四合院就逐渐形成了来自全国各地考生们的地方会馆。“贾家胡同12号”院,就是当年的“福建龙岩会馆”。爷爷早年就是从福建龙岩农村靠村里的资助,凭着自己的聪慧第一个考到“北京大学”来的福建龙岩人。后来由于爷爷的名气,“福建龙岩会馆”就托付给爷爷管理,他成家立业后自然就住在这里了。

    迈入高高的门槛儿,大门过堂不过两米的距离,却在它的右边开了个小小屋,有门有窗,也有人住。穿过大门,进入一个狭窄的过道,右手是一排平房,左手一堵围墙,走两步是个小院门,院门里是个不大的小院,还生长着两棵枣树,四周挤着平房,这个院被称为“西院”。沿着过道再往里走就是“正院”了。因为它中间的空地最大,在东南西北四个朝向各规矩地排列着一排平房。朝南的平房是属于我爷爷的家,房前两端各生长着一棵粗壮的大槐树。“正院”的东边把角处还开个门,里面是个更小的院子,顺着围墙不规则地排列着平房,此处被称为“里院”。

    爷爷住的平房一共分隔成五间,带走廊。蹬上走廊的两块石阶是用边角不太规则的石头砌的。由于这房的年代久远,连走廊的廊柱也斑驳得看不出原来的漆色了。平房的地面都是由青灰色的方石砖铺的,窗户除了下一层是玻璃的外,上一层带有矩形图案结构的木窗户及天花板都是用一种叫“高粱纸”的白纸糊的。平房的正中只开一扇门,门里的房间算是堂屋,也就十几平方米大小,摆不了什么特别的家具。正对着门的墙摆着一张栗色长桌和五斗柜,上边放些杂物。右侧靠墙边放着张枣红色的木质饭桌,俗称“八仙桌”,桌下放着四个配套的方木凳。左边墙上挂着一个会“叮当”作响的老式挂钟,下边是张破旧的双人沙发,老得里面的弹簧四处突起,平时总用一条大毛巾遮掩着。门后放着个脸盆架,上面的脸盆里盛着少量清水,架上有块干净的毛巾,以供进门的客人洗手用。堂屋的左右各两间房和堂屋里面虽有门相隔,但都相通,且算作卧室了。走廊的左角空地就辟为厨房。

    虽然爷爷在此处住了三十几年后就调到外地去工作生活了,他的孩子除了老大外也搬离了这个地方,但爷爷从福建把他唯一的亲人——自己的母亲接到这里居住的那天起,就奠定了这里是我们后辈们包括爷爷要定期来此相聚的理由,它也就成为了我们不是老家的老家。

    我在幼年时是随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他们每逢过节或放寒暑假时,必然会回到这里居住,我也自然被带到这儿来了。这里的生活很不方便:院里没有卫生设备,上厕所要到院外胡同的公共厕所上,厕所是旱厕所,离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股的恶臭,每次去上都是件皱眉头的事,所以家家都有几个痰盂以备急需之用。

    水也只有在“正院”的出口处有一个公用水龙头,四合院里的人们总是拿着家里花花绿绿的大水桶排队等着接水。家里的废水也总是等到积满一桶后,由我们小孩儿们来表现一下,抬到院外胡同的地沟里倒掉。家里的生活垃圾也是如此处理,倒在设在胡同边的垃圾箱里。冬天这里也没暖气只有生炉子取暖。但这种种生活的不便,并没有影响到我对这个家的好印象。

    这里家家户户门对门,熟的跟亲人似的,哪家来人都热情地互相打招呼。家里的老祖宗,爷爷的母亲每每见到我们小辈儿来时,总是摸索着从自己的床下找出一个饼干筒,从中掏出一块奶糖或是一块饼干笑盈盈地递给我们吃,但是每当我接到糖或饼干时心中并不十分高兴,总觉得它们已放了很长时间了。

    院子里的住户不论哪家做什么好吃的,比如炸酱面、炸带鱼、猪肉白菜馅饺子、鸡蛋韭菜馅饼……都毫无遮拦地满院飘香,特别诱人。就在你咽口水的时候,邻家做的好吃的也端到了你的面前,让你品尝。分享美食成了只有在四合院里才能见到的最温馨的一幕。

    年龄相仿的小孩儿在四合院里很容易相熟,混在一起。大家在院子门口的石墩上爬上跳下,相互追逐打闹,好不热闹。有一年的国庆节,听说夜晚要在天安门广场上放礼花,院里不知谁说了句要上房观看,年轻人和孩子们都很激动。晚饭后小孩们都迫不及待地跑到“里院”的围墙边,被房下的人推着爬上木梯,再被早已上房的人拽上了长满茅草的斜屋顶。瓦片踩在脚下“嘎嘎”作响,烟火的美景倒没注意,因为当时心里“突突”直跳,尽惦记着千万别掉下去了。

    要是赶上过春节的时候下大雪,小孩们是最开心的,那时不仅能吃到好吃的,穿上新衣服,更重要的是还能打雪仗,在院子的大树下堆雪人,胆大的孩子把鞭炮插在雪里,点上药引子跑进屋里听响。听着“噼啪”的鞭炮声,闻着鞭炮放后的火药味,大人们看到孩子们的笑脸,他们也跟着乐开了花,此时院子里的人们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早已融成了一个大家庭。

    离贾家胡同最近的公园就属“陶然亭”了。

    出了院子顺着胡同一直朝南走,穿过一条马路,十分钟就到。这个公园有小桥和流水,有花有草,还有个儿童乐园,很好玩。有一年的夏天,大人带我们到这里来看露天唱戏,大概是出京剧《三岔口》。我们站在离舞台很远的地方,舞台上几个人打来斗去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也看得津津有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各种身份的老百姓也陆续搬进了四合院,而且两代三代同居一室,人越聚越多。为了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问题,人们在原来的房边私自加盖了更多的小房,规整的四合院就变成了十几户甚至几十户的大杂院,院子里的空地也挤得只剩下仅能容一两个人走的小道了。随着原来住在院里的老人们一个个地搬走或逝去,这里所谓的家就只剩下两小间了,我们也早已没有了来这里的理由,这个院子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虽然贾家胡同12号现在已变得面目全非,但在我的记忆里它是一个永远盛满了欢笑和快乐的老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1 , Processed in 1.08867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