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架松·劲松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桂林

    劲松,原来叫架松。明清时属大兴县治,其名源于架松村的肃王坟,这里先后葬有清肃武亲王豪格在内的四代五位王爷,其中肃武亲王墓院内有一棵数人合抱粗巨松,《天咫隅闻》载:“不甚高而偃蹇盘礴,横荫十亩,支收朱柱百许根。”故名架松。此松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枯死,墓地周边大片的松柏树,1948年多数被砍光,当时仅存古柏数十棵。往东有郊亭(今大郊亭),元朝名为交淀,为低洼水泊属皇室游猎地,设有虎园。后有虎城村,老虎洞等地名,可以想见当年植被一定茂盛水清林密。如今遗迹全无,仅留地名。

    四十多年前,一出广渠门,东南一隅一片庄稼地,除能看见肃王坟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柏外大都是菜地,其间散落着老虎洞、架松、石香炉、八棵树等自然村,村落分散,没有什么人口集中的大村落。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劲松往北的双井附近逐步建立了“华北农业机械总厂”(后改为北京内燃机总厂)、“人民机器厂”、“化工设备厂”等一大批工厂。

    沙板庄是劲松地区开发较早的。沙板庄早年是一条专门经营杉木板材的街道,谐音称沙板街。后形成自然村,称沙板庄。

    1952年华北农业机械厂在沙板庄附近的孝贤牌建立了一片红砖平房的家属宿舍。人民机器厂在沙板庄附近的八棵杨建了家属宿舍。光华木材厂、起重机总厂等先后都在附近建了大批家属宿舍。

    同年,在沙板庄还建了一所华北农机子弟小学(1956年更名为“沙板庄小学”)。小学当时有一座三层砖楼,楼前有几株桃树。每年春天红的、白的桃花争相绽放,吸引着无数蜜蜂飞来又去。本来就朝气蓬勃的校园更显得生机盎然。花期最旺时,图画老师都在此写生。校园东侧是操场,一圈跑道中间是个足球场,是不少男生的最爱。

    校门外是一条东西向的沙石路,往东是一片田野散落着官庄、小海子等自然村落。往西通往东环路(现今三环东路),这是当时劲松地区的一条南北主干道。学校对面两座灰砖筒子楼是光华木材厂宿舍,再往南是一片红砖平房也是光华木材厂宿舍。

    学校西侧毗邻副食店、粮店,也是逢年过节最热闹的地方。商店对着一条往南的小路。1952年华北农业机械厂在此建起了一片红砖排房的家属宿舍,就是现在的农光里。

    顺着小路沿着东侧的光华木材厂宿舍南行,有一处青砖黛瓦的平房,与一大片红砖瓦舍相比格外抢眼。这处房舍分东西两院,外观看东院建得较早,西院稍晚些。两院加起来有二三十口人。据院中老人讲,东院建于清同治十年,西院建于光绪二十五年。

    这两个院落是磨砖对缝的四合院,东院实际分为三个院落,南北各一个相对封闭的四合院。中间院子沿东墙北侧有五间平房,挨着平房往南分别建有碾房、磨房、水井房,再往南开一小门通东跨院,院内种有枣、香椿等果树。出了东院大门,南院西厢房外墙上镶嵌着四个砖雕大字“隆庆底局”。西院与东院之间相隔有两辆马车之宽,西院大门正对东院外墙上的“隆庆底局”。院里有棵海棠树,春天白色的海棠花令人赏心悦目,秋天微红的海棠果让人垂涎欲滴。

    这一家的大人,无论男女都会纳鞋底做布鞋,我一同学就是这个院的,无论冬天夏天穿的鞋都是家里做的,比买的还合适,让人羡慕。

    所谓底局,就是收购这一地区周围人家的鞋底集中供给制鞋作坊,听说他们家在城里也开有一家作坊,做鞋卖鞋。那时候人们以穿布鞋为主,纳鞋底就成了周围农妇及剩余劳动力的手工收入。

    这两所院落外观与城市中的四合院并无差别,但内在功能有明显不同。两个院落不栽花草只种果树,其房屋格局、生活设施齐全,是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殷实人家。其房屋在这周边十几里内,除了南磨房乡有一户的院落外(里边七八个院落当时为乡政府办公地),就属这户院落整齐。在城市开发中,如果这样的建筑稍加修葺保留下来辟为公共场所,在一片高楼之中,将别有情趣。

    这个院落的西北角有一片菜地,有二三十亩。每年夏天,各种蔬菜长势正旺,尤其是顶戴黄花浑身是刺的黄瓜,低垂的粉色、黄色的西红柿,大热天从那儿经过,不由得你不咽口水。有时候我和我的几个小邻居特意到那儿去一趟,菜园的主人,一位五十岁上下的爷爷总是给我们摘几个黄瓜或者西红柿,尤其让人不能忘怀的,是从井里水中捞出一个筐,里面镇的黄瓜和西红柿。北京叫井拔凉,拿在手里水灵灵,吃起来又凉快又解渴,和现在冰箱里镇的东西不是一个味,至今想起来还令人清凉无比。

    秋天买了蝈蝈,就到菜园去要黄瓜花、南瓜花喂蝈蝈。我最爱看的就是浇地,一头毛驴蒙住双眼,拉一副管链水车,水车的叶片将水从井里提出来流进沟渠。离的老远就听见水在哗啦啦哗啦啦地响着。蝴蝶在菜花中飞飞停停,蜜蜂绕来绕去,呈现出一片宁静和自然。

    “隆庆底局”南墙外是一条土路,较宽,可以走马车。1958年春天,几天时间这里就挖了一条河(即东南灌渠),西起龙潭湖畔护城河,东至王四营大郊亭,引官厅水库水,经由护城河输送浇灌东郊农田。这条河给这里居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新意,更给我们这些孩子们的生活添加了许多乐趣,常背着父母下河摸鱼捉虾、游泳戏水。

    暑天傍晚,树上不停的伏天儿和蝉鸣;渠里哗哗不断的流水,随着太阳的落山,暑热渐渐消退,人们三五成群携着凉席带着板凳从北边各厂的家属宿舍聚到渠的北岸,或躺或坐,大人、小孩,各聚一堆,渠的北岸人满为患,有窃窃私语的,有高声阔论的,偶尔有孩子们偷偷跑下河岸玩水被大人发现的呵斥声——“快上来!”“小心淹着!”仔细听来,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北内(即农机厂)研制出内燃机了”、“光华木材厂生产塑料贴面板了”、“起重机厂生产了全国第一台全液压车”……人们争先恐后地议论着这些新中国工业化中的第一,尤其是家属和孩子们争论的最凶,这些东西好像是用他们的双手制造出来的,他们为自己的亲人能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作出贡献感到特自豪。

    夜幕降临,人们逐渐散去,岸边寂静了许多,满月在河水中飘飘荡荡,黑黢黢的南岸当时还未通电,散落着几户居民家中的油灯在暑气的蒸腾中,与飞来飞去的流萤混在一起,分不清哪是灯光哪是萤光。

    七八月汛期时,大雨过后,河里的水量大增,从上游漂下来被水呛晕的鱼涌满了河道。这时河里一改往日的清静,大人小孩,尤其是那些半大小子们格外活跃,纷纷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捞鱼,多的能捞一两水桶,站在岸边少的也能弄个十几条。河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其情其景至今难忘。

    沙板庄小学往北叫八棵杨(也曾叫八棵杨树,因村内有八棵杨树),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机器厂建家属宿舍。

    沿沙板庄沙石路往东接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形成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路向南延伸,名建设南路,上世纪六十年代又拓宽称东三环南路。那时路面不宽,还未通公共汽车。人们的工作单位大都在双井周围,上下班不是骑车就是走路。一早一晚这条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看到骑车后面载着两个大麻袋的准是光华木材厂的工人——他们把厂里废弃的锯末拉回家,用砖砌一个炉灶,炉灶膛中夯实锯末,中间留一火眼,封火可长达二十四小时以上。用时打开火门三两分钟即可做饭、烧水,省时省力。每到做饭时间,光华木材厂家属宿舍便炊烟四起,家家飘荡出木材燃烧的香味,颇有到了东北林区的感觉。

    东环路西侧即现在的劲松一至八区,当时散落着石香炉、大板桥、架松等几个自然村。居民不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基本都是农田。当时我在城里上学,每天都是斜穿田间小路至光明楼。光明楼护城河上是座木桥,一路非常寂静,只有一个冶炼厂的化铁炉,无冬历夏不分昼夜的火光冲天(即现在的北客酒楼所在地)。这里大都是菜地,春夏秋三季各种时令蔬菜不断,红黄绿各色变化无穷。最美的要数冬天,大雪过后天空干净的像水洗过的一般,周围的田地被大雪遮盖的严严实实,眺望东北,稍远处那一大片职工宿舍覆盖着厚厚积雪,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一片光芒,一两座楼房矗立其间分外醒目;再远处烟囱林立争先喷吐着烟云随风飘向东南,慢慢散去。田原、居民区、工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劲松,就是这样半是乡村半是城的情景,与今日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劲松相比,别有一番景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15:51 , Processed in 1.09119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