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叶,现代体育传入北京。做为现代体育载体的体育场馆,伴着现代体育的传入也于这时在北京兴起,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北京体育设施的历史要从教育和基督教说起。清政府于1901年废除科举制度,1904年又颁布《奏章学堂章程》,明文规定各级学堂要增设体育一科,自此推动了现代体育在北京的兴起。当时,在北京办教育的基督教率先在协和书院、汇文书院等中、小学增设了体育教学和竞技体育活动,成为了现代体育传入北京的主要渠道。这些学校为了教学和竞技活动的需要,分别修建了一些简陋的体育场,但规模、数量都比较有限,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市仅有各类体育设施180余个,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学校的篮球场和田径场。但这为数不多的体育设施中,确有3个标志性场馆是载入史册的。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馆 坐落在东单北大街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馆,是1914年北京建成最早的室内体育建筑。馆内的体育训练和健身功能主要在地上一二层和地下一层。地上一层是一个木质地板铺成的没有边线的篮球训练场,有时也可进行羽毛球训练。二层是一圈用做身体训练的跑廊。地下是健身房和2条球道的滚球场,另有各一个台子的台球、乒乓球训练场地。在这个建筑之外还附有一处露天体育场,场内设有2片网球场,冬天时不能打网球即可做滑冰场。这座建筑虽处繁华闹市,仍被完好保护下来,它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在当时可是开时代之先的产物,其名声和影响都非常之大。 清华大学体育馆 清华大学体育馆位于清华园的西部偏北处,分前馆和后馆两部分,前馆于1916年至1919年历时三载建成,由墨菲设计,泰来洋行施工,外表采用西式古典形式,馆前置有花岗岩柱廊;后馆于1932年建成,建筑风格与前馆浑然一体,功能的设计与前馆巧妙相接。前后馆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前馆因配有暖气、热气干燥设备,当时被称为国内最先进的体育馆。馆内设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及健身器械,特别是附设的室内游泳池,实行池水水源消毒,十分清洁卫生。所有这些在当时中国高校是仅有的,曾令清华学子长期引以为豪。该馆建成后成为清华师生室内体育活动、比赛的主要场所和汇聚、造就英才的摇篮,如我国现代体育教育先驱马约翰、曹霖生及李剑秋、夏翔都在此长期执教。从这里走出的体育、社会英才数不胜数。 先农坛体育场 先农坛是封建皇帝每年二月祭祀神农并进行象征性耕耘的地方,民国初年这里被辟为公园。但当时这里交通不便,加之其景观不如天坛之壮丽,因而游人稀少,荒芜一片。恰在这时,北京承诺办第19届华北运动会,时任市长袁良亲率人马于1934年到先农坛勘察,决定在此修建公共体育场。但此后不久袁良离任,继任市长秦德纯于1936年春拍板开工,并为奠基石题写“北平市公共体育场”。工程由公和祥建筑厂承包,建设速度不慢,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即告完工。建筑规模不算小,周边有十多层台阶的看台,下边有工作室、休息室、更衣室等附属用房,可容观众15000余人。自此先农坛体育场成为了北京市历史上第一座最大的公共体育场。然而,不久日寇侵占北平,刚建成的体育场成了敌伪军“华北运输公司”囤积粮食的粮库。抗战胜利后,先农坛体育场又被国民党汽车部队占据,整个体育场停满汽车,马达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看台下的房屋也被毁坏得不堪入目,不仅足球、田径等大的赛事无法进行,就连老百姓早晚锻炼都被持枪军警拒之门外。所以,先农坛公共体育场建成直到北平解放,除办过几次中、小学生运动会外,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全国赛事和国际赛事都没有举办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1949年10月22日新中国第一个大型运动会——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就在先农坛体育场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彭真、郭沫若等出席大会,前苏联等友好国家使节及上海、南京、西安、大连等城市都派代表到先农坛观摩比赛。之后,政府专拨经费对先农坛体育场主场进行大规模改造,加高了看台,使体育场容量增加到30000个座位,并修建了4个40米高的照明灯塔,与此同时还把外场修扩建成两个标准足球训练场和一个田径投掷场,使先农坛真正成为了群众健身、专业训练和承接大型足球、田径赛事的场所。之后几十年间,许多重大全国和国际足球、田径赛事在先农坛举办,一批世界级选手先后夺得过40多个世界冠军,先农坛真正成为了冠军的摇篮。 (主要资料引自《北京志·体育志》)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15 , Processed in 1.09927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