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不压桥胡同与东不压桥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凌玲

 

    我家住在东不压桥胡同旁边,出来进去时常要经过这条胡同。小时候便有一个疑问:从来也没在胡同里看见过桥,为什么这条胡同叫东不压桥胡同呢?东不压桥是座什么样的桥?东不压是什么意思?

    东不压桥胡同历史悠久,它的兴衰史折射了古都北京的变化和发展。元代忽必烈在北京建元大都,积水潭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终点站,通惠河之水入城之后经正义路、南河沿和北河沿大街、北河胡同、东不压桥胡同、万宁桥(后门桥)入积水潭。江、浙沿海富庶地区的大米、绸缎、布匹源源不断地运抵元大都。一时间,船只往来,“舻舳蔽水”,积水潭停满了运输的商船,给元大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进入积水潭万宁桥前的这段河流被称为玉河。货物的丰富带来了积水潭周边的商业繁荣,商铺林立,买卖繁忙,居民也多了起来。就连玉河两岸也日渐兴旺,形成了成片的民居。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于东不压桥胡同的传说,我听得也越来越多。东不压桥胡同北端起自帽儿胡同西段,沿玉河东岸而下直向东南,南口开在今日的平安大街上,与东板桥街隔街相对。元代时,这片区域称靖恭坊,据说这条沿河的斜街巷称做马尾巴斜街。明朝灭元之后,建都南京,北京仅仅是一个北方重镇,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通惠河虽然还在使用,但已壅塞得不成样子。

    永乐皇帝定都北京,重新规划京城内布局建设,其中皇城的北墙定在今天的地安门大街十字路口南侧的地安门一线。北皇墙在西侧经连通什刹海与北海的桥上经过。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什刹海与北海的连接处本身就窄,北皇城墙又不能建在水里,所以只能选择经桥而过了。但是这样又带来了一个问题,东西向的交通不便了。地安门东侧存在同样的问题,玉河之上北皇城是不是也经桥而过呢?若按照左右对称的原则,东面的北皇城墙也应该经桥而过,但是这里的交通问题比西侧更突出。传说中,负责修筑皇城墙的大臣一时也没了主意,只好请示皇上。皇上听了汇报后说,皇城西边压桥了,东不压桥吧。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但是从此,北京的地面上又多了两个新地名,西压桥、东不压桥。还据说,皇上的话通过太监们的嘴传到老百姓那里,两个新地名遂被叫开。大臣们认为这两个地名不够文雅,结合这两处的功能,起名为西步粮桥、东步粮桥,明代的地图上也是这么标的,但是老百姓更愿意叫它们为西压桥、东不压桥。

    清代,东不压桥地区为镶黄旗所属。《日下旧闻考》记有:“地安门东有东步粮桥。”乾隆时期,马尾巴斜街称马尾胡同。到民国时期,玉河基本干涸,只是泄洪的臭水沟。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马尾胡同改名为东不压桥东胡同。1955年,新中国改造居民生活环境,将玉河这条臭水沟加盖填埋改为暗河,东不压桥的桥栏杆被拆除了,拱券和桥基被埋入了地下,因此,年龄在四五十岁的人都没有见过这座桥或根本就没有印象。其实,这座桥曾经两度重见天日,一次是1988年马路改造时;一次是1998年建平安大街时。由于施工时的工地围挡,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它,而且挖出的仅是桥基部分。1965年这条胡同更名为东不压桥胡同。

    清朝末年,这条胡同里住过一位名人,他就是设计并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詹天佑,他家的院落即是后来的东不压桥胡同路东20号的位置。上世纪80年代,这条胡同也发生了巨变,有不少民居改成了小商铺、小饭馆,原来的河道之上建起了一溜大棚为农贸市场,极大地方便了附近的居民。

    2006年,北京市东城区拟恢复古玉河风貌,对玉河所经过区域进行拆迁改造,东不压桥胡同消逝了。人们惊奇地看到,地面2至3米下挖出了古河道。古河道两岸砌有城砖,砖上是1至3米长、约1米宽的大型花岗岩岸石,楔榫联接,非常坚固。两岸打有护岸桩。河底挖出了很多各个朝代丢弃的瓷器碎片,有青花、釉里红、粉彩的碗、盘、瓶、罐,甚至有古砚台、石像等,引来了众多收藏爱好者捡拾。站在河岸远望,河宽处约有20至30米,非常壮观,不禁让人联想起七八百年前古玉河水上运输的繁忙景象。河道南下到平安大街时收窄,地面下1米处人们看到了东不压桥的真容:桥两岸是城墙砌成的桥基,拱券早已不见,西岸的桥基之上有五十余块长1至3米、宽约半米、厚20厘米的花岗岩条石,仍然十分平整、坚实。桥的东岸,紧挨着一座新翻建的古建筑群,古玉河庵。庵前挖出了旗杆石、还有一座嘉庆十三年重修玉河庵的石碑……

    从东不压桥到东不压桥胡同,如此多的往事和故事,怎么能不令人遐想呢!
 
 
  刚刚开挖完工的玉河河道
 
 
    北京从前河流沟渠很多,有河自然离不开桥,作为重要地标,很多胡同街巷都是因桥而得名的。除了东不压桥胡同,以桥命名的胡同还有达智桥胡同、飞龙桥胡同、三座桥胡同、三转桥胡同、银锭桥胡同、石桥胡同、新桥胡同、北新桥头条、厂桥胡同、东板桥街、南板桥胡同、太平桥大街、半步桥胡同、白石桥路、白桥大街、吴家桥头条、臧家桥胡同、甘石桥北巷以及大、小石桥胡同等。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统计,当时以桥命名的胡同曾多达130多条。

    像东不压桥胡同一样,很多因桥得名的胡同也都有着许多传说与往事。因著名的高梁桥命名的高梁桥路位于西直门外大街,该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为三孔连拱桥,架设在长河下游的古高梁河上。高梁河又称高亮河,源于高亮赶水的故事。据传,明初朱棣和刘伯温建北京城时,龙王曾把城中的水井抽干放在水袋里,经西直门逃出北京城,刘伯温遂派大将高亮追赶龙王。高亮骑上快马,出西直门朝北一路狂奔,终于追上了龙王,他朝龙王车上的水袋猛戳一枪,立刻山崩地裂一声巨响。高亮调马便跑,跑到西直门城门时回首一望,只见白浪滔滔迎面而来,他被一个巨浪连人带马冲进了长河。人们为了纪念高亮,便在他被淹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桥,并取名为高亮桥。在民国时期的北京地图上,此桥标注的即是“高亮桥”三个字。

    因桥而得名的胡同街巷有像高亮般悲壮的,也有如“牛郎织女”式温馨的。织女桥位于南长街南口、与金水河西段相交的地方;牛郎桥与其相对,建在南池子大街南口、与金水河东段相交的地方。虽然南长街与南池子相隔不远,但中间的皇城禁地紫禁城却让他俩一左一右,天各一方。明清时代,紫禁城和天安门前的“天街”就像一道“天河”,是决不能穿行的。倘若南池子的“牛郎”想见南长街的“织女”,要么从南河沿往北拐到地安门外,再西行绕皇城半圈儿,然后才能拐到南长街;要么从南池子向南,经东交民巷绕到前门外,再从宣武门入城拐到南长街。如今这两座石桥都已被埋入地下,但因地处织女桥东侧而得名的织女桥东河沿胡同仍在。

    桥,作为人们出行之要道,中国人自古代起已开始建桥,北京的卢沟桥、银锭桥等,都因其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造桥工艺闻名于世,并留有“卢沟晓月”、“银锭观山”等美景。如果说桥的兴衰见证了共和国60年来北京城的变迁发展,那么,从玉河到东不压桥胡同、再从东不压桥胡同变成流淌的玉河,则折射了北京胡同不断前行的足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17:28 , Processed in 1.11057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