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在清朝满族语称“绰班”。近年来,一些江湖医生常以“宫廷正骨”来标榜行骗,损害了“宫廷正骨”的名誉和口碑,甚至成为相声小品调侃讽刺的对象。其实,真正的“宫廷正骨”是存在的。 正骨,在清朝满族语称“绰班”。 清朝入关后,连年征战,骑射营、相扑营中士兵经常发生关节脱臼、跌打损伤等情况。时至满清入关后,清政府开设了阿敦衙门,即上驷院前身。清康熙十六年正式更名上驷院,雍正六年,定卿为三品,到乾隆初年,清朝对医疗机构进行整顿,对上驷院管辖内负责正骨、按摩的医生给予更高的重视,对医生的选拔、教学、官职、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绰班处”从此诞生。 宫廷正骨传至清嘉庆末年,进入了全盛时期,其间涌现了大批满、蒙优秀的骨伤医生和按摩医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蒙古族医生德寿田,他以治疗骨折、关节脱臼、软组织损伤及其他慢性疾患而名噪京城。德寿田有嫡传弟子桂祝峰,后又有桂祝峰的弟子夏锡五。夏锡五先生是京城著名的正骨专家,他于民国初在北京创立了松山堂诊所,以宫廷正骨手法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之临床实践,研创出一套松山堂正骨练功法,其手法特点以轻、巧、透、刚柔相济而著称,治疗时患者痛苦小疗程短,功能恢复好,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骨科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其创始之初由清末上驷院绰班处御医夏锡五先生(1880~1960)亲自主持应诊,继承上驷院绰班处的历史沿革及学术思想、正骨手法、方药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七十余年的历史。 通过多代宫廷御医及现代医师不断的继承和发展,骨伤科独成一脉治疗体系。其手法特点“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重而不滞,轻而不浮,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将手法分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在治疗骨折方面强调:正、整、接、实的治疗思想。在治疗筋伤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轻、柔、透、巧。宫廷正骨体系中所使用的实物分为内服中药类,跌打紫金丹、健骨止疼丸等;外用中药类如:骨科熥药、跌打万应膏等;外用器械类如:元书纸排子。 元书纸排子固定法是宫廷正骨特有的骨折的固定方法。元书纸是一种类似草宣纸的黄色纸张,轻柔而富有一定弹性和韧性。元书纸排子就是用这种纸做成夹板,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伤处肌肉的拉力,将纸折叠数十层成长条形。目前一般骨折用的是竹板或石膏,这种纸夹板对肌肉的正常收缩影响很好,而且小纸夹板之间的空隙能够保证肢体的正常血液循环。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称为“青枝骨折”(亦称“柳枝骨折”)的固定方法。是将柳树皮或柳木制成薄板,作为固定骨折部位的夹板,是古代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1 , Processed in 1.09778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